论犯罪的社会结构原因
2018-08-21何晓莹
何晓莹
摘 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呈现一种波动上升的态势。造成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社会分化,从而导致新旧社会结构交替阶段的社会结构失衡现象。因为社会结构的失衡,导致犯罪率也随之上升。本文主要讨论研究犯罪的社会结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犯罪 社会结构 社会分化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28
一、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
社会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剖析,其原因在于其依赖的社会基础的变化。社会基础的变化,又是由于多种社会综合因素所造成,表现出来是:
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正式确立,为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各种利益的交织,利益的分层愈加明显,贫富差距越加拉大。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拉大,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小康社会依旧是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阶级之间,兼顾各方利益的难度增加。四是地区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东西部发展差距大,能源交通地区分配的不均。五是民主政治的建设还在起步发展的阶段,法制建设尚未完备。
由此,导致了社会结构也在慢慢的发生了变化,社会出现了分化现象。所谓的社会结构出现分化现象,是指社会变迁或者转型过程中,新的社会位置不断出现以及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位置上的重新分布的一种暂时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变迁,表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里,就是人员流动,又称社会流动。此流动有两种,一种是水平流动,这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居住地区或者职业类型的流动。这样的水平社会流动,一般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对现有的社会地位还可以接受,甚至是满意的态势,只是对居住地点和职业的不满与希望改善的,这部分的社会成员,流动的意向十分的明确,而且大部分的他们还会带有充分的准备,由此,社会承受能力愈发强大,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弱,社会的流动过程也完成的十分快速,一般不容易造成犯罪现象的产生。另一种是社会的垂直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它一般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现实社会中自身所处在的社会地位的不满,这种心态是失衡心理的表现,它会进一步导致人们为了弥补这种不满足,而不惜通过非法手段来达成目的,从而平衡自身的心理失衡现象,这些手段中就包含了犯罪的方式。
二、社會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与影响
(一)犯罪类型的影响
社会流动导致社会结构改变,社会结构变化又是由于利益的调整和分配而导致的。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的政策调整,由于政策调整的不完善,难免有缺漏与偏向;倾向性的政策可能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这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得更加深远,从而反向作用于社会,导致犯罪波动上升,经济犯罪明显增加,职务犯罪也呈现上涨的趋势。由于社会人员流动迅速,流动性作案的犯罪案件更是大幅度的上涨,这些都是由于社会结构改变而导致的。尤其是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地区,已经成为流动作案的高发地带。
(二)城市化现象的影响
由于社会大流动,也就是社会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城市化现象加深。带着对市场经济的过分期待,大量的农村人口走入城市,城镇企业迅速发展。但在残酷现实的作用下,落差心理也就逐渐产生,城市的生活是充满诱惑的,同时也是高压力的,造成他们自身在城市适应的过程里的迷茫。又因社会地位,新的文化环境的困扰,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使得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过程中的压力增加,一旦处理不好,这些压力与落差,就会转化为对社会的仇恨,以至于发泄于社会的冲动。
(三)就业压力增长
由于社会结构改变,对社会就业人员的要求愈加上升。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不适应的人员,不是被企业辞退,就是主动离职。而在变化飞快的社会里,没有找到生活的根、又被法律改造过的人员,在社会结构分化里,难免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当然这些失业人口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剧烈冲突,他们原来居住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身份,拥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在这个社会结构分化的时代中,与其欲望获得的身份形成冲突。再加上个人在对自我评价上的失衡,过高的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设想,导致无法实现发展目标,内心对社会产生不满,使得他们在冲突面前,想到的就是用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达成目的,而犯罪,就成为了他们用来缓解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之一。
(四)社会规范的影响
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使得人们得以遵守的原有的社会规范,即传统的信仰,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分化而分解,进一步造成人们的不稳定状态。人们逐渐的对传统的文化目标和原有的社会法律,以及原来的社会道德规范失去了信心。同时,他们对新的设计出来的社会目标,以及新的呈现于眼前的处于波动变化的新的道德规范又难以适应,最终,又导致了社会整体成员对于文化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取向上的严重危机。而恰恰这些社会规范又是用于维持社会进一步运转起到至关作用的社会准则。若无视规范约束,寻求刺激,社会便容易陷入混乱,对于一些自身约束性较低的人来说,犯罪便成了潜在的刺激。
综上,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的犯罪现象,也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而出现了变化。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一定的犯罪结构下,犯罪的种类和趋势是与之相辅相成的。在这相对的社会结构里,一些社会变化,很可能会相应地带动与之相适应的犯罪,虽说犯罪在相对的社会里,会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但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变化下,也是会呈现出波动的变化态势;而在现在社会结合分化的时代里,由于旧的社会结构被淘汰,而新的社会结构还没有形成的状态下,就会促发犯罪的产生,使得犯罪的整体态势和犯罪种类变化上升。所以,在现在社会里,在社会结构分化变动中,民主法治建设更应当被重视与提上日程,使得在预防犯罪与惩治犯罪中,有法可依,化被动为主动。
三、社会结构对犯罪影响的应对措施
面对我国因处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变动,而导致的犯罪态势的增加,我们应当准备好相关的预防策略:
(一)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社会的流动变化里,文化冲突日渐变现出来,一方面是他们原来已经接受的社会价值观念与社会身份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社会中的流动,带来的各自拥有的文化观念价值的冲突问题。特别是在新的社会结构尚未形成稳定下来的状态下,旧的社会结构又已经遭到了瓦解,他们的意识价值里又深深的受到了物质价值观的冲击,欲获得新的身份或者新的社会地位以及相应的社会财富的诱惑,如需要在这个社会活的自在,就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指引,树立脚踏实地,劳动与收获相结合的正确的物质观念;同时,在城市化的作用下,部分人员进城务工,在新的文化环境下,要对自身能力给予适当的评价,不要对未来设置过高的设想,以防目标过多或者过高无法实现,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过大的现象;在适应城市生活里,切记不可唯个人主义视瞻,要有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等,使得在适应城市压力时可以慢慢培养出强大的抗压能力,以致在面对多元的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冲,能够保持相对清晰的头脑,不至于因迷茫而冲动。
(二)加大对就业的指引
由于经济发展,交通愈发便利,社会流动的态势也愈加快速,以及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了城市化的现象加深,农村人口放下乡村里的土地,走向了城镇,寻找就业。但是,由于一部分的人们对城市期待过高,而现实生活十分残酷,导致心理落差的冲击;加上社会结构的分化,对就业人员的条件要求也愈加苛刻,很多社会人员由于自身的社会适应问题,而不断产生失业问题,对于失业者,他们急需希望改变生活的劣势,找到实现自身愿望与价值的出口。这时候如果不加以对就业的引导以及加大就业机会的提供,就会导致产生这部分失业人员走向犯罪不归路的风险。所以加大对就业人群的指导,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的择业观,以及正确的实现手段,就成为这一时期不可或缺的重要政治经济工作。除了正确的引导就业市场外,还有就是需要加大提供就业的机会,使得劳有所依,才是解除危機的关键。
(三)健全社会规范体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需要在各种利益的搏击下,使得社会平稳的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备的社会规范体系,以至于减少社会结构发展交替下社会结构的不稳定现象,给人们带来选择困难,以致恐慌与对新社会的信任危机等。完善对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提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等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完备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减少由于第二次分配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使得社会能够维持有效的可持续的运转,使得社会成员在完备的社会规范体系下,更加有限自觉的自我防备,以达到自我约束而带来的相对自由的目的。减少因为缺乏相应约束,与利益交织下,而出现的寻求新刺激的犯罪产生。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的社会,虽然社会活力充足,但是由于人民迫切的渴望过上富有的生活,而现实社会却带有一定的残忍性;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完善,使得人民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落空 ,导致现实生活差距的打击,使得一些人在不满足现实的情况下,又得不到社会保障制度保护时,就产生了对社会的仇恨心理,由此产生了希望通过一定手段来满足内心的渴望,从而导致了犯罪。所以还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人民过上稳定的老年生活和遭遇到弱势时提供的保障等。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上也是十分的重视,只是现实的地区发展不均,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还需要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与重视程度。相应的保障制度建立起来,有利于解决因为弱势找不到生活保障而犯罪的人员问题。
参考文献:
[1]戴玉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背景下的贿赂犯罪及其刑法规范的调整.人民检察.2010(20).
[2]郭颖慧.论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犯罪的关系.现代法学.1993(4).
[3]邵道生.社会结构的失调与青少年犯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4]谭迎疆.试论犯罪预防的社会层次结构.政法学刊.2000,17(1).
[5]俞德鹏、陈智慧、汪海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城市外来民工犯罪.浙江社会科学.1999(3).
[6]王雅民.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我国“女性”犯罪的社会原因.法学研究.2016(2).
[7]宋践.论社会分化与犯罪——兼评社会结构转型理论和二种犯罪成因说.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
[8]陈晓明.引发犯罪的社会结构因素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