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有度,号准课堂的“脉”
2018-08-21吴丽金
吴丽金
中医学讲究“号脉”,在查诊过程中寻找病因,数学也具有其独特的知识脉络,它是对现实背景的概括与提炼.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透过简单的图形、符号、算式等,深刻挖掘其隐性的数学思维,号准数学文本的脉络,顺势、及时、具体、深入引领学生和数学对话.
一、追本溯源,贵在顺势而为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数学的本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顺应教学发展的线索,不露痕迹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理解更到位.如,在“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充盈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各部分名称时,我追本溯源,以四个层次的引导让学生体验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1.呈现长方体的立体图,并提问,如果请你去掉长方体的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吗?
2.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继续追问,如果让你去掉一些棱,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可以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
3.利用小棒,动手操作验证.学生会留下连接在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4.追问:根據这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真正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吗?请你比画一下它的大小.还能去掉一条棱吗,为什么?
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制约长方体大小的三条棱这一本质特征,通过追本溯源的引导,让学生边想象、边操作,并结合集体交流,学生就会清晰地发现:如果去掉横着的棱,学生就不会想象出长方体有多长;去掉斜着的这条棱,就不会知道长方体有多宽;去掉竖的棱,就不会想象出长方体有多高.顺着学生的探寻,长、宽、高不仅是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而且是决定长方体大小的决定因素,这些本质的特征都转化为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及时捕捉,意在因时而动
及时,是指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认识和思维展开的最佳时机,分析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动,有效引导,以推进教学的深入.例如,在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将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积的位数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及时、巧妙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1.随机写算式328×4,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该算式的积是几位数,并在算式下方用四个“□”表示四位数.
2.将被乘数328改成308,并提问:十位上的2改成0,此时积要擦掉几个“□”?(当学生说积的位数不要擦时,教师及时捕捉这一时刻,适时装傻:“2变成0啦!”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问题的关键上,由此得出,尽管十位上的2变成0,但百位上的3不变,也就是说,第一个乘数仍然是大于300的数,所以积依然是四位数)
3.教师分层次写算式:
(1)508×4,在学生快速回答积是四位数时,进一步追问,如果第一个乘数的百位改成2、3、4……,它们的积是几位数?
(2)301×8,这个算式以不完整的形式逐步呈现:① 先写第一个乘数的个位1,再补充十位上的0,引导学生明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无法具体判断积的位数.② 如果教师补上百位上的数字,估计现在的积可能是几位数,并进一步引导:什么情况下乘积是三位数?什么情况下乘积是四位数?
一个写算式环节,在这看似“笨拙”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捕捉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进而让学生逐渐明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积的位数与三位数的个位、十位无关,只与百位与另一个乘数的个位有关.
三、切中肯綮,重在涵泳体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教学中,教师要切中肯綮,设计好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味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原有的负数认知只是一个模糊的、似曾相识的感知,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体味负数的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提炼要切中肯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涵泳体味.
1.数形结合,还原生活中的负数.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上,板书“-2”,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以图形、线段图、温度计、列表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加深对负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线段图、实物图、列算式等进行汇报,并相机板书:
2 多 右 存入 零上
-2 少 左 支出 零下
2.建立对应思想,揭示负数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每组上下对应的数量关系,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进而揭示,2和-2表示的数量意义相反.相机板书: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3.生活应用,深化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回顾刚才找正负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正负数分别代表的含义,并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其他正负数及其他们所表示的意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抓住核心数字“-2”,让学生从生活中还原它的原型,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出对应地数量关系,抽象得出负数的本质含义.最后,让学生回归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沟通联系,妙在循循善诱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教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沟通联系,使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序列相契合,从而促进学生逐步走向深入认识.
在教学“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一课时,笔者借助算式的简便过程教学运算顺序,在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算理的教学进行有机渗透,使学生达到意义建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5+5+5+5+5+5+5+5+16=?
1.这一题怎样算?你能又准又快地算出结果吗?除了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你发现还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板书:8个5相加的和.
2.算式中出现相同加数时,可以利用乘法进行简便计算.板书:先算乘法8×5=40,再算加法40+16=56.
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几个数相加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二)交流明理,明确顺序
1.观察这两个算式,这是两个分步计算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叫作分步列式,你能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算式吗?(8×5+16)
2.在刚才这个算式中,为什么没有40?在分步列式中,每个算式中都出现了40?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8×5放在前面?然后再加16?”
3.由此可见,将两个分步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关键是找中间数.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合并了.
4.8×5+16,这个算式是由两个分步列式合并得到的,这种算式叫作综合算式.
在这里,通过教师的提问:“分步列式中,每个算式中都出现了40,为什么在综合算式中没有40?”打通了学生的思维障碍,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凸显“中间数”在数量关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分步列式到综合算式的要领,同时渗透“替换”的数学思想.
(三)丰富材料,再次感悟
1.出示算式:50-8-8-8-8-8,你想到什么简便方法,能列成综合算式吗?
2.对比这两个算式,想想哪个算式正确呢?(5×8-50或50-5×8)
3.列综合算式时,一定要找准关键数,看清楚在算式中表示什么,再定位置.
在乘减教学环节,融算理、综合算式及递等式教学为一体,那是学生对新知的再次感悟,也是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一次提升.
数学课堂是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问题,力图通过数学学习的引导,捕捉教学契机,进退有度,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理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