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环境园化“邻避”为“邻利”
2018-08-21郑秀亮
郑秀亮
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目光所及之处,苍翠欲滴,鲜花烂漫,让所有到访游人如同置身于公园之中;桂花、含笑、栀子花、白玉兰、夜来香,竟相开放,行走在其中,微风轻拂,花香扑鼻,彻底征服游人的嗅觉。“绿色动力奖学金”“绿色动力关爱基金”“绿色动力客家文化节”,富有人情味的活动,把惠阳环境园这个“邻避”项目变为“邻利”项目。
作为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的惠阳环境园,不仅解决了“邻避”问题,而且改变了人们谈“焚烧色变”的传统观念,让“邻避”走向“邻利”,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许多遭遇“邻避效应”城市,学习破解“邻避效应”经验的样板工程。
选址要科学、宣传要到位
“除筹建手续繁杂、建设标准要求高、安全生产标准高等问题外,‘邻避问题突出,主要是选址征地困难,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维稳形势严峻,部分群众不明真相,受人鼓动制造事端。”惠阳区环卫局副局长向坤金告诉记者,建设之初,惠阳环境园项目和其它垃圾处理项目相似,也遇到了重重困难,遭遇“邻避”困境。
“科学选址是破解‘邻避的关键。”向坤金提到,“选址过程中,筹建领导小组经多方现场踏勘、录像分析、组织专家分析等步骤,从场地技术条件、工程经济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对环境的影响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最终选址落在沙田镇田头村榄子垅。”
记者在惠阳环境园看到,这里四面环山,附近耕地少,对居民影响小。“榄子垅场址原为沙田镇垃圾堆放场,自2007年起沙田镇的垃圾在这里倾倒,属粗放型堆放,容易造成污染,同时臭气、蚊蝇孳生,对周边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向坤金介绍说,选址在这里还有利于原址改造,项目建成后可对积存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消除环境污染的隐患。“选址不仅满足国家的标准要求,而且建设对周边居民影响小,又能够起到改善环境的效益,保证了后续建设的顺利进行。”
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在惠阳环境园筹建初期,部分群众由于不了解情况,加上受一些外界因素的鼓动,企图以过激方式向政府施压。对此,惠州市及时进行了疏导,市委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督导组,惠阳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总指挥、区长为副总指挥的指挥领导组,下设了宣传维稳工作小组和工程推进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公安、宣传等部门的职能,充分保障周边群众舆情总体平稳可控。
“打铁还需自身硬,做群众工作,我们的干部首先要了解情况,坚定信心。”向坤金提到,环境园筹建工作领导小组于2010年至2011年分三批次组织人员前往深圳、北京、大同、佛山、长沙、武汉、海宁、苏州等建设和运营较成功的垃圾处理厂考察学习,广泛汲取国内先进垃圾处理厂的筹建、运营和监管的先进经验,同时,积极探讨舆情应对的经验和办法,为开展相关宣传沟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质疑与恐慌,都是源于对项目的不了解。”惠阳区环保局副主任科员张银杏提到,区里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宣传维稳工作小组,负责对涉及该项目的所有来信、网上咨询和投诉等做好答复和宣传释疑工作。惠阳区里还印制《惠阳环境园知识知多点》宣传册,发放至村民及关注环境园建设的各界人士手中,在政府官方网站开设“惠阳环境园”专栏,在本地媒体开设“美丽惠阳我的家·惠阳环境园知识篇”宣传专栏,制作项目宣传片在市、区电视台播放并组织周边村民观看,通过新浪、腾讯官方微博发布项目相关信息。通过以上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群众思想认识也开始转变。
面对项目周边村民的建议和诉求,惠阳区、镇两级政府不逃避、不推诿,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座谈会、通气会等,面对面做好宣传解释工作。2011年至2013年,区政府先后组织了4批以村民为主,包括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210人的考察团队前往外地考察已建成的垃圾焚烧厂,通过实地走访进一步消除村民的顾虑,村民的态度普遍转变,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行
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何取名“环境园”?惠阳区也有自己的考虑。“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垃圾焚烧发电,而是努力探索垃圾处理的高效化、长效化的处理机制,所以引入‘环境园的建设理念。”园区建设运营单位绿色动力集团负责人表示。
环境园采用以焚烧发电为主、卫生填埋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园区内建设餐厨、建筑、粪便、污泥处理、沼气发电、垃圾分类分拣中心等处理设施,将园区建设成为集弃物处理、技术科研、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生态、环保基地。
垃圾电厂产生的蒸汽除发电上网外,还可为园区内其他包括污泥干化、餐廚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等需要用热项目提供蒸汽,并向周边工业区热用户供热。填埋场及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沼气送进园区的沼气发电厂发电,沼气发电厂和垃圾电厂产生的废热还可以进一步加工热水,除为园区恒温泳池及其他生产生活提供热水外,还可为城市的宾馆送热水,取缔部分小锅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垃圾发电厂和污泥干化后焚烧所产生的炉渣,可送进炉渣资源化综合利用中心,进行废旧金属的分选和回收利用,废渣可制成各种环保砖回用到城市的建设之中。
通过以上的科学规划设计,环境园内各项目所采用的工艺有机联接起来,构成相辅相成的工艺链,使园区形成一个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有机整体,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从而实现城市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有了良好的规划设计,能否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一以贯之的有效执行,至为关键。在环境园后方崎岖陡峭的山上,一条水泥大道直通园区,这是园区垃圾运输专用道路。“为了避免垃圾运输车扰民,我们专门开辟了这条道路。”绿色动力集团负责人表示,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严格落实“以人为本”。
在环保排放标准方面,园区更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将渗滤液处理到100%达标后回用,实现零排放;烟气处理采用“SNCR脱氮+半干法+干法脱酸+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器”等组合工艺,使烟气指标优于国标和欧盟标准。园区内每个项目均采用成熟先进的工艺技术,避免了二次污染,整个环境园实现了无烟、无臭、无味,打造成花园式、园林般的环保公园。
除了前期规划及建设外,项目后期的运行管理是整个项目长远发展的核心,也是破解“邻避”的关键。为此,当地环卫、环保部门组织工作人员进驻现场监管中心,采取不定时抽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净化系统、渗滤液处理效果等环境措施,确保园区整体平稳运营。惠阳区还成立市民监督小组,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民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监督园区建设运营、环境监察情况。“村民随时都可以到我们厂里来参观检查,监督我们的运行工作。”绿色动力集团负责人对记者说。
得益于各项有效的措施,垃圾发电厂自2016年5月30日试运营以来,已累计处理垃圾70万吨,各项环保指标优良,特别是HCl、SO2、NOx、烟尘、二恶英等指标,远优于国标和欧盟标准,烟气、污水排放指标除跟环保局联网公示外,还通过现场户外公示、公司网站公示等形式,让公众知晓。目前,垃圾电厂项目已获评国家AAA级垃圾电厂。
在景观上下足功夫,在睦邻上用足心思
为了减少公众的抵触情绪,绿色动力集团在环境园的外观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
在建筑外观上,绿色动力集团按照“大胆创新、古今兼容”的设计思路,创造性地将“岭南客家围屋”的建筑形态和建筑元素融入到垃圾处理设施的设计之中,讓“岭南客家文化”与“垃圾文化”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实现了功能需求和古建筑外观的完美结合。
这座“岭南客家文化”大院分成“客家古堡”式的综合生产区、“绿叶”填埋区、“客家围屋”式的生活服务区、“客家土楼”式环保教育区,以及由“小鸟天堂”生态湿地公园、“岭南印象”健身公园、“绿色田园”生态农场、“凤凰大道”等生态景观区构成的五大功能区域。
垃圾电厂最敏感的是烟囱,惠阳环境园垃圾发电厂的烟囱却被装饰成具有“防御功能”的“客家碉楼”,由于正常运营中根本就看不到烟,所以没有人会认出它是烟囱,妥善处理了垃圾电厂最敏感的问题。
惠阳环境园从规划之初就将文化融入及睦邻善举考虑其中,“小鸟天堂”生态湿地公园、“岭南印象”健身公园、“绿色田园”生态农场的规划,使惠阳环境园这座环保主题公园更加丰富多彩,将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一个让他们倍感亲切的休闲健身公园,拉近了与广大民众之间的距离,让环境园成为当地村民市民的后花园。
此外,绿色动力集团还设立“绿色动力奖学金”,为当地村民子弟考上大学本科、大专、中专的学生设立金额不同的奖学金;设立“绿色动力关爱基金”,为当地村民子弟结婚送上“百年好合礼金”,分享他们的甜蜜;设立“绿色动力敬老节”,每逢重阳节,为当地70岁以上老人送上一罐油、一袋米;每逢春节,组织员工慰问孤寡老人,表达对老人的问候和敬意;每逢教师节,慰问当地教师;每逢环卫工人节,慰问当地环卫工人。
设立“绿色动力客家文化节”,每年年宵节或中秋节,邀请周边村民及市民代表参观环境园,并在环境园“荷花月池”广场举办“客家大盆菜宴”,邀请“客家山歌秀”等客家文化团体表演,与当地村民联欢。
通过一系列带着情感融入的睦邻友好开放活动,惠阳环境园长期与市民保持良好融洽的互动关系,建立和谐的村企关系、社企关系,有助于破解“邻避效应”,变“邻避”为“邻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