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教育盲文教学触觉灵敏度的研究
2018-08-21傅悦
摘 要:视觉障碍被划分为全盲和低视力两大类,为了实现十九大提出的“教育公平”。视障教育体系中均加入了盲文课程。部分视障学习者因触觉灵敏度的限制造成了学习盲文的困难,本文将触觉灵敏度作为研究对象,以提升盲文学习的动机作为研究目的。分析了触觉灵敏度与视障者盲文学习的关联和盲文学习动机差的原因,发掘了测定触摸灵敏度的方法,并设计了“前盲文”触觉技能训练,切实找到了让更多视障者参与盲文学习的路径,并为下一阶段盲文有关知识积累的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视觉障碍;盲文;触觉灵敏度;两点域
一、 研究背景
视觉障碍简称视障,被划分为全盲和低视力两大类,在医学中是通过视敏度、视野等数据进行界定,特殊教育学则认为视觉功能的损失会给学生的学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正常视力的学生一般具备视障学生不具备的学习技能,比如他们能够集中注意不同的物体;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视力从近处移到远方;并且他们具备手眼协调能力,视力聚焦能力,识别颜色和字母的能力;并且他们能够记住已经看到的信息与文字,反之视觉障碍学生往往缺少这些功能的一种或多种,因此在其学习生涯中除了他们的学习成效将与正常视力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实现十九大提出的“教育公平”,在视障教育体系中包括基础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计划中加入盲文课程,提高其触觉阅读能力,实现“以手代目”。
二、 盲文的历史沿革
现今视障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是通过触觉阅读的布莱尔六点盲文体系,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黄乃先生发明的现行盲文体系。其推广至今已有了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技术发展正克服着盲人和低视力学习者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障碍。目前汉语盲文从早期的“康熙盲字”到应用很多年的“现行盲文”和“双拼盲文”,目前已发展至未来即将应用于全国视障教育“通用盲文”;“通用盲文”同先前的盲文系统一样采用拼音文字,但能实现字字标调,词型固定,并能够对应转换软件转换为汉字,同时还可以实现与香港粤语盲文相互转换。视障学校除学习汉语盲文,为同世界盲文接轨,也开始接触二级点字为基础的现代UEB盲文体系。盲文的教学与触觉灵敏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触觉灵敏度的研究将有助于提升盲文学习的动机以及盲文教学的开展。
三、 触觉灵敏度与视障者盲文学习的关联
視障者学习盲文有诸多障碍,视障者失去视觉的原因和时间不同。有先天性的原因、后天眼疾的原因、甚至老年病的原因,先天视障的学习者往往触觉灵敏度较好,后天疾病如糖尿病引起视障的学习者触觉灵敏度较差,可能会阻止其成功的学习盲文。各种研究显示了触觉灵敏度与盲文学习有一些关联。虽然先天全盲者有优越的触觉,但研究结论表明,触觉灵敏度下降不会明显降低学习阅读盲文的能力,同时触觉灵敏度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这意味着盲文课程教师应主动挖掘学习者潜能,设计测试和训练触觉的活动,发展 “前盲文” 技能,有效提升视障者学习盲文的动机,从而实现当今特殊教育“教育康复”的目标。
四、 部分视障者学习盲文动机差的原因
(一) 成年视障者认为学习盲文是“耻辱”。年长的成年视障者,主要是后天因疾病导致视障的学习者,认为盲文是 “盲人” 的技能,学习盲文带有耻辱感,是“失明”的代名词。
(二) 视障者难以对盲文代码的学习发起挑战。部分视障者认为触觉灵敏度和手指的灵活性将随着年龄的推移而下降,他们的学习动机差,他们选择不学习盲文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触觉灵敏度,而且盲文代码很难学,这也是不熟悉盲文的人普遍持有的观念,这种观念有时来源于盲文授课教师,教师认为盲文代码确实有其复杂性。因此盲文教师在授课中应强调盲文的可用性的范畴,更多地鼓励盲文学习者,并强调盲文学习的优势和触觉灵敏度提升的可能。
五、 触觉灵敏度的理论研究
(一) 触觉两点域测定的意义。神经科学研究确认了人体两点判别阈与阅读盲文能力直接相关。研究发现静态两点判别阈值为5 mm 或以上,或移动两点阈4 mm 或以上者则无法读取盲文。两点阈的测定为触摸灵敏度的训练提供了数据基础,并为改进的盲文材料(如巨型盲文)提供了相应参数。除两点域测定外,触觉测定还包括被动触觉测试、主动触觉测试、触觉间隙测试等。
(二) 触觉灵敏度下降的机能代偿。随着年龄的推移,触觉敏感度将会下降,是否视障者会失去辨别盲文点的能力?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盲文学习者可以通过有效的触觉运动代偿来提取更多触觉信息,他们可以自由地移动他们的手指,虽然他们的触觉灵敏度在下降,但是他们充分寻找并利用他们指尖更灵敏的区域去阅读盲文。
(三) 脑可塑性与触觉灵敏度的关系。脑可塑是指大脑可以为环境和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塑造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分为结构可塑和功能可塑。脑的结构可塑是指大脑内部的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由于学习和经验的影响建立新的连接,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它包括突触可塑和神经元可塑。功能的可塑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习和训练,大脑某一代表区的功能可以由邻近的脑区代替。
不同大脑皮层的活跃度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接触敏感性成正比,大脑有更大的皮质区域用于处理细微的细节感觉(如唇和指尖)。处理指尖的 “大脑空间” 在经常用于阅读盲文时可能会增加。触觉灵敏度可以得到提升。同时,跨感官重组理论证明,如果大脑的视觉区域没有得到视觉上的刺激,它们可以被用来处理触觉信息。这可能意味着,在盲人中,缺少视觉输入本身会有助于形成更好的触觉灵敏度。因此必要的盲文阅读训练有助于提高随年龄下降的触觉灵敏度。
六、 提升触觉灵敏度的训练——“前盲文”触觉技能训练
如上所述触觉灵敏度有可能通过训练来改善。因此国外许多盲文课程提到“前盲文技能训练” 的内容,前盲文训练针对视障者的触觉技能,帮助他们为盲文的学习做准备。
(一) 训练案例一:触觉感知训练
该训练包括触觉定位训练、触摸图形训练、触觉跟踪训练。这些训练应用手指的轻触运动,并尽可能多地使用手指、使用双手从一个触觉单元到下一个单元。该训练的适应面不只针对幼年视障者,同时成年视障者也能一样适用。
(二) 训练案例二:触觉故事阅读
训练可将完整而有趣的故事,比如白雪公主和七矮人的故事,转化为各种类型的触觉图像相关的框架,故事是点、线和盲文字符组成的形状,通过触摸触觉故事来训练不同的触觉技能。并应用训练—跟踪练习检验学习成果,通过手的往返运动,触摸故事有关的纹理和形状;触摸动态图形的旋转和反射;识别出触觉数字,分辨奇数和偶数,该训练将使用了大量的触摸图形和盲文点字,让视障学习者习惯于从大到小步步递进的触摸层次。
“前盲文”训练活动能够培养视障学习者的触觉灵敏度,可以与盲文课程分开。让学习者知道触觉灵敏度可以随着实践而改善。从鼓励中引导学习者触觉灵敏度的进步,培养视障者的自信心,并有机会有机会克服前面提到的拒绝学习盲文的心理问题,在“前盲文”训练的基础上才进入盲文字符的学习。该训练可以说服更多的视障者学习盲文。
七、 盲文教学研究需要考虑的其他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盲文阅读的顺序性影响了信息的感知方式。有些研究发现盲文中的词汇识别所用的时间与盲文语句中的词汇数有关,但词汇的识别时间长于语句识别时间。盲文阅读者会单独感知每个词,然后将这些信息整合成语句,这一过程只能通过上下文或经验来帮助将信息整合到一起。因此阅读盲文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触觉灵敏度需要提高,而且需要一定的前期学习经验和智力水平才能成功。因此通过大量阅读训练和作品演绎增大视障者的知识面和其认知能力更是提高盲文阅读水平的必由之路。
八、 结论
为什么视障學习者有时会选择不学习盲文,触摸灵敏度差是其常常提到的原因,然而,研究表明,触觉灵敏度差并不一定给学习盲文的带来影响。同时研究结论表明,触觉灵敏度可以得到提高与开发。
本研究给盲文课程教学研究提供的支持包括触觉潜能的测定模式、触觉训练的方法。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触觉灵敏度训练,是提高盲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这能提高那些不愿意学习盲文的视障者的学习动机。但研究也发现,触觉灵敏度差并不是部分视障者逃避学习盲文的唯一原因,学习盲文更重要的是知识积累,知识面也会是部分视障者学习盲文的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也是本研究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张硕.视障人群触摸贴[J].设计,2016(10):22.
[2]肖航,钟经华.汉语盲文语料库建设方案[J].语言文字应用,2015(03):109-118.
[3]钟经华,肖航,韩萍,高旭.汉语盲文的升级之路[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46-50.
[4]钟经华,韩萍,肖航,戴红亮,阎嘉.现行盲文隐性标调的优选设计[J].中国特殊教育,2014(03):30-35.
[5]黄蕙芹.脑可塑性与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06):866-867.
作者简介:
傅悦,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