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前街:姑苏繁华不落幕

2018-08-21刘建春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苏州

那些盛放的桃花,越过围墙,开在了观前街上,春风一吹,洒落一地花瓣,就像打翻了一地碎锦,于是,人们就称观前街为碎锦街

观前街,姑苏第一商业街,因地处玄妙观前而得名。街道不长,仅770米,但很古老,西晋时就有了。15个世纪中,这里宫殿巍峨、香火繁盛,桃花灼灼、士女云集。那时观前街的繁华,是宗教和民俗的繁华,还不是工商业的繁华。

直到17世纪后,老字号陆续入驻,商业氛围渐浓,这条老街,被喧闹的市声唤醒,开始了延续数百年的商业繁华。

如今,观前街依然是到苏州游览的人们必去的一条街,尽管时尚的元素、现代化的景观遮盖住了几许姑苏风味,但是,玄妙观还在,松鹤楼、采芝斋、乾泰祥等中华老字号还在,老苏州的底子仍在。

一树繁花,一地碎锦

伍子胥建造的苏州城,周长达24公里,堪称当时的世界级大都市。那时候城里居民不多,城内一派田园风光,沧浪亭一带的南园曾经油菜花遍地,北园一带则稻花飘香。观前街所在地位于市中心,据说曾经建有吴国宫城。汉武帝时建有祭祀的天台。西晋是一个道教昌盛的时代,玄妙观的前身上真道院在这片空地上建成。

1931年,拓宽后的观前街(刘建春供图)

此后,道观历经改名,历经兵火,但香火顽强不灭。宋朝的时候。道观首遇大发展,宣和年间,宋徽宗赐香火田五十顷。古代一顷相当于现在的100亩地,如果是这样的话,小半个苏州城都是道观的田产了。沿着正山门中辅线,两侧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就像一张张棋盘,大小、高低不同的宫殿错落有致地铺展。飞檐翘角,巍峨壮丽。绍兴年间,苏州郡守召集擅长画山水、人物、楼宇、画船、花木的画家。各司其职,用精致的工笔画,记录下了玄妙繁華图的点点滴滴。

春天来临,阳光透过晨雾洒向这片华丽的建筑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个院落遍栽桃树,在黄墙黛瓦的映衬下,盛开的桃花灿若云霞。在早晨的阳光映照下,显得剔透又明艳。当时的地方官员赵伯啸。又是一位有着皇家血统的名画家,他挥笔画下一幅《桃源图》,记载了当时的胜景。

玄妙观的名称,是元朝时定下的,一直流传至今。“玄”字因为和康熙皇帝的字相冲突,道观曾被改为圆妙观,到了民国年间,又改回了玄妙观的名号。

那时候,玄妙观不像现在这样主要供人游赏。道观与世俗生活如水乳交融。规模宏大的玄妙观里香烟缭绕.数百名道士为官府和市民提供宗教服务。地方上遇有旱涝、瘟疫等灾情,民间逢到疾病、死亡等事,都要请道士设坛打醮,祈祷超度。在观前街旁边的富仁坊口,每天早晨也会聚集很多身穿道袍的道士。等待人们请去做法事。

那时的观前街,东段三分之二叫观前大街,大约两三米宽,青石板一块块铺成,底下是下水道,西段从施相公弄到人民路那段叫察院场,比东段还要窄。

自古以来,苏州人好宴游,是出了名的。除了前来办事,显然不会错过城里的这一处美景。尤其是春天,万物复苏,桃红柳绿,人们会划船、乘轿子或步行前来,逛上个大半天。那些卖糖粥的、挑馄饨担的、做海棠糕的、唱小热昏的、说评话的也纷纷设摊招揽顾客,宗教的庄严和世俗的喧闹在这里汇聚激荡。

走累了。有“出租车”伺候。黄包车从上海传入苏州之前,在观前街西头的察院场、玄妙观东脚门和观前街南侧兰花街,会有人牵着驴马车等待出租。游人招雇,马夫就会执鞭随驴马之后一边奔跑,一边吆喝开道,驴马的颈项挂着铃铛,跑起来的时候,发出脆生生的叮当声。

明朝时的苏州人,可能随便抓一个,都是诗人。话说观里的桃花,种了有上千年了,也没见谁给观前街起别名,到了明朝,那些盛放的桃花,一枝又一枝越过道观的围墙,开在了观前街上,春风一吹,洒落一地花瓣,就像打翻了一地碎锦,于是,人们就称观前街为碎锦街。

几家商铺,几点温情

“荡观前”这句苏州话,意思是说去观前街逛逛,近代以来慢慢流行,观前街仿佛有一股魔力,是城里的“诗与远方”。去道观办事。顺便看看风景。尝尝小吃,听听说书,慢慢地,没事也去逛逛,听家长里短,看如花笑靥。时间一长,一碗糖粥、一块蟹壳黄吃了一辈子,荡观前就成了一种仪式,一种苏式生活方式了。

观前街的繁华,是从17世纪起,慢慢孕育起来的,不疾不徐,但也是暗藏着韧劲,朝着姑苏繁华第一街挺进。

自从京杭大运河开通,苏州作为运河大码头,最繁华的地段历来就在城西北的阊门,就是曹雪芹所说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从北方来的船只,过了浒墅关,经枫桥,就来到了阊门外;从南边来的船只,到了城东南的觅渡桥,沿宽阔的护城河,经过西南角的盘门,目标也是阊门。阊门的运河码头,直接叫万人码头。18世纪中叶一幅《姑苏繁华图》,细腻描绘了阊门一带的市肆繁盛的图景。

与此同时,观前街也在以自己的节奏发展着。碎锦街上摆摊的生意虽然不错,毕竟不稳定,还要经受风吹雨淋,慢慢地,店铺出现了。

游客在苏州观前街游览

最早的店铺在观东醋坊桥畔,叫做陆稿荐肉铺,最初生肉熟肉均卖,后来专门做熟肉,350多年后的今天,这家老字号还在老地方。春天的时候,到陆稿荐买几块酱汁肉,依然是今天苏州城里的一桩美事。

到18世纪早期,一批老字号纷纷入驻,包括雷允上药铺、稻香村茶食糖果号、松鹤楼菜馆、春蕾茶庄、恒孚银楼等。19世纪,又增加了黄天源糕团铺、三万昌茶庄、乾泰祥绸缎顾绣局、采芝斋糖果店、叶受和糕点铺、王四酒家、元大昌酒楼等。苏帮菜馆翘楚松鹤楼,起初只是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面馆,小小的面浇头,也当作大菜来做,卤鸭面、壮鸡面当时都做到了苏州城第一。

这些名店,产品顶尖,服务也是苏州城里的标杆。送外卖,是最起码的服务,精致的竹制或木制提篮,盛放着饭菜酒,送到客人府上或者旅店时还热腾腾的,没有配送费一说,也没有点菜金额多少一说,愿意给堂倌跑腿费就给,不给也照样送。到乾泰祥买绸缎,不必带钱,先量体裁衣。做好了会有伙计送上门,等到了中秋节或者过年时,再通知伙计上门收款。

如果说观前街是一条船,那么,这些鳞次栉比的商号,就是这条船的压舱石。这些老字号把顾客当成邻居或亲眷,诚心诚意待客,慢慢沉淀成一种带着浓浓温情的姑苏商业文化。只要老字号在.观前街民俗淳厚、土风清嘉的灵魂就不会丢。

一条街道,一片商区

两次因缘际会,让观前街迈向繁华。一次是19世纪60年代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将阊门外的繁华毁于一旦,从阊门到枫桥20里连绵不绝的店铺,在兵灾中化为灰烬,战后,店铺纷纷复业,地点却慢慢转到了市中心的观前街。还有一次是20世纪初的沪宁铁路开通。城北平门外矗立起了一座火车站,特别是后来重开平门,火车站到观前街变得非常便捷了。蒸汽时代的观前街。正在重演水运时代阊门的繁盛故事。

观前街能成为姑苏第一街,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禀赋。假如把观前街比作一条河,这条河的背后,有一片宽阔的湖泊在支撑它。这样,观前街就从一根线变成了一个面。这个湖泊是由北局、太监弄、宫巷、邵磨针巷、碧凤坊、大成坊等观前街周边的商业辐射区组成的。人们来荡观前,几乎都会连带着去北局逛逛国货公司,看看电影,去青年会吃一顿西餐,去太监弄品尝苏帮菜,去大成坊看看花鸟古玩,单单逛一条街,从醋坊桥一条线走到察院场,那还称不上荡观前。

唐朝时玄妙观叫紫极宫,因此,正对着玄妙观正山门的那条南北向的街就叫宫巷。那时候宫巷菜馆林立,大厨们切磋技艺,便经常在此聚会,建造了庖人会所。

北局位于观前街中段南侧,宫巷西边,这不是一条街,而是个小广场。明朝苏州织造局就设在这里,清朝把织造局搬到了城南孔付司巷,人们就将这里称为北局。

自从1934年秋国货公司大楼开业。北局就成了顾客云集之处。在8000多平方米的新式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内。布匹、糖果、化妆品、绒线、玩具、服装、鞋帽、药品、京广杂货、玻璃器皿、铜锡器、瓷器、皮毛货等应有尽有。顶楼上开设了数家民营电台,苏州评弹通过电波,飞入千家万户。一些评弹迷,不满足于听觉,还组团到国货公司顶楼,透过隔音玻璃,看说书先生是如何对着麦克风表演的。

太监弄是观前街中段南侧一条东西向巷子。如今,这里是美食的渊薮。苏州人称为“吃煞太监弄”,意思是说,在这里,苏帮美食可以尝个够。20世纪30年代,这里就有正兴馆、璇宫、三吴、大新央、觉林蔬食林等菜馆。改革开放后,太监弄成了名菜馆的齐聚地,松鹤楼、得月楼、王四酒家、上海老正兴、元大昌、功德林等酒楼菜馆在此比肩而立。华灯初上,各色霓虹灯把太监弄映照得五彩缤纷。

几朵烟云,几许繁华

听苏州评弹,是苏州人生活中的大事。七八岁的小男孩从小就拉着爷爷的手进书场,听着听着,自己也成了爷爷.不知不觉就听了一辈子。

19世纪的观前街,不仅老字号店铺纷纷入驻,周边茶楼书场也很多。碧凤坊有桂舫阁,太监弄有老义和。兰花街有清风明月楼。这些茶馆都附带书场,台前,说书先生坐在椅子上,手拿三弦和琵琶,说噱逗唱,抑扬顿挫的声音,完全出自天然的好嗓子,没有麦克风。落地长窗打开着,买不起书筹的人,就挤在窗外蹭听。有的人还坐在院子里大水缸边沿,听到精彩处,一惊,跌入水缸成了落汤鸡。

夜场散场的时候,茶馆伙计手脚麻利。将挂在廊檐下的、写有不同姓氏的灯笼一盏盏取下,点上,分别交到主人的手里,几百盏灯笼聚了又散。流向周边小巷,就像流光溢彩的小河。

1923年秋,郁达夫从上海来到苏州,他感叹,苏州真像18世纪浪漫的古都。27岁的郁达夫在观前街逛着。先是看到几位身着长裙的女青年在一家乐器铺里买箫,他在一旁呆看了许久,那些女孩子也忍不住回望了他好几眼。然后,郁达夫又在玄妙观门口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一位年轻学生在那里买杂志,而这杂志正是郁达夫和朋友共编的。

20世纪20年代末,北局几乎一天一个样,新苏饭店、东吴乾坤大剧场、苏州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国货公司先后建成。192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来苏赈灾义演。梅兰芳下榻在观前街西的鹤园。每餐菜肴点心皆由松鹤楼名厨烹饪。演出结束,乾泰祥绸布庄老板在鹤园为梅兰芳饯行,仍由松鹤楼名厨料理。兴尽席散,梅兰芳非常高兴,赏松鹤楼大洋80元以表谢意,在当时,80元大洋可以购买1000斤大米。

20世纪30年代初,郑振铎来到观前街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饭馆生意火爆,走了两三家,才找到一张空桌。而黄昏的观前街,也别有一番魅力。街上灯火璀璨,霓虹闪耀,铜的、布的、黑漆金字的招牌。密密匝匝排列在头顶,一举手便可触到几块。茶食店里的玻璃匣,亮晶晶的,里面精致的蘇式糖果点心,好像在向人们招手。

观前街的繁华,藏在这斑驳陆离的街灯霓虹里、琳琅满目的茶食糖果里、甜糯温婉的吴侬软语里。

猜你喜欢

苏州
让安家在苏州的他们,共享“家”的温暖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不一样了
民间书画艺术团体捐赠抗疫情
寻觅江南
苏州百园图
有味道的苏州云
苏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