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名著导读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8-08-21王梦洋
王梦洋
摘 要:经典名著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阅读这些经典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創造性思维、进取精神。语文教材中的名著篇目节选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了方法,我们可以巧用这些资源,为学生阅读名著经典找到捷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名著导读资源;学生;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雨果曾说过:“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它告诉我们,人要多读有益有智慧的书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定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名著阅读也是中考必考内容,而且近年来还加大了对名著的考查力度,所以笔者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学生阅读目标,让学生觉得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一大乐趣。通过这一年多实践,我总结了几点经验。
一、活用教材,适时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如果不是文学的忠实粉丝,他们不会进行有计划的自主阅读,所以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在校的空余时间甚至课堂时间引导其进行有效的阅读。比如七年级名著导读中的《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都非常适合他们阅读。教材给了我们合适的阅读材料,我们为何不用呢?刚开学我就要求学生自行购买这两本书,在每天的晚辅导时间,要求他们必须阅读这两本书,并完成每日阅读任务。刚开始学生静不下心并有怨言,但一段时间后,学生进入了阅读的自觉阶段,无需老师组织,就能做到自主自觉地阅读,并从中找到了阅读的快乐。同时我采用了师生共同准备读书笔记的方法,以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我也会适时挑选课堂时间,让学生享受阅读,畅聊读书心得。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笔记本,用以记录读书心得。在检查学生读书心得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书写内容非常丰富,如作者简介、精彩故事选段、自己的心得、名著阅读相关测试题、歇后语、作者的名言警句等,如同一本本装饰精美的阅读实用字典。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便爱上了读书,和书中的人物“交谈”,从中获得了快乐,拓展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为使阅读成为持久的自觉活动,教师应开展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活动,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浓厚兴趣,实现经典名著的“悦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如“畅游海底世界”“我心目中的‘骆驼祥子”“向你推荐我喜欢的名著”等,专题小组的学生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汇总,最后,全班交流读书成果。
(2)组织“名著知多少”专题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家、作品、人物、情节等内容出题,设必答题和抢答题。
(3)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每学期每人任选一本名著的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全班交流后汇成作品集。
(4)编写课本剧表演。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片段,编写成课本剧,分角色表演,比拼角色的塑造效果。
(5)举办演讲、辩论赛。针对名著中特定情节或特定人物形象,以演讲或辩论赛的形式展开争论,各抒己见。
三、学以致用,课内课外相结合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领略名著的魅力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名著导读”中的“导”,需导得巧妙,导得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才算是达到了导读的目的,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同时要注意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的自然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他们认为枯燥的名著世界。比如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就可以联系《繁星》《春水》,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就可以联系《朝花夕拾》,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就可以联系《水浒传》,学习课文《杨修之死》就可以联系《三国演义》,学习《〈论语〉十则》《先秦诸子散文》就可以联系《论语》等。因为是课堂学习,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又不一定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自然有探求的愿望,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走进名著。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名著,不仅能深入地学习课文,更能激发对名家名著的兴趣,从而爱上名著阅读。这样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四、读与思相结合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如果没有与思考结合,读而无感,读而不思,读而不品,就会浮光掠影,流于形式,这与人们工作闲暇、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阅读大同小异,无甚收获。考虑到学生阅读的层次性,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只有阅读与思考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读书后思考主要的外在表现有两点:
(1)笔记摘抄。文学名著的开始阅读阶段,尤其是强制阅读阶段,不能指望学生全身心地激情投入,关键是适应阅读,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此阶段学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一分钟才200字左右,所以要求需宽松些,让学生平息原来浮躁的消遣式阅读心态,慢慢欣赏这些人类文化精品。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喜好摘抄作品中的精彩句段。笔记摘抄看似平淡无奇,但能使学生触发对作品的感悟,产生情感共鸣,并可以使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在阅读的初始阶段,笔记摘抄是一种由浅层阅读到深层阅读过渡时的思考形式。
(2)读后感写作。经过读书笔记摘抄训练阶段适应后,就要进入阅读情感体验阶段,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体验,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故事有了心灵上的触动,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自然在平时要求写作的周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为作品中的真、善、美而感动,为作品中的假、丑、恶而愤怒,学生观察世间生活百态,体验人生酸甜苦辣,养成健康心态,培植文学审美情趣。
五、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片段吸引学生进入名著世界
农村的孩子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从小阅读面狭窄,一些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看得很少,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个绝好的平台播放名著里面的精彩片段。比如,骆驼祥子的三起三落;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挥泪斩马谡,赤壁之战等。这些精彩片段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性强,一旦学生对于这些人物和故事产生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主动阅读原著,重温片段,甚至扩展到对原著的整体阅读,从而找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有力手段。名著是千淘万漉出来的精华,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对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曾祥芹.阅读技法系统[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