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流域鸟类区系及分布研究

2018-08-21田家龙张明明梁宇翔

中国林副特产 2018年4期
关键词:区系本区种数

田家龙,张明明,梁宇翔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哈尔滨 150081)

自1995年全国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普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第二次野生动物普查工作20年来,笔者对黑龙江流域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加之多年来从事大兴安岭林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研究项目,对该区域鸟类区系及变动趋势有了进一步研究,尤其在鸟类区系特征及分布规律有了新的认识,研究成果为区域鸟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为黑龙江上游区域,黑龙江为中俄界江。俄罗斯称之为阿穆尔河(Amur River),蒙古语Kharamuren,东亚大河之意。发源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北部与西伯利亚之间的边界区域,向东南方向流往西伯利亚城市哈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后朝东北方向流入鞑靼海峡,将西伯利亚与库叶岛分开。黑龙江跨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全长4370km(以海拉尔河为源),流域面积达184.3万km2,位居世界第10位,在中国境内的流域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48% 黑龙江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共有支流200余条,其中较大支流的有松花江、乌苏里江、结雅河、布列亚河等。黑龙江在我国境内自漠河县洛古河村至黑河市区段为上游,长900km;黑河市至乌苏里江口为中游;乌苏里江口以下为下游。研究区域为黑龙江上游区段域,属于大兴安岭北部林区。

2 种类组成

根据多年外业调查和文献资料记载,黑龙江流域上游区域分布有鸟类有18目63科252种,占黑龙江省鸟类种数373种的67.63%。其中,非雀形目鸟类有36科134种,占本区鸟类种数的53.17%,雀形目鸟类有27科118种,占本区鸟类种数的46.10%。

从鸟类居留型来看(表1),夏候鸟(S)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均占相当大比例。初步统计:夏候鸟种类多达188种,占本区鸟类种数的74.61%,其中,非雀形目鸟类107种,占夏侯鸟种数的56.91%,雀形目鸟类81种,占夏候鸟种数的43.09%;冬候鸟(W)种类较少,仅分布有12种,占本区鸟类种数的4.69%,其中,非雀形目仅有3种,占本区冬候鸟种数的1.170%,雀形目鸟类仅有9种,占本区冬候鸟种数的3.52%;留鸟(R)种类较多,分布有35种,占本区鸟类种数的13.69%,其中,非雀形目鸟类16种,占留鸟种数的6.25%,雀形目鸟类有19种,占留鸟种数的7.42%。旅鸟共计17种,占本区鸟类的6.65%。

表1 黑龙江流域上游区域鸟类居留型统计表

从鸟类区系成分来看(表2),古北界成份占全区鸟类相当大比例,广布种的数量不多,东洋界鸟类极其罕见。初步统计古北届种类有199种,占本区鸟类种数的77.73%。广布种鸟类共计48种,占本区鸟类种数的18.75%。

从鸟类的栖息生境类型来看,本区以森林、林缘灌丛及农田鸟类占绝大多数,初步统计约有165种,占本区鸟类种数的64.45%,水禽和沼泽湿地鸟类分布有58种,主要是鸭科和鹬科鸟类,占本区鸟类种数的22.66%。

表2 黑龙江流域上游区域鸟类区系组成表

3 区系特征

该区域野生动物生境类型以森林为主,森林是大部分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是鸟类营巢、隐蔽停息、采食的理想场所。本区人口密度低,人为干扰程度较轻,有利于鸟资源保护。该区域分布的森林鸟类主要有:猛禽类,如松雀鹰(Accipitergularis)、长耳鸮(Asiootus)、燕隼(Falcosubbuteo)等;攀禽类,如黑枕绿啄木鸟(Picuscanus)、黑啄木鸟(Dryocopusmartius)、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major)、普通(Sittaeuropaea)、旋木雀(Certhiafamiliaris)等;杜鹃类,如大杜鹃(Cuculuscanorus)、四声杜鹃等;鹑鸡类,如黑琴鸡(Lyrurustetrix)、花尾榛鸡(Tetrastesbonasia)、雉鸡(Phasianuscolchicus)、斑翅山鹑(Perdixdauuricae)等;鸣禽类,如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caudatus)、大山雀(Parusmajor)、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等。还有鸫和鶲科鸟类,如白眉地鸫(Zootherasibirica)、灰背鸫(Turdushortulorum)、斑鸫(Turdusnaumanni)和白眉姬鶲(Ficedulazanthopygia)等。本区森林鸟类以灰头鹀、灰鹡鸰、花尾榛鸡、黑枕绿啄木、普通、山斑鸫、大山雀、银喉长尾山雀等鸟类为优势种。

林缘灌丛是鸟类最重要的生境类型,栖息种类较多,如鸦科的松鸦(Garrulusglandarius)、灰喜鹊(Cyanopicacyana),伯劳科的红尾伯劳(Laniuscristatus),椋鸟科的灰椋鸟(Sturnuscineraceus)、灰椋鸟也活动于农田并且在林缘的乔木树洞中营巢。本区最为常见的是莺科、雀科鸟类,如鳞头树莺(Cettiasquameiceps)、芦莺(Phragamaticolaaedon)、黄腰柳莺(Phylloscopusproregulus)、朱雀、白腰朱顶雀(Carduelisflammca)、灰头鹀(Emberizaspodocephala)、黄喉鹀(Emberizaelegans)等。林缘灌丛生境类型以松鸦、灰喜鹊、红尾伯劳、黄胸鹀、黄喉鹀和灰头鹀为优势种。

河流及湿地是多种水禽和涉禽的适栖生境,雁鸭类主要有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绿翅鸭(Anascrecca)、鹊鸭(Bucephalaclangula)、鸳鸯(Aixgalericulata)等。鹬类主要有白腰草鹬(Tringaochropus)、林鹬(Tringaglareola)、矶鹬(Tringahypoleucos),凤头麦鸡(Vanellusvanellus)、白翅浮鸥(Chlidoniasleucptera)、苍鹭(Ardeacinerea)等。河流及沼泽生境类型分布的湿地鸟类,以绿头鸭、绿翅鸭类等水禽为优势种。

4 区系特征分析

该区域鸟类季节性变化较大,冬季鸟类种类数量相对贫乏,仅有一些留鸟和冬候鸟,不仅种类稀少,种群数量也偏低,由于河流及泡沼冰封,仅有少数适应寒冷气候的鸟类栖息活动。春季随着大量候鸟的陆续迁来,鸟类种群呈现不稳定的波动阶段,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繁殖前期鸟类非常活跃,占区、觅偶、营巢鸣声不绝;夏季森林枝繁叶茂,河流及灌丛水草丰盛,鸟类群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秋季鸟类数量最多,一些即将南迁的种类集结成群;秋末时期,由于候鸟的逐渐迁离,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秋季也是该区鸟类种群最不稳定的波动时期。

本区没有大面积的芦苇沼泽,在本区繁殖的雁鸭类巢区比较分散。仅有少量的绿头鸭、斑嘴鸭、绿翅鸭等在此繁殖。鸭类8月初就开始集群,9月初开始迁离本区,9月中旬达到迁徙高峰。9月末,在本区繁殖的鸭类全部迁离;此时,在俄罗斯高纬度区域繁殖的雁鸭类迁徙经过本区,形成一个短暂的迁徙高峰;到10月初本区开始结冰,全部鸭类迁离本区。每年4月中旬,鹤类和鹳类到达本区,在本区停留一周后继续北迁,仅有少数个体在本区繁殖。在9月末,鹤类和鹳类迁离本区,如果霜冻较晚,最晚到10月中旬迁离本区。鹭类到达本区时间较早,4月初就可以见到苍鹭、白鹭。4月中旬鸥类陆续迁来,其它涉禽在4月末才陆续到达。秋季鸥类在9月初开始迁离,9月末全部迁离,鹭类在10月中旬才全部迁离。雀形目鸟类迁来较早的有白鹡鸰和黄鹡鸰,4月下旬就可见到,随后出现的是鹀类;燕类和莺类在5月初出现。燕类和莺类在8月末就开始迁离本区,9月中旬燕类已经不见,鹡鸰迁离较晚,9月末仍有少数个体在此活动。鸟类区系动态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4.1 部分种类分布区向高纬度延伸趋势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鸟类区系相对稳定,但部分种类如柳雷鸟(Lagopuslagopus)、北噪鸦等鸟类分布区有一定变化,柳雷鸟是典型的寒带鸟类。柳雷鸟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冻原地带、冻原灌丛森林和多岩石的草甸地带,非常耐寒。在20世纪80年代有少量分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该物种分布区呈向北移动趋势,近些年来在该区域没有发现。北噪鸦(Perisoreus infaustus)曾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林区,近些年来在南部区域数量减少,分布区域呈现向北移动趋势,截至目前该种鸟类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还属于常见鸟类。总体趋势部分种类分布区呈现想高纬度区域迁移现象。

4.2 有些草原鸟类分布区向东扩散

随着林区过度开发,截至目前大兴安岭林区原始森林所剩无几,只在部分区域以斑块状得以保留。虽然整体植被类型变化不大,但林分组成、林下植被有了很大变化,生境类型变化明显,鸟类栖息地多样化明显,致使部分鸟类分布区扩散明显。云雀(Alauda arvensis)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草原,近些年来在该区域有分布,分布区由西向东扩散,主要原因是栖息地变化所致。

4.3 种类组成呈缓慢增长态势

由于受气候条件、生境单一因素影响,该区域鸟类种类多样性相对较差,种类较少,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及生境变化影响,鸟类的种类呈缓慢增长态势,尤其是水鸟种类有一定增加,在繁殖季节曾发现红腰勺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及大天鹅(Cygnus cygnus)等珍惜水禽。

猜你喜欢

区系本区种数
从当前汉字使用情况调查看《现代汉语常用字表》①
赣粤地区蕨类植物区系新资料
烟稻轮作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用药整合管理干预效果研究
内蒙古灌木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分析
湖南高望界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调查
绝句(二首)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
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分类种数、印数、总印张、总金额
干旱对羊肚菌自然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