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鱼难钓”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2018-08-21
渔事活动总是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这在夏季尤为突出。民间流传的“夏天到,鱼难钓”的渔谚就说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夏季天气变化快,起伏大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天气变化的特征以及它对鱼类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采取措施,进而钓有所获。
一、高温影响
入夏后,特别是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中旬之间,江淮地区气温很高,早晚气温均在25℃以上,中午高温时段甚至超过35℃。我们钓鱼,首先就要了解目标鱼对温度、含氧量及温差的耐受力,然后寻找最佳天气、时段、钓场施钓。我们常钓的鲫鱼、鲤鱼、翘嘴、草鱼、鳊鱼等都属于喜暖但怕高温的鱼类,我查阅相关鱼类养殖资料发现,水温达到32℃时,就到了以上几种鱼类的觅食温度的上限,也就是说,它们会停止觅食,你的饵料再好、技术再全面也枉然。我们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规律,我们在了解鱼类的习性和需求后,就应该趋利避害地寻找对策,以寻求收获的最大化。应对高温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钓早晚
相比白天的烈日炎炎、酷热难耐,早晚时段的温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凉爽的,气温一般在20~25℃之间,这是多数鱼类觅食的最佳温度。特别是天刚发亮,晨风徐起时,水生植物也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向水体释放氧气,此时气压较高,鱼儿食欲旺盛,会纷纷游到岸边觅食。到傍晚时段,即下午4时至天黑之间,太阳西斜,气温、水温也逐渐下降。在深水区“避暑”休息后的鱼儿预感水温已开始凉爽,纷纷从深水区游向岸边进食。此时,钓者若在近岸浅水区下竿,会有较好的收获。
(二)钓深钓荫
夏季尽管白天温度很高,但不同深度的水体,其水温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水越深,温度就越低。当水温达到或超过鱼类所能忍受的高温极限时,鱼儿就会寻找较凉爽的水域,也就是向深水凉爽的区域迁徙。实践证明,此时钓深水的效果要比钓浅水好。
夏季水温高主要是日照所致,阳光照射不到的桥洞旁、树荫下、水草背阴处的水温都要明显低于日照区,于是,但凡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多成为鱼儿乐于逗留的避暑地,寻找这样的位置下竿,效果不会令你失望。
(三)钓降温
高温暑季的连续阴雨天,梅雨季,连刮北风和西北风的天气,大雨或雷阵雨过后,气温水温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溶氧量会明显增加,雨水还会将岸边的天然食物带入水中而成为鱼类的美餐,鱼类的活性明显增加,觅食更为积极,钓者应该把握好这样的天气出钓,鱼获量会有显著增加。
(四)夜钓
天气因素对钓鱼活动影响很大,这一点在夏季尤为突出。正确掌握天气变化的特征及其对鱼类的影响,是钓鱼人在夏天丰收鱼获的关键
我们常钓的鱼类有几点生理上的共性,如喜温怕热、趋弱光怕强光、喜静怕吵。我们选择夜钓正是为了满足鱼类的这些喜好。
夜晚水温适宜、环境安静,且没有白天强烈的日照,鱼类有安全感,所以敢于到近岸觅食,加之水温凉爽,含氧量高,鱼类会胃口大开,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不过,钓者夜钓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安全;二是不要在水草区垂钓。水草在夜晚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再向水体释放氧气,反而与鱼类争夺氧气,因而鱼类多不喜欢在草区活动。
二、高湿影响
除了高温影响外,空气湿度也是影响夏钓的主要因素之一。空气湿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少,空气越干燥,反之则越潮湿。空气湿度直接作用于水体,影响着水体与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会对水体的含氧量造成影响,最终影响鱼类的活动及觅食。当空气干燥、水体与空气置换状况良好时,水体的含氧量就会相对较高,鱼类活跃,觅食积极,反之,鱼类就会停口。钓鱼人往往多注意温度变化对鱼类的影响,而忽视了空气湿度的变化对鱼口造成的影响,因此面对鱼不吃钩的情况常常一头雾水。
夏季,空气湿度一旦超过百分之七十,多会出现轻雾的天气,这在山区尤为明显。民间早有“冬雾雨,夏雾热”的说法,这里的“热”是指人们的体感温度,人们多感觉潮湿闷热,这是空气湿度大,人体散热慢造成的。实践证明,夏季如果出现雾天(多无风),鱼类基本上就处于停口状态,常常要等到大雾散去后,鱼类才会陆续开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水体里生长着大量藻类、水草,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才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当空气湿度较大,雾气蒸腾时,阳光遭到阻挡,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减少,水体含量氧降低,从而导致鱼类食欲下降或停口。所以,钓者要避开雾天出钓,或等雾散后再下竿。夏季如遇到高湿天气,钓者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找地势开阔、水面较大的水域
地势开阔、水面较大的水域一般风力较大,有风浪,可加速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促进空气与水体的置换,增加水体含氧量,鱼类的食欲会相对强一些。
(二)找活水处下竿
鱼类的很多生理活动均受水体含氧量影响。活动的水体要比死水的含氧量高,温度比死水温度低,饵料来源也要比死水丰富,所以,活水中的鱼类食欲要强很多。
(三)选迎风处打窝
找迎风处作钓点,主要是考虑水体含氧量及温度的影响。如果是相对较小的水域,周边又有遮挡物影响空气的流通,那么背风处水体与空气的交换就受会限制,导致水温较高,含氧量偏低,鱼口不佳。迎风处则不同,风浪的存在会使水体产生缓流,含氧量增加。鱼类一旦感觉到舒适,就会有觅食愿望。
(四)看风行事
夏季不同的风向也影响着空气湿度及温度。一般来说,刮东南风、南风、西南风时,空气湿度大,温度高,下雨概率大,不怪有“东南风,雨祖宗”的说法,而刮西风、西北风、北风、东风时,空气湿度一般较小。钓友要注意当地风向变化,选择合适的机会出钓。
下雨能够有效缓解夏季高温、高湿、低压、低氧对鱼类活性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夏天钓鱼,钓者应抓住下雨这一宝贵时机
三、低气压影响
夏季是最容易出现低气压的,低气压的特征是:空气湿度加大,阳光照射变弱,影响水体植物的光合作用,阻隔、减少了空气与水体的置换,降低了水体的含氧量。此时,鱼类会感觉呼吸困难,进而食欲不振或停食。那么,我们在没有测气压仪器的情况下该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低气压呢?低气压的明显特征是:人在无风的环境中会感觉憋闷、潮湿,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会行为异常,如水边有大片红线虫蠕动,蜻蜓、燕子低飞,小鸟、青蛙停止鸣叫,蚯蚓出洞、蚂蚁搬家等等。如果出现上述现象,我们基本就可断定气压偏低或不久要下大雨。面对低气压,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除了采用上面应对高湿影响的手段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改钓对象鱼
黄颡鱼、鲇鱼、黑鱼、鳜鱼等荤食性鱼类的耐氧性是很高的,在低气压天气里从来看不到它们因缺氧而浮头。实践证明,在很闷热的天气里,我们用荤食也经常能钓到它们。我们可以找乱石堆下、倒入水中的树枝旁、密集的杂草边,水下有洞穴处,以及有杂物处去钓取它们。
(二)弃底钓浮
鲫鱼、鲤鱼、鳊鱼、翘嘴、鲢鱼、鳙鱼都是不耐氧的鱼类,当气压偏低时,首先是鲢鱼、鳙鱼浮头,其次是翘嘴、鳊鱼离底,然后就是鲫鱼、鲤鱼离底。因此,气压偏低时,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钓底惯例,让钩饵离底,逐步向上搜寻鱼层,只要水体不是严重缺氧,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觅食行为的。
(三)找草区
生长着水草的水域,在阳光的照射下,水草会进行光合作用而释放氧气。在低气压天气里,虽然水体缺氧,但相对来说,水草区还是比明水区的含氧量略高,而且水草之下水温偏低,如果草区水域较浅,那里的含氧量很可能会满足鱼类觅食的需要。
(四)雨后出钓
在夏季,低气压天气多数会伴有降雨,在即将下雨的时候,气压会格外低,此时如果我们在水边的话,会看到很多鱼浮在水面吸氧。此时,即使你把饵料递到它嘴边,它们也无心觅食。等到雨后风起时,空气会变得格外清新,气温水温均有所下降,水体的溶氧量会快速增长,鱼类活性会大幅提高,只要饵料对口,它们就会积极觅食。所以,钓者要抢占雨后这段宝贵的时间,其效果可能抵得上平日全天的收获。
四、降雨影响
夏季的特征之一就是降雨量明显增加,特别是江南水乡的汛期,每年都会降大雨甚至暴雨,大量的雨水会直接导致库容增加、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在水位达到警戒线后,防汛部门就要开闸泄洪,水位进而急剧下降。这样的过程有时是频繁发生的。水位的大起大落对于钓鱼人来说是非常无奈和郁闷的,它会导致鱼类的活动范围频繁变更,甚至引起鱼类的惊恐,进而导致短期无心觅食。对此,我结合自己长期的垂钓经验,总结出两条应对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等待水位稳定达到一天以上之后再去垂钓;
第二,找有限制水位高度的水域垂钓,如公园湖泊、有堤坝的小河、漫水桥上游,这些地方一般只要水位涨过排水口高度就会自行排水,因此不会因降雨而出现水位的大起大落。
夏季天气变化无常,艳阳高照与暴风骤雨可能转眼之间发生,我们应关注气象信息,提前了解阴晴、温度、湿度、气压变化,未雨绸缪掌握主动,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应对,打破“夏天到,鱼难钓”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