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钓鱼视频联想到的标相

2018-08-21

垂钓 2018年8期

鲤鱼咬钩的标准标相是稳稳的黑标,这是鲤鱼叼住鱼饵后向别处游走所造成的——这便是人们的普遍认知。以前,我也认为鲤鱼就是这么吃食的,但后来我产生了疑问:鲤鱼捡食窝料时,吃一口就转身游走,咽下后再回来?肯定会有迷路找不回来的吧?如果这样,打多少窝子才能让进窝的鲤鱼第一时间发现钓饵呢?该怎么打合适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闲来无事时,我爱看一些钓鱼视频,几年前连续看了几个外国人在水下拍摄的钓鲤鱼视频,让我感到我之前的困扰是多余的,最主要的是,看过了鲤鱼从捡食窝料到最后中钩的动作后,我又产生了新的困惑。

这几段视频都很相似,第一个镜头:一个潜水者带着鱼钩和摄影机潜入野河游到钓点,放下挂着一枚球状钓饵露出钩尖的鱼钩,并在鱼钩附近撒了一把小球状的窝料。第二个镜头:大鲤鱼群游到钓点,微微低头捡食石头缝隙中的窝料,一粒一粒不停地吃,其间似乎出于警觉稍稍离开了一下,然后马上回来继续低头吸食窝料,终于吃到了钓饵,钓饵被吸入嘴中的瞬间,激灵一下转身就跑。我想这个动作反映在浮标上就是我们常见的标准的大黑标,体现在海竿上就是个大弯腰。

这几段视频证实了一点,鲤鱼不是每吃一口都会游走的,它们进食时是非常安静、专注的,只有吃到钓饵,被钩尖扎了嘴,感觉到了异样的刺激时,它们才会快速游走,进而产生了经典的黑标。关键词是“异样的刺激”,那么如果没有这个刺激,又会出现怎样的标相?

在追求隐蔽性和欺骗性方面,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而且我们用面饵的时候比较多,并不像视频中那样钩尖外露,也就是说,并不是每次钓饵入口都会使鲤鱼感到异样,它们也就不会远远地游走,那么这个时候黑标的标相就不会出来,我们会不会丢很多口?还有,没感觉到异样的鲤鱼继续在窝内捡食食物

鲤鱼就饵的试验视频,对我的影响很大

鲤鱼不是每吃一口都会游走的,它们进食时是非常安静、专注的,只有吃到钓饵,被钩尖扎了嘴,感觉到了异样的刺激时,它们才会快速游走

并不是每次钓饵入口都会使鲤鱼感到异样,它们也就不会远远地游走,那么这个时候黑标的标相就不会出现,很多轻微的顿口也可能是鲤鱼口

鲤鱼就饵的试验视频,对我的影响很大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嘴里的鱼钩,在没有危机感的情况下是不是有很大的机会把鱼钩当作异物从容地吐出?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钓鱼时连续出现顿口也会中鱼就解释得通了,并且很多轻微的顿口也可能是鲤鱼口。

我曾无数次遇到这种情况,也曾听相邻钓位的钓友多次抱怨过:“这鲤鱼咋回事呢?口太轻了,浮标就一小点一小点地往下阴,和小鱼闹钩似的。”其实,它们只是在安静地进食而已。当然了,一些黑坑中健康状况不佳、活性低、反应迟钝的鲤鱼也会出现这种轻口,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一味地等着剧烈的标相或许会造成丢口

鲤鱼特写

除非是有过养殖经历的鲤鱼,野生鲤鱼一般很少吃“抬头食”

当然,鲤鱼的黑标不可能全因异样的刺激而产生,比如它叼住钓饵时没有察觉到异常,然后安静地游向另一粒可能是钓饵,也可能是窝料的食物时,也会造成黑标。也就是说,黑标是叼住鱼饵的鱼移动到一定距离时产生的,这个距离是多少呢?不得而知,但肯定远大于浮标的下沉幅度。我们可以做个试验:浮标到位后,模仿鱼的移动速度,向左(或向右)、向后挪动竿梢,看竿梢移动多少才会致2目浮标黑掉。试验结果是,这个距离至少要超过半尺。也就是说,在平底或者缓坡水域,吃饵的鱼的位移距离起码要接近半尺才会导致黑标,只有坡度比较大的地形,鲤鱼叼住鱼饵游向深处,黑标的幅度才会约等于鱼移动的距离。假如吃饵的鲤鱼没有游走或者速度很慢,位移很小,就不会出现期待中的黑标,但是这个时候鱼钩已经在鱼嘴里了,一味地等着剧烈的标相是否意味着有丢口的可能?说到这里,很多人的观念被打破了。

那么怎么能做到不丢口呢?我是这么做的——把鱼饵开成散饵或软饵,如此钩饵一旦入口,鲤鱼口腔内虽然没牙,但是上下颚会出现类似于“咬”的挤压动作(把手指伸进鱼嘴,鱼闭嘴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这个挤压的力量不小),钩子很容易露出来,迫使吃饵的鲤鱼感到异样而产生大动作;浮标尽量调灵,比如初春时节或夜钓不闹小鱼时,带饵调1目,钓1目半左右,鱼饵在水下缓慢地溶解,浮标会自然上升,这是必然的;只要出现哪怕幅度很小的下沉,这就是反常表现;只要露出的浮标低于1目,则肯定有外力正在作用于鱼饵,钓者就要及时扬竿。

鱼饵的溶解意味着钓组重量在不断地减轻,浮标会有规律地缓慢上升,升到3~4目的时候意味着鱼饵离开水底同样的距离了,该换饵了。浮标的上升速度异常、停滞也很可能是鱼口,钓者一定要抓,但这样的鲤鱼口不多,除非是有过养殖经历的鲤鱼,野生鲤鱼一般很少吃“抬头食”。

这种调钓极为灵敏的钓组在不闹小鱼的情况下很好用,我也曾向朋友推荐过,但是很多人不接受,只等大黑标,这样确实能钓到鲤鱼,并且几乎百发百中。但他们只看到了钓获的鲤鱼,丢了多少他们不知道。这种调钓方法在使用中有诸多不便,但又没别的更好的办法。本文是以鲤鱼为例,那么鲫鱼、草鱼呢?会不会也有类似的现象呢?我也来个抛砖引玉,希望和广大钓友共同探讨,读者扫描本刊第86页二维码即可参与讨论,说出你的经验和观点。

现在正是钓鲤鱼的旺季,我还会继续我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