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干预在腺性膀胱炎术后膀胱灌注疗法中的应用效果
2018-08-21陈芳
陈 芳
(抚顺市中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8)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以慢性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化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与慢性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梗阻和膀胱结石等有重要关系[2]。经尿道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能够有效切除增生位置,避免术后复发或恶变。但是,患者的治疗效果会随着病情的变化、不良反应等有所下降。因此,加强腺性膀胱炎术后膀胱灌注治疗患者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腺性膀胱炎患者80例,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0例。循证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46.8±8.9)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病程(2.8±0.5)年,期中三角区和输尿管口8例,三角区及颈部16例,膀胱三角区15例,其他位置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46.7±8.8)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病程(2.7±0.7)年,期中三角区和输尿管口7例,三角区及颈部14例,膀胱三角区16例,其他位置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对比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循证组:循证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包括灌注前对患者的评估、灌注时的护理、灌注后护理以及健康指导。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膀胱镜和尿常规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尿常规检查偶见血尿,膀胱镜检查可见轻微充血。无效:患者症状未改善,膀胱镜检查可见很多滤泡,病理活检检查为腺性膀胱炎。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循证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n=40)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比情况
3 讨 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新型护理理念,是通过准确、谨慎、明智的方法获得当前最好的研究根据,结合每位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愿望和价值,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4]。在循证护理开展的过程中,循证应该是护理的基础。护理人员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自己的过往经验,翻阅相关的文献,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措施,让该措施在患者的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让护理措施能够有证可循,有据可依,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5]。腺性膀胱炎的病程时间长,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发生依从性下降和众多并发症,给予患者循证护理,对于降低患者膀胱灌注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腺性膀胱炎术后膀胱灌注患者的循证护理措施作出如下总结:
3.1 全面评估:在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价,观察膀胱电灼术后的黏膜恢复状态,同时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结合引流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决定是否进行膀胱灌注治疗[6]。若患者的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引流尿液的颜色清亮、淡黄,憋尿时间可达到2 h的患者可在拔出尿管前进行膀胱灌注1次。灌注前检查患者是否出现外阴畸形、异常开口等,避免灌注部位错误,发现异常后与患者沟通,并告知医师[7]。
3.2 心理护理:由于腺性膀胱炎容易复发,需要长期的治疗,患者经常出现焦虑、烦躁的心理,部分患者甚至放弃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为患者细致的讲解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让患者能够主动的配合检查和治疗[8]。
3.3 健康教育:腺性膀胱炎属于一种良性的病变,但是存在恶性倾向,属于癌前病变形式的一种。因此,在对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时,应预防性使用抗肿瘤药物。向患者耐性解释膀胱灌注的作用、意义和配合方法,让患者能够坚持有规律的接受膀胱灌注[9]。
3.4 贮尿训练和提肛运动:叮嘱患者能够坚持膀胱括约肌训练,于术后拔管前的1~2 d开始训练膀胱括约肌的功能,通过夹管、放尿、再夹管的方式锻炼贮尿能力,从而提高膀胱贮尿的顺应性,当患者有尿意时将导尿管拔出,立即排尿[10]。拔管后指导患者做提肛训练,通过提肛、缩臀、收腹、放松的方式,每次做5~10 s,循序渐进的进行。在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时,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盆底部,训练前先收缩10 s后再放松10 s。收缩肛门括约肌的动作应每天至少进行3次,每次连续缩肛超过100次,每次不得低于30 s。提肛训练能够改善患者骨盆薄弱肌肉的收缩能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延长膀胱灌注时药物停留在膀胱的时间,让治疗效果得到保障。同时,还能够避免因括约肌松弛造成的灌注后药液流出。若术后拔管后发生尿频,可以在第二次灌注前叮嘱患者加强括约肌功能训练,灌注当天延长禁饮时间,降低灌注速度,缓解尿频的发生。
3.5 保证外阴清洁:叮嘱患者在灌注前一天做好会阴部清洁工作,灌注前排空小便,观察膀胱内的残余尿量,能够让药液长时间的停留在膀胱内,避免发生逆行感染。
3.6 膀胱灌注的药物配置和灌注:遵医嘱配置灌注药物,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患者平卧位,双腿向外侧分开,略抬高臀部,严格按照导尿操作程度和无菌操作插入导尿管。确认导尿管在膀胱内后,缓慢注入配置好的药物,使用20~25 ℃生理盐水注入导尿管后冲洗。推注速度应适中,不能过快刺激膀胱。在拔管时注意残留药液刺激尿道。
3.7 膀胱灌注后的护理:叮嘱患者卧床休息,休息时经常变换体位。若病变位置在膀胱三角区且患者膀胱括约肌功能良好,可适当站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选择头低臀高位或胸膝卧位,变化体位是为了让药液能够充分的与膀胱黏膜接触,保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