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肾结石患者俯卧位及半截石斜仰卧位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
2018-08-21汪英亮
汪英亮
(大连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100)
肾结石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经皮肾镜碎石术已经成为治疗肾结石患者的首选疗法,这一手术的优势包括结石清除率高、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1]。但是近年来,关于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手术体位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92例肾结石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旨在研究应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时采取半截石斜仰卧位与俯卧位的效果,现就研究方法及其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92例肾结石患者,借助于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2.3±3.1)岁,其中,马蹄肾结石、鹿角形结石、肾盏憩室结石分别是25、11、10例;观察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52.7±3.2)岁,其中,马蹄肾结石、鹿角形结石、肾盏憩室结石分别是21、14、11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可行性强。
1.2 方法:两组均行全麻,方式为硬膜外麻醉;麻醉后,观察组患侧45°斜仰卧位,术中保持腰部外上向拱,以接近截石位;而对照组则先取截石位,待人工肾积水形成后,需要更换为俯卧位。将输尿管导管经尿道逆向置于患侧输尿管内,借助于超声诊断仪探查腰部十二肋下缘部位,以掌握肾脏情况;将0.9%氯化钠溶液注入体内;在彩超引导下,术者在肾盂内刺入肾穿刺针,穿刺成功的标准为拔出穿刺针时有尿液[2];将穿刺针拔出,肾筋膜扩张预深度为穿刺刻度;借助于F20肾筋膜扩张器建立有效的经皮肾脏通道,并将输尿管镜置入,然后及时地连接灌注系统与监视系统;借助于气压弹道碎石杆和输尿管镜靠近结石,在此过程中,钬激光碎石机功率与气压弹道压力应分别保持为40~60 W、0.2~0.4 kPa,在将结石击碎后,借助于经皮肾脏通道,将体内的结石冲出体外;借助于输尿管镜,确定有无残留结石;然后留置肾造瘘管、双J管;术毕,局部缝合皮肤并妥善包扎;手术后第5天,对患者行腹部彩超检查,若未见较大结石残余,可将肾造瘘管拔出;否则,便要对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手术后1个月,若患者的体征基本稳定,则可将双J管拔除[3]。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分别使用(±s)与t表示、检验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并分别以率(%)与χ2对本研究中的计数资料进行表示、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和结石清除率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是(72.8±10.2)min,观察组手术时间是(93.2±10.3)min,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985,P=0.024);观察组结石清除率是95.7%(44/46),对照组是93.5%(4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P=0.073)。
2.2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在对肾结石患者进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时,俯卧位是传统体位,能够减少X线、B超定位以及激光碎石等操作对腹腔脏器的刺激和损伤,但是伴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这一手术体位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具体来说,长时间俯卧位也就意味着胸腔脏器长时间受压,会对麻醉监测造成影响,术中患者若出现缺血缺氧、心脑血管急症等情况,也不利于给予对症处理[4]。鉴于此,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半截石斜仰卧位与俯卧位,经研究,两组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两种手术体位均不会影响经皮肾镜碎石术的确切效果;同时,两组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在于:术中使用半截石斜仰卧位后,在进行输尿管插管或者处理患者的紧急突发情况时,无需再次调整体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时间;与此同时,45°斜卧位便于术者建立向下通道,同时也能够使冲洗碎石时间有效地缩短。综上,应用经皮肾镜碎石术对肾结石进行治疗时,半截石斜仰卧位与俯卧位均为有效体位,但是前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时间,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