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8-08-21赵佳雯高冰扬州大学商学院
文/赵佳雯 高冰,扬州大学商学院
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的四条原则——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和传承文化[1]。然而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方式不足,边际效用递减;产业布局不均衡,大城市以外的小村小镇面临着资源匮乏、衰落弱化的危险。过渡时期,“特色小镇”这一词汇出现了。2016年来,中央部委和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加快建设“特色小镇”的有关政策。在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引和浙江省的先行带动之下,江苏省也提出要打造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由于江苏的产业特点以及自然地貌同浙江及国外地区明显不同,江苏在吸取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同时,也应针对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充分发掘适合本身的建设新路径。
1 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
就大范围内来讲,特色小镇抓住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原则,在产业形态、体制机制、功能结构、文化内涵、生态环境方面有其特有的性征,这些特征组成了小镇的“特”与“色”。一是产业形态有鲜明“特色”;二是体制机制具有“灵活性”和“先进性”;三是多种功能融合,体现“聚合性”;四是文化内涵丰富,有一定的根植性;五是生态环境优美。
具体来说,富有“特色”也就是符合了“镇内同质性,镇间差异性”,在小镇内进行相似或者相关的产业贸易,却有着区别于其他任何地区的产业特色。此外,特色小镇形成之前,往往有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历史,而非一蹴而就,如扬州市杭集镇由于地形地势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并不适宜农业生产,三十年前,镇民们学会了制作牙刷来维持生计,如今杭集镇已成为全国性的洗漱用品特色小镇[2]。
2 特色小镇发展的国际经验
江苏特色小镇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分析和总结已趋于成熟的国外特色小镇的经验,对探究江苏特色小镇建设的新路径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1 产城融合发展
美国的好时巧克力小镇,其床品、影院、乐园、菜品、银行都由巧克力制成或者作出了巧克力的图案;美国纳帕谷农业小镇将小镇打造为集餐厅、品酒、休闲娱乐于一身的葡萄酒小镇[3];法国薇姿小镇是薇姿品牌的发源地,小镇布满了药妆店、温泉和疗养院。这些国外小镇注重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为顾客带来了新奇的体验感和便捷的服务。
在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中,城市是基础和根本,产业是载体和保障,产城一体化是目标和方向,但当今为追求发展业绩而盲目发展产业,忽视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例子数见不鲜。许多学者也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就现有文献看,研究的视角和目标不尽相同,基于新型城镇化研究产城融合的文章不多也不新。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应更加注重与“人”的有机结合,强调人的发展的理念,积极注入文化的元素,在实现产城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产城融合实质上不是将产业与城市简单的相加或糅合,否则极易出现人为的造城或者圈地。因此,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政府的干预,政府应简政放权,优化政府官员的考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2 生态经济发展
我国在发展特色小镇时十分注重生态环境问题。自1998年起,国家就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至今已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其发展。循环经济立足于建立一种再生资源,倡导物质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从而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然而现实中,我国特色小镇的构建中依然存在明显的生态问题。
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小镇是成功的典型,其所在地区水资源极其匮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重要的工业企业就试图在该地区探索节约水资源、减少资源耗用的创新之法,经过数年努力和多方协作与加入,卡伦堡产生了目前世界上生态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循环经济”小镇并已稳定运行了40多年,在节约了成本的同时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作为特色小镇中综合类生态发展的典型,卡伦堡“循环经济”小镇的发展对江苏的苏州等地区的循环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和瓶颈
下表1-1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特色小镇,并人为将江苏现阶段小镇分为了六大类型:高端制造型、信息技术型、创意创业型、健康养老型、历史经典型以及现代农业型。
表1-1 江苏特色小镇类型
特色产业是产业特色小镇的核心部分,上述六类特色小镇几乎遍布江苏各个城市,每个城市拥有若干个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江苏的小镇虽遍地开花但其同质化严重,资源要素比较分散。江苏地处平原地区,与浙江省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江苏特色小镇与其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相似度很高。例如地处江苏泰州兴化市的戴南不锈钢小镇,虽然已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但其周边的七个镇均不同程度地生产不锈钢,戴南不锈钢小镇在这些小镇中并不具有自身的产业特色。江苏特色小镇的发展存在着面广量大的通病。
江苏的特色小镇还存在着政府过度干预的问题。与浙江省不同的是,江苏省的许多配套设施都是依照政府的规定和要求匆匆落实的。政府在特色小镇的创建中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导致不乏有小镇为了获得更多的福利而投机,从而造成小镇的低质量化。政府要摆脱传统的建设园区的模式,将新型城镇化下的特色小镇的主体转变为居民更是难上加难。
在人才引进方面,与政府相比,企业家和专项人才看待特色小镇建设的眼光更为长远,但此类人才本就稀缺,更难以引进到特色小镇中来。缺乏了好的人才政策,特色小镇今后的道路会万分艰难。
4 打破瓶颈的重大举措
4.1 以特兴镇
特色小镇的建立要立足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小镇地理环境的优势。第一,寻找自身定位,对于靠近城市中心的小镇,要充分利用城市的辐射效应,对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小镇,要依靠自身资源禀赋,发掘自身优势;第二,促进小镇产业的集聚,尽量形成一个小镇一类产业,聚集创新的资源,避免重复;第三,计算小镇建立数量与特色之间的平衡点,既不能数量过多导致特色的缺失,也不能数量过少导致发展停滞;第四,建立开放平台,增大推广力度,让小镇成为富有特色的“明星”小镇;最后,在新型城镇化下,小镇的建设应以人为本,要惠及居民,发展成果由居民共享。
4.2 合作共赢
江苏的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着政府过度干预的问题,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分享利润、一同承担风险,能在减轻政府压力的同时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在该模式下,企业可以摆脱过多的行政束缚,引入社会资本解决资金的融通问题,又可以通过与政府的风险共担降低经营风险。各方还能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带动特色小镇的发展。
4.3 人才强镇
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特色小镇的地理位置、发展前景等因素都造成其不易留住人才,因此要做到人才强镇,还必须做好一系列配套措施。第一,要不断重视人才的引入,完善人才留镇的优惠措施,提供更加优厚的税收福利和各种补助;第二,人才难留的直接原因是其不住在小镇,因此要吸引人才来小镇工作后,提供好的住房和生活条件,让其“不得不”留在小镇;第三,吸引人才还需要不断推广小镇,请专业的团队进行包装是一种方式;第四,小镇要推广使用互联网等工具,不断开放平台,扩大网络传播,从而吸引各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