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高考解题策略分析
2018-08-20林承泓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是关键的科目,也是重点所在,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题目掌握的灵活性、综合性特点等,更加关注学生抽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考题的解题策略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解题思路也能够使学生的物理成绩得到更大进步,因此本文对高中物理高考解题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学生可以更加喜欢物理,善于解题,巧于解题,给高中物理教学增添无限色彩。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考解题;策略;分析
学生在高中学习中,物理属于重点科目,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生高考的成败,高中物理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其中的深奥问题非常多,可以说高中物理是基础,偏于抽象,要求学生具备清晰的思路和灵活的解题技巧。诸多学生对物理失去学习兴趣主要是基础不够扎实,后续学习难以跟上教师的步伐,因此在高考中失利。若是能够很好地把握高中物理高考当中的解题技巧就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自信心,增强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得到较高分数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物理知识。
一、 高考物理的题目类型分析
(一) 高考物理选择题类型考点分析
高中物理学科考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综合类的试卷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测试分析的,所有物理内容在综合试卷当中可以显现出40%左右,题目类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对小知识点的考查,物理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一般都分布在选择题上,分值也不是非常高,但是所考查的知识点非常多,整个选择题占据了试卷分数的大约20%以上。在选择类型的题目上,知识点当中,天体力学是关键知识点,也是重要的选择题类型,难点是选择使用歧义和迷惑性的语言来误导学生,学生不确定使用哪个类型的知识点去解答。例如,电学当中的知识关系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高考题目中的电学知识不可以被忽视。物理高考,电学知识具有较大的难度,并且知识点都会集中在电场做功还有电势能的变化方面,甚至还可能涉及物理知识点的综合。其他选择题主要集中在光学、热学还有原子学等多个方面。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好出题者的考查目的,因此在学生选择题解题上还需要充分地挖掘高考的选择题考查重点。
例如,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2SO4废水的原理,采用惰性电极,ab、cd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和SO2-4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电后中间隔室的SO2-4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的pH值增大
B 该法在处理含Na2SO4废水时可以得到NaOH和H2SO4产品
C 负极反应为2H2O-4e-O2+4H+,负极区溶液的pH值降低
D 当电路中通过1 mol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5 mol的O2生成。
此題考查的是直电流作用下的电解质硫酸钠溶液问题,因为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在水溶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产生放电现象,这样就可以看到题目的本质就是电解水,由此题目就更加明朗化了。
(二) 高考物理实验类型题的分析
实验题在高考知识点考查过程中属于难度非常大的一种题型,实验题和选择题有较大的不同,主要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并且能够对相关的实验题目进行具体的解答。实验题和选择题不同,形式多种多样,很多基本放在填空上,可以使用画图和计算的方式解答。若是考生能够很好地把握住物理题目就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分析,若是难以掌握题目的精髓,出现理解的问题那么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验题。
(三) 高考物理解答题类型图的分析
解答题的分数占据了整个物理试卷的45%左右,考查的重点是对物理知识的综合性运用,所考查的类型基本都是学生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涉及的知识点当中也包含一定的物理现象,比较多的知识点集中在力学和电学两个方面,重要性比较突出。
二、 高考解题策略研究
(一) 对知识结构进行多方面的梳理
高中物理,很多学生学习的问题症结都在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于基础概念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为了能够着重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在日常物理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梳理,对学生做好引导性分析,由此建立起更为科学的架构和体系。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发现,物理在学生的心目之中一直都属于难点较大,难于攻克的学科,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非常多的心理疏导,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心理暗示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中物理高考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热学、力学还有光学以及原子物理学等方面,学生若是能够掌握这几部分的基础知识就有利于对知识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应对高考。
例如,在复习《力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制作相关的知识框架结构,让学生在结构基础上对于力学的部分知识都有相应认识,做出全面把握。然后再依据静力学和运动力学以及动力学几个部分展开教学。学生的创新力和整体感知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另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传输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类型的知识,引导学生去复习和预习,将诸多知识原理进行剖析,避免学生对原理的模糊性认识,也减少以往存在的知识结构混乱现象,计算出现障碍和概念不清晰的问题。
(二) 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
高中学生解答物理题最为关键的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身高三的学习步调非常紧张,压力也非常大,因此学生必须利用已有的复习时间更好地处理好这几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为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学生要切实地思考到如何进行时间的分配,如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和实际复习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位置,学生是主体,为了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还需要从学生的思维入手研究,由此帮助学生打造出适合自身复习的计划,让复习也更具有针对性。思维能力提升还需要考察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高中学生对于重要的实验内容以及流程做出清晰的把握。
例如,在《物理实验》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起一个专题,做出总结,学生对实验专题做出清晰的认识,若是遇到类似的实验题目就会有比较深刻的把握,也能够做出更加迅速的反应,争取可以从基础知识一直到实验、计算都可以充分的把握。例如,对《机械能守恒实验》进行复习的过程中,重点就是学生可以切实地认识到打点计时器的稳固,另外,打点计时器和纸带限位孔两者之间存在垂直性的关系,垂直可以进一步减少摩擦力,使用质量和密度都比较大的物体,重力在增加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阻力,密度的增加也能够让体积减小,由此空气的阻力逐渐变低。《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是2016年的物理实验题考查的知识点,重点复习在于基本实验的原理还有仪器的使用方式读数方式,实验原理和相关的步骤必须做到仔细周到的复习,理解考题才能够达到知识的迁移。
(三) 高考试题的深度性调研
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安排学生认真审题,仔细阅读试卷,回答问题要严格地按照题目的基本要求进行,由此为后续解题奠定基础。物理教师可以将每一年高考的试题当作是一种重要的解题载体,在其中寻找规律,找到技巧。高考真题能够体现出大纲的基本要求,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非常关键,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高三阶段学生的备考也可以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学生书写字母、数字还有符号都必须达到规范化,尽量使用题目中的原文和学科术语,另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表达意思要完整和严谨。教师要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由此给学生查找缺漏的机会,也能够让学生克服更多的弱点,树立起自信心,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已知条件,在一般情况若是题目的题干非常长那么所蕴含的信息量也非常大,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先进行粗略地读,然后细细地读,最后深入挖掘出题目中的相关信息,做好精准性的回答。
(四) 精炼高考精编题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并不能通过题海战术来解决,必须做到精选精炼,高考试题精编习题当中首先进行基础性题目的练习,之后按照学生所出现的错误进行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地解答,慢慢积累解答的技巧,逐渐对题目产生敏感反应,思维能力也更加灵活、敏捷。
例如,在复习《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准备难度稍大的综合类型习题,让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也更加突出,提升物理的解题能力。例如,学生能够解答的题目可以是条形磁铁的下落经过闭合线圈,那么线圈产生了一定的电流,这样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要怎样解释。若是物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可以为其设置一些基础性和一般性的习题,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教学有方才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教师要灵活地变换各种方式,让学生也可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物理高考解题策略分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高考过程中每一类题目都不是学生想象的艰涩难懂,只要掌握了解题策略和解题方法,都会顺利解答。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进而更好地建立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案,选择精编高考题目,带领学生从基础知识的熟悉开始,拓展思维,灵活解题,由此提升对题目的认知和了解,争取能够在高考当中获取更高的分数。
参考文献:
[1] 郝兴昌.阅读教材对高考解题的辅助作用[J].高考,2015,14(4):4.
[2] 杨斌.联系实际巧妙解题——以2015年高考江苏物理卷第5题为例[J].物理通报,2015,25(12):92-93.
[3] 陈水容.浅谈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题技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4(7):151-152,180.
[4] 周玉环.从高考物理试题研究谈复习策略[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25(6):108-111.
[5] 潘海山.作图在高考解题中的重要性——2012~2013年3道高考物理题切入点启示[J].物理通报,2014,22(4):79-81.
[6] 欧剑雄.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提高物理解题速度——从题型特点谈选择题的答题策略[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7,35(9):58-59.
作者简介:林承泓,福建省福鼎市,福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