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转炉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工艺攻关

2018-08-20欧阳晓辉张敏庄丽莉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13期
关键词:水位

欧阳晓辉 张敏 庄丽莉

摘 要:本文阐述了铜转炉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波动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原因,加设前馈条件改进水位三冲量控制,实现铜转炉余热锅炉共用汽包水位自动控制。

关键词:余热锅炉;共用汽包用;水位;三冲量;前馈条件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3.012

0 前言

转炉余热锅炉作为铜转炉的配套设备,只能按照余热烟气被动组织生产。汽包水位是锅炉运行安全性的重要评判参数之一,在转炉吹炼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受转炉烟气的影响其呈现出急剧升高或下降的情况,采用常规的三冲量自动控制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两台铜转炉余热锅炉共用一个汽包同时生产时表现的更为激烈。

1 余热锅炉工艺概况

我公司设置了200t/炉铜转炉3台,120t/炉铜转炉2台,其中将D#转炉余热锅炉及A#转炉余热锅炉建设为4.0MPa的强制循环余热锅炉,并两台余热锅炉共用一套汽水系统的形式,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

2 汽包水位控制情况

2.1 汽包水位波动情况

单台转炉余热锅炉运行时,在转炉连续吹炼阶段,汽包水位能维持中水位运行。转炉起吹后,汽包水位在20~30S内从零水位急剧升至+200mm~250mm,在5~10min内慢慢的回归至中水位。在转炉停吹时,水位急剧下降至-200~-250mm,在3~5min内慢慢的回归至中水位。单台转炉余热锅炉平稳运行时,将另外一台余热锅炉起吹,水位可以快速上升到+250mm~300mm,若此时其中一台停吹的话,水位可以快速下降到-250mm~-300mm。汽包水位计的监控范围是±300mm,偶尔超出量程时,操作人员无法判断水位,从操作方法上规定严禁两台转炉同时起吹和同时停吹。

若按照工业锅炉水位控制要求,需要时时采取紧急停炉措施,考虑到转炉锅炉未配置过热器,外供蒸汽仅做供热使用,虽然水位波动较大,仍通过人员加强监控和在起吹前人工放水降低水位、停吹前提高汽包水位的方式维持运行,但对锅炉的安全运行的威胁仍然存在。

2.2 三冲量水位控制情况

余热锅炉配置了DCS控制系统,汽包水位按照常规三冲量控制逻辑编写,即以汽包水位为主,采用汽包给水流量、蒸汽流量进行修正来控制。自动控制投入运行后,设定汽包中水位为控制要求,在正常吹炼过程中能到达平稳控制,但在转炉起吹、停吹时水位波动较大,难以满足控制要求,需要切换为手动控制。

3 水位波动分析

3.1 余热锅炉热源

转炉余热锅炉设计时烟气量61998m3/h,烟气温度740℃~870℃。铜转炉将来自贫化电炉约65%含铜量的冰铜通过吹炼达到含铜量98%的品位,再送入阳极炉进行精炼,主要有加料(进冰铜)→造渣→放渣→出铜的操作步骤,伴随有加溶剂、冷料、取样等环节,使转炉炉口多次摇开、合上。当炉口摇开停止吹炼时,且炉口敞开,进入烟道烟气量很少,炉口合上吹炼时,烟气量可达60000m3/h,温度740℃以上。

3.2 水位波动分析

余热锅炉为饱和蒸汽形式,采用膜式壁受热面构成烟道,内部设置凝渣管束、对流管束。在转炉由停吹转至吹炼后,烟气量从零快速升至60000 m3/h,进口烟温温度从150℃以下很快提升至700℃以上,大量的热量传递给水,饱和状态下的循环水吸热后产生汽水混合物,使循环水容积快速增大,引起汽包水位快速升高,待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蒸发量大于补给水量,水位慢慢趋于平稳。在转炉由吹炼转至停吹状态时,由于烟气量和热量骤减,蒸发停滞导致水容积快速下降,汽包水位快速降低。

4 改进措施

4.1 单台锅炉改进措施

将转炉起吹/停吹的信号引进余热锅炉DCS系统,该信号与汽包水位PID单冲量调节进行修正,设定起吹/停吹时的汽包水位相对“零位”,并设定一定的延时。例如在D#转炉吹炼时,设定汽包水位“零位”在+80mm,PID调节维持水位在+80mm左右波动,当摇炉后水位急剧下降,保持+80mm的设定90S后,将水位“零位”改至-70mm对汽包水位进行自动控制。这样是在转炉停吹时先对锅炉加一定的水,避免水容积降低造成严重缺水,90S后改为-70mm控制,避免锅炉吹炼后,水容积增加引起汽包满水。对于转炉从停吹状态转为吹炼,设置方式一样。

4.2 两台锅炉运行改进措施

依照单台锅炉的解决思路,将A#、D#转炉起吹/停吹信号进行逻辑求和运算后,对汽包水位调节PID进行修正,并对水位“零位”设定值和延时进行适当的修改,减少转炉起吹/停吹对汽包水位的影响。

5 结束语

对转炉余热锅炉汽包水位的自动控逻辑改进后,在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投入自动控制的时候,虽不能完全消除转炉在起吹/停吹时候汽包水位波动的情况,但波动维持在±200mm范围内,加上系统报警的设置及人员的监控,已经实现转炉余热锅炉汽包水位的自动控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锅炉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钦新.余热锅炉研究与设计[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09).

[2]樊泉桂,阎维平.锅炉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孙长生等.锅炉热力过程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02).

[4]中国恩菲工程公司.QCF61/870-12-4.0型余热锅炉设计说明书[S].

作者简介:欧阳晓辉(1985-),男,云南永勝人,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热能动力工程。

猜你喜欢

水位
又淹了又淹了
自动行驶的小船
小小气压计
“九蛙”现身
有理数的乘除法导学
七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