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的“广西模式”
2018-08-20宋联军
宋联军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这是广西都安高中原校長莫振高当选“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2015年明25日晚上,广西民族大学的大礼堂座无虚席,由民大师生共同创作排演的话剧《校友莫振高》在这里进行了首场演出。观演的师生无不为校友莫振高为瑶乡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流下感动的泪水。
1975年,当时还是民办教师的莫振高来到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学习。求学期间,他虚心好学、乐于助人,3年后,学成毕业的莫振高回到家乡,都安瑶族自治县,从此之后,瑶乡教育成为他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舞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大山深处的都安是瑶乡,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有很多因经济原因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从广西民族学院回到都安高中后,“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就成为莫振高的座右铭,他不但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还利用休息时间,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希望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获得读书、深造的机会。三十多年的努力和坚持,他先后帮助1万8千多名都安的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作为地处祖国南方边陲的一所地方民族院校,广西民族大学一直把为少数民族服务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坚持大力推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六十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
除莫振高之外,蓝标河也是广西民族大学培养的优秀民族干部。1997年,蓝标河大学从广西民大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社会科学院。从初入社科院时被派到农村当扶贫干部,到主动参与农村发展课题和扶贫外援项目,再到挂任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副县长协管扶贫工作,随后调到自治区扶贫办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主持监测统计处工作,蓝标河一直从事与扶贫相关的工作。
2018年4月,曾一手推动建立起全区扶贫考核体系的蓝标河,在挂任融安县委常委、副县长岗位期间,因连续加班、疲劳过度不幸倒下,年仅44岁。
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以“下得去、吃得苦、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认可。这12个字虽简单、直白、朴素,但却需要用责任与担当去实践和坚持,一生扎根基层、服务乡亲的广西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杰出代表莫振高、蓝标河就是这样感动了中国。
民族预科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在广西民族大学的26个学院中,预科教育学院是一个有些特殊的单位。2017年在这里就读预科的学生超过2700A,但是其中只有328A是广西民族大学的预科生,其他将近90%的学生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另外27所高校,包括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一年之后,这些通过考试的学生将离开广西民族大学,分赴各自原本所属的院校就读。
将自治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集中到一起,统一教学、统一管理,这就是被称为“‘少数民族预科人才培养‘广西模式”的其中一个特点:大集中办学。
大集中办学,实施于1992年。当年,全区11所普通高校招收的民族预科生全部集中到了广西民族大学培养,学生人数达到了655A。
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广西民族大学建立“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并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即“以上一年招生规模为基数,并按当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平均增长比例,确定区属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生的招生规模,确保民族预科办学规模适度扩大。”这一年,广西招收的民族预科生人数是852人。到了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预科学生已经近3000A,预科教育学院也因此成为广西民族大学人数最多的一个学院,并且规模仍在继续扩大中。
“四个百分百”(即百分百少数民族、百分百农业户口、百分百来自50个老少边穷县、百分百应届毕业生)是广西民族预科教育中经常被听到,也一直在反复强调和坚持的招生政策。
根据广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广西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711.0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18%,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2.79%。不仅少数民族人口居全国之冠,广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集中了50个贫困县(国家级28个、自治区级22个),经济上的落后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子弟很难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就需要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倾斜扶持,以逐渐消除因历史等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这也是设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制度的目的。
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是民族预科创设的根本宗旨,广西民族预科招生中设定的地域、户籍这几项条件,就是要以政策的刚性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政策实施多年来,较好的兼顾到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区、城乡、身份、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有效避免了高考移民、随意变更民族成分、变更户籍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少数民族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对确保少数民族‘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提供了读书的机会,还要在经济上给予足够的帮助。在执行“面向少数民族贫困农村”招生政策的同时,广西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上学时还实行了“免收学费”的政策,即免收符合四个百分百条件的学生在预科阶段一年的学费。如果说“四个百分百”的招生政策给更多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免收学费”的助学政策,则是把这种机会变成了现实。
2011年,广西对民族预科的招生制度进行了改善和完善,将生源分为民族预科生(A类)和普通民族预科生(B类),其中A类依然执行原来的四个百分百政策,B类则不再限定农村户口和本届毕业生(不享受免费政策)。这样的变化也使得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到了国家民族预科教育的优惠政策。
大集中办学的优势显著,但随着招收民族预科生学校的增加和学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也开始渐渐出现。
一是预科学生来自于全区不同的本科院校,文、理、工、农、林、医、商等专业应有尽有,专业不同,各学校对预科教学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二是学生的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入学成绩、文化程度差别十分明显,很多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存在自信心不足等诸多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在实践中实施了‘分类引导分层教学”的教学运行方式。即在学生入学后,依照高考科类将学生分为文、理、医三大专业类别,再根据不同学校的层次和入学成绩,将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因材施教,力求照顾到每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广西民族大学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了一套具有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预科系列教材。在教学中搭建起“主干一基础一综合能力”的课程框架,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年内加强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还要兼顾到自己专业学科的相关内容。以语文教学为例,相对于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广西的少数民族学生除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大部分都比较普遍的使用汉语,所以他们的预科阶段语文学习主要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并不需要专门的汉语强化训练。
因为地域、民族、宗教、经济条件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民族预科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明显较多。在2007年一份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做的心理健康测试中,人际敏感、焦虑、抑郁等多项因子得分都明显高于全国普通水平。
广西民族大学在预科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另外还开设了很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同时举办各种特长训练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竞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更多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体验生活、解放天性,逐步建立起自信、自强、自主的生活态度。
预科教育学院的蒙良秋老师说,预科跟高中、本科都不一样,学校尽量给同学们更大的自由空间,希望他们能够更陕地学会独立,更早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同学们的表现也都非常好,他们组织的很多活动、比赛,效果都很好,一方面锻炼了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提升。
邓学良是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7级的学生,一年前他从预科教育学院毕业升入民大本科。
小邓说他十分感谢少数民族预科制度,如果没有预科班,他可能就没有机会来到广西民族大学读书了。
小邓是壮族,来自广西凭祥县城,读预科之前已经复读了一年。他说自己虽然是在县城读书,但是在普通高中里要考入在广西排名靠前的广西民族大学仍然很困难,复读的时候心理压力也很大,甚至有了抑郁的苗头。考入预科班之后,学校的宽松环境很快让他释放了之前累积的压力,他还竞争做了预科学院学生会的秘书,虽然事情很多、很杂,但他觉得很值得。
在本科学院读了一年,小邓说他比很多直接入学的同学都更适应大学生活,也更明确未来的目标,这些都是因为预科学习给他留了缓冲的时间和空间。
预科生活非常美好,小邓这样说。
李晨馨是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17级越南语的学生,一年前和小邓在预科教育学院同一级学习。
李晨馨也是来自凭祥的壮族学生,不过她是应届毕业生。小李说,之前有亲戚读过预科班,所以她知道这个机会很好,就直接报了名。
小语种是广西民族大学的热门专业,竞争激烈。经过了一年的本科生活,小李说跟直接入学的同学相比,有时候在专业学习能力上感觉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她心理壓力不大。
小李笑着说自己是“佛系”青年心态,因为之前的预科生活已经让她对大学生活有了了解,她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对现在的情况存心理准备。
从一年只能培几十位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到为全区的高等院校培养来自各地的几千名少数民族预科人才,六十多年时间,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初心不变,为广西各高校培养了大批合格新生。根据近些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民族预科生在大学毕业后有80%回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其中60%工作在民族乡镇基层第一线。
打造民族教育品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在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陈列着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物件展示,相比大家熟悉的省市级大博物馆,这里的展区面积并不大,但是相关的介绍说明却非常细致。在壮族展区,有一张广西壮族自称表,列举了34种壮族自称说法,并相应配上了称呼含义、分布地区的说明。在瑶族展区,则是按照大支系(语言)、小支系(自称)、他称、分布地区制作了表格说明,其中大支系4个,相应的分成了20个小支系。在汉族展区,介绍表格是利用人类学知识制作的,分为族群名称、人口、语言、分布地区四栏,其中的族群名称包括了广府人、客家人、平话人、桂柳人、湘语汉人、闽南语汉人等9个大类。
在专题展区,展出的是50多片侗族、瑶族、苗族的刻竹记事竹片。刻竹(木)记事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族群经常会利用这种方式记录一些族群里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某些特殊数字,广西民族大学的这批记事竹片收集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田野调查工作中。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王柏中介绍说,这些文物、表格都是学院的老一辈民族学专家、人类学专家们自己整理制作的,他们都有多年田野调查的丰富经验,其中关于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其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对西南地区民族识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族识别是理论性、科学性、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这些重大问题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详实、准确的民族学研究则为这些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可靠的依据。
1952年,中央派出中南民族访问团第一次来到广西,对广西各民族的来源和变迁做了初步考察,之后又陆续有各种调查进行,到20世纪80年代,又在广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细致考察,识别了涉及20个县市、50多个乡镇的壮、瑶、苗、彝等10个少数民族,共10万人。这其中,多位来自广西民族大学的民族学专家参与了考察工作。
民族学研究一直都是广西民族大学的强项学科,出现了包括瑶学专家张有隽、汉民族研究专家徐杰舜、东南亚民族文化专家范宏贵等一大批知名学者。
2003年,学校将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科学部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和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以及政法系的历史学专业整合成立了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把民族语文、历史、音乐、工艺美术等内容全部纳入教学计划。经过精心打造的民族学学科在东南亚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政策学研究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其中以周建新、范宏贵、张有隽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学专家学者,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和跨国民族的研究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王柏中說,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对内和对外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要发展外交,企业要到国外建厂、拓宽市场,这些都要建立在熟悉和了解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才可以。所以现在学校在对东南亚的民族研究等方面也十分重视。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也是广西民大的传统特色学科。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的蒙元耀教授一直从事壮语言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壮语词典》《壮汉英词典》等多部专业词典的编写工作,著有《壮语常见植物的命名与分类》《壮语语音》《壮族古籍与古文字》多部专业著作,并于2013年3月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的验收,拿到了广西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14年9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蒙元耀说,母语文字的教育功能是无法用其他语言文字来替代的。农村少数民族儿童一开始就用第二语言来学习知识,然后再参与竞争,从一开始就输了。所以研究、推广民族语言,就是利用它来启蒙儿童的智力,保持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2013年,文学院成立民族文化传承协会,举行了“薪火相传”民族文化节、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技能交流会等活动。2014年,广西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先后举办了“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活动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等一系列活动,以知识竞赛、民族艺术文化展、民族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呈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在广西民族大学,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从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民社学院一共承办了11期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包括织锦、刺绣、编织、染织、民族服饰制作、陶瓷烧制和木构营造技艺等7个方面。培训对象都是在行业内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课程包括理论授课与实践考察,希望帮助传承人们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审美和创新能力。
民族体育运动业是广西民族大学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1992年,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就开始了民族体育课程的设置,包括抢花炮、蹴球、高脚马、滚铁环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能在课堂上看到。在广西民族大学60周年庆祝大会上,由传统龙狮、大象拔河、竹竿舞、抛绣球、武术旗舞、磨秋组成的“五彩民族”节目大放异彩,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体健学院蒋东升老师说,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就是一种对民族文化实实在在的传承和弘扬。
从推广到全国的少数民族预科广西模式,到传统特色学科——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民族体育课程,再到强项学科——民族学研究,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广西民族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保存、继承和发展各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抓住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面向东南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学生所涉及的民族已经达到100个(含东南亚民族),累积为国家特别是民族地区输送了超过25万名民族干部和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