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18-08-20刘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刘莹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积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正处在模仿力、观察力等良好品质最佳培养的阶段。需要的是正向引领、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阳光,偶或也会有“阴云”飘过。这时我们心育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处理这些飘过的“阴云”。然后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经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0-0064-04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被社会的逐渐认可和接纳,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这一大形势下,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不可推卸地承担起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

山东省滨州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积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和推广的队伍中来。虽然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起步较晚,但很多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早已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并在学校自主开展了包括班级辅导、心理讲座、科研课题研究、家长委员会沙龙等系列工作,内容也包罗了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管理、家长个人成长、亲子互动等多个方面,不仅助力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更助力良好家风的形成。但是定期的活动一直没有开展。所幸全省举行第一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我们趁着活动的东风,开启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旅。

一、纲要引领,精准定位学科目标

2013年滨州市第一届中小学心理健康优质课评选活动的组织开展,正式拉开了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帷幕。参加首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的老师,多半是兼职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活动课如何上、怎么上,心理课与品社课有何区别,怎样才是一节成功的心理课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由部分骨干教师对研讨活动中老师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提炼、汇总,并针对共性的问题予以解疑答惑。在浓厚的研讨氛围里,我们由疑问引发思考,由思考不断向课程深处探索、挖掘着。

众多问题的焦点是,多数心理教师对于心理课的标准和定位还不是特别明晰,在课堂教学中容易跑偏,品社课味道浓厚。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

其一,心理教师理论知识学习过于单薄;

其二,心理课与品社课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存有相通点,处理起来容易混淆;

其三,学校心理课开展时间较短,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优秀案例不是很多。

對于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回避、不敷衍,对这些问题的及时解决处理,就是我们踏踏实实做好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

(一)理论学习,明确学科性质

用理论武装头脑,用内化指挥实践。在研讨中,我们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准确定位学科性质,通过网络和集体研讨等活动方式,精心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关于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通过与老师们分享学习以上内容,他们对心理课与品社课以后的教学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当下,老师们又开始了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1世纪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研究》的新热潮。

相信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会更好地使老师们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方向及学科性质,更为科学地指挥、带动老师们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讨交流,区分心育、德育课堂异同

2014年5月,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总结交流专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的收获,推进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我们又聚首,此时以游戏、活动、体验为主的课堂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兢兢业业的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摸索、实践、反思、成长。2014年11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和青年骨干教师读书活动交流会上,老师们交流专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的体会和收获,他们在研讨中诉感想谈收获,有板有眼,有行动有感悟;观摩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真实反应的情景进行引导、回应、澄清和升华;观摩课后,老师们互动式评课交流和研讨,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对课堂的亮点和遗憾都“走心”地提出意见,互动氛围很好地做到了积极关注、认真倾听、真诚回应,老师们对课堂的细腻感受和深刻思考让人欣慰。

这次主题研讨有效探讨了心育课与德育课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德育是学校的一项传统教育内容。它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

二者之间在目的、内容、方法等多方面既存有区别,又存有交叉。“德育更关注于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目标能否达成,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于个体自身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适应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中都涉及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不同的是,德育按照社会或阶级思想、准则教化学生,而心理健康教育则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学会选择;德育主要采用说服教育或榜样示范等方法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多运用交谈、倾听、讨论、角色扮演、心理训练等方法,以平等的态度接纳、指导学生,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精准定位,给我市从事小学心理健康课的老师们指明了学科方向,从而使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初期就避免了走学科教学弯路的情况。

二、精准发展,制定实施“主题序列化研讨”

针对第一次优质课评选和观摩研讨中暴露的诸多问题,我们智慧众筹,共同制定了“主题序列化”研讨方案,并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心理健康研讨活动的主题目标内容,即“基于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教学评价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教学设计研究”。

2015年9月,承接上学期的主题,我们的研究方向确立为,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会上来自课题实验学校的三位老师执教了风格迥异的观摩课——或基于心理游戏的开发设计课堂,或结合学校教学模式创新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为传统的班会课注入心理健康的新元素。一石激起千层浪,模式全新的三节课,给参会老师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老师们思维的碰撞。最后课题的汇报环节,滨城区第六小学从校长到教科室主任到心理健康教师的全面汇报,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足千人的学校成长为首批国家级心理示范校的不凡历程。2016年10月,我市举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时隔一个月,为进一步深入研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我市又组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会。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推进德育一体化,提高老师们的业务水平;通过互动式评课交流和研讨,老师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主题序列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拘泥于活动主题,在落实到各个学校具体的课程设计中,我始终提醒老师们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选择一定要瞄准“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核心特质”,结合本校的文化建设、校本化的特色,在侧重点上要有所不同。比如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探索寄宿制学生管理经验,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学校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和公寓生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乃至学生学校生活的全过程;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为重要抓手,常规化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依托学校心灵驿站这一重要阵地,由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密切联系寄宿生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比如在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体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面临文化的融合和适应,这时对于学生的身份认同、自我意识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

就目前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主题序列化研讨”模式的制定实施是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创新。它极大地调动了我市心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了老师们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在工作中,创新收获着满满的岗位自豪感,使他们体会到了职业的幸福感。

2017~2020年,我市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研究主题序列化,将重点进行四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研究。

三、力避误区,面向全体,多措并举摸清学生普遍心理现象

林崇德教授指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极不科学、极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他们的逻辑思维是,之所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

为了避免这样的认识错误发生,我市在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之初就和老师们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与心育老师们清晰地分析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除极个别学生存有心理异常现象外,他们绝大部分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他们可爱活泼,天真无邪,正处在拔节长大的阶段,也是处在其可塑性、模仿力、观察力等良好品质最佳培养的阶段。需要的是我们这些心育老师的正向引领、积极关注。

他们的心理健康阳光,偶或也会有“阴云”飘过。这时我们心育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处理这些飘过的“阴云”。然后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熠熠生辉。这才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小学生存有的心理问题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掌握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交谈、倾听、调查问卷等方法,搜集和调查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为此,我市从事心理教学的教师对在校小学生进行了大面积的问卷调查,并就学生中普遍出现的心理现象做了统计分析。通过认真汇总分析,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由于心理特点的不同,其心理现象也各不相同,均带有阶段特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主要存有入学适应、学习习惯有待养成的问题。特别是学习方法的应用掌握、专注力的持久、自制力薄弱等现象十分明显。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则主要存有人际和谐交往、学习依赖、抗挫能力较差等心理现象。

针对这些心理现象,我们从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家庭情况、在校情况、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剖析,就心理现象的成因展开了认真调查。有来自小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因素、生活环境突变的因素、团体竞争的因素、小组合作等多种因素。

诸多心理现象及其成因,引发了心理老师们的思考与探索,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严谨科学的背景资料和丰富翔实的心育活动案例。

四、定期研讨,全方位培训心理健康教师

从2013年的第一届研讨会开始至今,我市每年都要定期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10余次。

每一次研讨会各县区的教研员都会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积极准备。从选定专题发言汇报单位和执教观摩课教师,再到执教教师的选题、教学设计、课堂呈现,无不浸透着老师们的心血和智慧。一路走来,硕果累累,体现了我市深抓心育教师培训的决心。

俗语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我们坚信“厚积而薄发”,只有心育老师们储备足够多的理论知识做铺垫,才能更好地将心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我市心育教师以省教研室编写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学指导用书,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儿童行为研究学》等刊物为教学实践参考,在理论与实践的心育之路上探索前行。

我市紧抓课堂主渠道,在一次次观摩研讨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各县区优秀教师和精彩课堂。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老师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逐渐统一了理念,并在相同理念下有了自己的独到思考和见解,不知不觉中大家的困惑从怎样上心理健康活动课转变成了怎样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从心理健康活动课和道德与法治课的区别转变成了立足全体学生的体验式活动怎样设计……

除了注重理论学习和定期组织研讨观摩外,我市还组织心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多名心育教师先后赴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地学习。培训结束后,老师们都会及时撰写外出学习培训心得,并上传到“滨州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群里与其他老师分享学习,浓厚的心育科研氛圍已在我市悄然盛行。

五、依托课题载体,组建科研团队,教科研催开心育之花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市心理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市教科院顺利创办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精选各县市教科研骨干教师,成立科研小组,以此来更好地推进我市科研教育的全面发展。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殊性,我市积极鼓励心理教师申报、开展心理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科研载体,通过成立各学校的心理科研小组,鼓励老师们由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案、计划,并付诸教学实践,及时撰写研究论文、成功案例等。

多项课题的立项、研究,带动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自主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在心育老师们的认真钻研下,班级心育活动方式、心理游戏的运用、心理课堂模式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通过全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在全市进行了课题成果推广。科研成果的推广,极大地调动起全市心育老师们的科研热情,为心育教师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同时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起到了成功的借鉴和推进作用。

这期间,《班主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小学生中高年级心理游戏的开发和运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的模式与内容研究》等省级子课题,也都已收获满满,并顺利通过省级结题验收。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也小有收获,多名教师在山东省心理健康优质课评选中荣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二等奖,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级等刊物发表,多名老师被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评为“二〇一二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二〇一四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多所心理健康教育会员学校被评为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等。滨城区第六小学被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六、立足当下,踏踏实实做好心育工作

当前形势下,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更加包容的氛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将反过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会继续关注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课堂,把握真实的情境,选择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素材,同时鼓励并注重激发学生真实的心理感受,将整堂课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以学生的真实表现和真实感受推进课堂的进行,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内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大道至简至真,心理成长最终就是让我们清明、真诚地面对自己、他人和世界。我们的学生也会在我们的影响下真实地体验感悟成长。

体验在左,感悟在右,在学生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学生的童年点缀得花香弥漫、五彩斑斓,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身心健康——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也不觉悲凉!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编写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小学分册).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滨州,256600)

编辑/ 卫 虹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