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

2018-08-20王冬梅

中国教师 2018年7期
关键词:深度课堂教学课堂

王冬梅

课堂观察诊断的方法与技术是教师获得课堂中具体经验与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基础。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数据正在日益影响着各行各业,同时也为教育创新和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观察和诊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感性的终结性评价,而是运用一套科学的编码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走出来,从感性认知转向理性思考,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增进教师的专业反省意识及自主改进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为了帮助丰台区教师更好地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课堂观察与诊断,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经过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y of Practice,简称靠谱COP)培训项目。该项目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组成的非正式学习系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它通过聚焦教师的专业学习、同侪合作以及反思性对话,分享教师的教学改进形式、价值观、工具和职责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社会的、规范的、持续不断的学习支持服务。

这一项目旨在帮助每一位项目教师掌握3~5种常用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即能對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进行采样、分析与诊断,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够以助学者的身份帮助其他教师,如新加入研修的教师,通过具体经验抽取等方法与技术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协助其处理与解决问题;能够在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积极实践的循环中,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经过三年的系统培训,参训教师基本能够通过S-T分析、有效性提问、教师回应、四何问题、对话深度等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几个维度对教学过程中比较关注的探究深度、合作效度、生成高度和自主程度等进行诊断,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大数据分析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策略知识、情境知识和反思知识等实践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下面以丰台区十八中高二年级语文老师陈迪所教授的一节语文课为例,谈一谈丰台区项目校的教师是如何使用大数据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

陈老师分别于2017年3月、5月共三次对散文《合欢树》进行授课,每次授课后都使用所学到的课堂观察与诊断方法和同伴进行数据的采集及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重新调整教学设计。三次授课后的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合欢树》三次授课情况数据统计

从图1我们可以分析出每一次授课中师生行为的比例、教师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况。

根据课堂观察数据来看,第一次授课过程中师生转换率较高,师生对话频繁,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占有率相当,学生行为占有率稍低。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控制性较强,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设计不足,学生为中心体现不够充分。学生的表达有局限性,多数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深度不足。推理性问题比例高,推理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较浅层次的问答上,在四何问题数据上表现为“是何”性问题比例极高;而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较少,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根据上述问题,姚老师与同组教师再次进行了充分的研讨,调整了教学设计。首先,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学生活动的设计,让小组讨论更加充分,确保学生活动的时间。其次,在学生发表观点时,教师尽量不打断学生,专心倾听,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对设置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加大了课堂问题的开放度和深度,从而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深入思考和鉴赏,充分地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和作者的深层次的情感。

从图1可以看出,第二次授课在学生的行为占有率、创造性问题的比例等方面确实有所改进,但是听课教师发现,参与活动和探究的学生的广度不够,只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真正的学生主体性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姚老师与同组教师再度深入研究后发现,这篇文章是选修教材中的一篇现代散文,表面上看容易理解,但文章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挖掘。前两次授课,请学生课前提出问题,课上讨论解决,这样的方式看似教师居于次要位置,学生对课堂的主导性更强。但是事实上,学生只能针对一些事实性信息设计问题,讨论深度也比较浅,对文本深度挖掘的能力不足。原来问题出在授课的方式上。

于是,第三次授课的时候,姚老师以“错过”为关键词,梳理文中的多次“错过”,揣摩体会作者几次错过中的情感流动;借助关键语句品析,把握作者在“合欢树”“孩子”中对母爱、生命的哲理思考。教师设计课堂上的主要问题,以问题链的方式,用几个大问题为引领,贯穿文章,启发学生思考。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品读文本,使学生更能深入、准确地理解、把握文章。课后的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一次学生的思维真正地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入项目校教师的课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数据技术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扩充而不是替代,它也不是万能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用它来诊断课堂教学行为,但它不能提出基于诊断结果的专业化的改进建议。正如《大数据时代》指出的那样,“大数据提供的不是答案,只是参考答案”。所以我们要避免“唯数据论 ”,既要使用大数据,又不能淹没在浩瀚无边的数据中,应该将我们过去的经验、积累的成果与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善于采集有效数据,为我所用。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深度课堂教学课堂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欢乐的课堂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