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字之美流淌法中

2018-08-20管晓捷

考试周刊 2018年76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摘 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作中,学生能够借助丰富的语言文字描绘世界的丰富多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其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小学习作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五大教学模块中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育工作者也都为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而不断努力探索着。笔者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经历、深入到小学进行的走访调研,特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进行了研究。本文饱含三部分:一是所发现的习作教学问题、二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从阅读、丰富写作素材、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高教师关于习作教学方法的掌握水平以及增强习作评改自主性五个方面给出了习作的具体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更加深入语文课堂,与语文教学的其他模块相连接,实现语文课堂内部的融合;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关于习作的具体知识与方法;更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融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学方法

一、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问题与原因

(一) 学生没有内容可写

学生进行习作就像建设一座大厦,需要有砖和水泥等基础材料才能够慢慢成型,这些基础材料反映在习作中则是学生平时收集的各种素材。笔者在教学和调研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反映作文写不出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来。在面对教师给出的习作题目时,学生头大,脑袋一片空白,根本无法组织与之相关的语句和事件,更别说写出一篇作文了。

小学生对周围生活留心、观察较少,不注意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这是他们习作没有内容可写得主要原因。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往往经历过就会成为过眼云烟,很少能够将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他们缺乏综合的观点,不会将生活中的事情做分类统筹。小学生对词语、句子积累较少,不能够灵活恰当运用,这更增加了他们习作的难度。

(二) 习作缺乏真情实感

习作是需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其中的事情。学生融入了情感,才能够有话可写、将文章写得吸引人。可是,小学生在进行习作创作时,却很少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所写出的文字融为一体,往往是感情的随意宣泄或虚假情感堆砌的现象。他们将习作看成一项任务,一项老师逼迫自己完成的任务。本着“写完就能完事”的态度进行习作,导致写出的文章生硬、形式化严重,整体全是对事情的简单描述或者是感情随意释放。有的甚至在作文中出现大量虚假内容。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除了前面所说的学生不注意留心观察生活,没有对周围事物产生具体、饱满的感情之外,还有则是学生往往将生活与习作割裂开来,他们并没有将习作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文字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落于纸上,可以在文字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 写作缺乏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通过借鉴、参考优秀范文可以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如果对这种方法过度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范文的现象。一方面使学生写出的作文形式单一,在格式、表达形式、遣词排句的方式等方面全都类似于范文,沒有任何新意。例如,教师让学生写作一篇关于好人好事的文章,学生往往都是千篇一律地写拾金不昧等事件。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脱离范文,就好像失去了前进的依靠,对习作无处下手。学生习作缺乏创新能力,写不出属于自己风格文章的同时,也会严重阻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

过度依赖、参考优秀范文是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学生平日模仿习作较多,很容易禁锢自己的写作思路。当一篇完整的作文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在脑海中的写作思路就会只围绕这一篇文章转,很难取得突破。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自己动脑思考,更不会进行创新写作。

(四) 教师没有掌握习作教学法

教学是教师教导学生进行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性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则是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笔者在教学实践与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语文五大模块中最难教的就是习作模块,他们之前并没有接触到专门有关习作教学方法的培训或者学习,对习作教学法的运用一知半解。大多数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理解,课上出示题目后草草讲授一下理论知识,便放手让学生开始习作。在教师感到习作教学困惑的同时,学生对如何习作也感到模棱两可。例如,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引导学生把事情写清楚、具体”这一目标难以把握,不清楚这里列出的“写清楚、具体”的标准是什么,从而影响学生对这一习作教学目标的掌握。

在目前的教师培训中,很少有专门涉及具体习作教学方法的内容。因此大多数教师并不清楚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习作教学。

二、 小学语文习作具体教学方法简述

(一) 以阅读助习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诠释了阅读之于促进写作的重要作用。学生的作文能力能够通过扩大阅读量进行阅读得到很大提升。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处理好阅读与习作的关系,在阅读与习作中架起沟通的桥梁。

1 课内阅读助习作

提起阅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但其实课本中那些为学生精心挑选的课文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我们称之为:课内阅读。精选到课本中的文章,一定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可能在传达思想方面,也可能在写作顺序与技巧方面。充分利用课内阅读的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将写作方法单独拿到习作课上讲授时,非但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吸收各种写作方法的精髓,反而还会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内阅读资源,在平日课文学习过程中,穿插与课文相对应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的讲授,使学生边学课文,边理解写作方法。对学生而言,这是教师为学生理解写作方法提供了附着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运用写作方法。

如课文《月光曲》中有许多关于联想的描写。教师首先以经典段落——皮鞋匠的联想为示范,让学生比较有无这段联想描写前后课文表达效果所产生的差异,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联想的妙处。之后再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其他运用了联想手法的内容,分析、感受联想的妙处。最后可让学生寻找是否在以前的习作中运用过联想的手法。如果没有,那么是否可以在以前习作上运用联想描写。修改完成后全班同学交流新文章和对所学习联想写作手法的感受与理解。

通过这种由先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到慢慢理解最后再将写作方法落实到自己文章中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相当于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这种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完美解决了对于如何教授写作方法的疑问。

2 课外阅读助习作

课外读物所包含内容和知识丰富,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但是我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偏低,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第一,教师做阅读的榜样。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会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采取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投身课外阅读。如教师和学生每天规定共同的阅读时间,时间一到,教师和学生就要坐下来一起读书。可规定共同看的书目,并定期交流课外阅读情况,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阅读共鸣,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阅读实践中慢慢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第二,重视读后感。读后感是学生阅读结束后统览阅读材料、进行深度思考的有效方法。其有利于学生对积累的素材进行理解和整合,后期再将其应用在习作中,则会让自己的作文更加丰满而有内涵。

第三,适度模仿佳作。好的习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词语的运用与组合、段落的构成、写作的特点等。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模仿的度,学生可以进行段落的借鉴,但是不能够进行整篇文章的抄袭。

3 “综合的事情展开写,瞬间的事情放慢写”

开拓学生思维与进行习作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思维开拓了,那么写出好作文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首先,训练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构建。如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根据时间、逻辑顺序等理清习作的脉络,构思习作整体框架。其次,在写作的时候,坚持“综合的事情展开写,瞬间的事情放慢写”的原则。即:综合发生的事情、复杂的事情要引导学生展开来写,但是同时要详略得当,形成逻辑思维上的正确与完整;在描写瞬间发生事情的时候,通过充分的想象与仔细的观察,将这一瞬间在时间上延长,在空间上扩展,将细节进行充分、生动的描写。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习作能力与质量。

如课文《海上日出》中描写日出过程的段落,则是“将瞬间的事情放慢写”的典型例子。文章按照“红霞出现并扩大——小半边脸——冲破云霄——发出夺目亮光”的顺序,将原本太阳升起这一短暂的过程描写得十分细致与唯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该段的写作顺序,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对哪一过程进行同样的描写,最后通过“实战演练”的方式,在习作中运用“将瞬间的事情放慢写”的习作方法,使学生描写细节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这是2011版课标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反映出小学生收集生活中点滴小事,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性。

学生的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独立从生活实际中提炼素材来进行习作的能力较差,教师在习作中要引导学生促成素材的提炼。如按照时间、空间、地点或事物的性质、特点顺序描写事物;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人到物、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事物。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观点来表达对事情态度与想法,改掉学生过度模仿范文的习惯,鼓励学生讲真话,将自己的现实生活引入习作,写出具有真情实感、个人特色的习作。

有的小学生课外活动少,因此无法通过多彩的生活阅历积累写作素材。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做些弥补工作。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游览活动,带领小学生走近大自然,在感受大自然风景的同時积累写作素材。组织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如朗诵比赛、识字比赛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就可以将这些亲身经历的活动作为写作素材,有助于学生将真实感情落于纸上。

(三) 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努力地去完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2011版课标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至关重要。

1 向学生传递积极习作态度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对待习作的态度很大程度会影响学生对待习作的态度。教师应爱语文学科、爱习作,向学生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习作态度。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遨游在中华文字文化的海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语言文字之美,使学生受到感染而激起他们创作文笔优美的习作的欲望。

2 师生共同习作

“要想了解学生,就要走近学生”。因此,教师要想了解学生的习作状况,就要走近学生的习作过程。教师可以采取写“下水文”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经历习作过程,真切体会学生习作过程中的艰辛,这样既可以充分理解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能够拉近师生关系。

教师要进行定期练笔,才能娴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在习作教学中更顺利地将各种习作方法的运用教授给学生。教师的练笔可以向学生展示,请学生进行评阅,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师生共同“习作”的和谐氛围。

3 放宽写作题材

习作题材范围过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强迫对这个题目不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习作,写出的文章也不会真正发自肺腑。因此,教师在拟定习作内容时,应该放宽写作题材,使学生在相对较宽松的题材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四) 教师掌握并创新习作教学方法

1 参加习作教学培训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除了在师范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之外,教师入职后的各种培训是其最快速、最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与习作教学相关的培训、讲座,主动寻找有关信息,并认真做好记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开展专门的习作教学方法培训,使教师能进行系统学习。

2 主动进行习作教学方法反思

新课改强调教师反思,反思是教师自我快速成长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想将阅读的文章,各种讲座、培训中所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经历反思这一阶段。多思考并结合班级特点,总结最适合自己的习作教学方法。

(五) 增强习作评改自主性

“文章不厌百回改”,习作的评改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根据教学实践和调研发现,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的时候,很难做到全体精批细改。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习作都由教师评改的话,反馈周期大概为半个月。如此长的反馈周期根本无法使习作评改具有针对性。学生对待教师批改后的习作也只是浏览一下分数和教师评语,并不会再逐字逐句分析、修改习作。这样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并无有益之处,反而浪费了学生进行习作和教师修改习作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们应将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融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一方面缩短习作评改周期,使评改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习作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1 指导学生评改习作

学生以往写完习作就上交至教师处,不再过问写的如何。要让学生获得评改的自主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对习作进行修改。

首先,教授给学生基本的习作评改知识。如正确使用习作修改符号,掌握评改习作的顺序、内容等。其次,对优秀作文在课堂中进行示范评改,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评改作文,又能学习到优秀习作的长处。最后,将所学的评改知识运用到评改中。可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留有时間思考习作中的优良,这是指导学生进行评改的关键环节,是将评改的主动权归还学生的关键一步。

2 实施多形式的互评互改

学生自己评改自己的习作,可能由于思维定势,发现不了文中的优缺点,从而达不到理想的评改效果。因此,有必要安排多种评改形式,使学生既能摆脱思维定势的困扰,同时还能从别人的文章中取长补短。除了自评之外,还可通过两人互评、多人评价等方式发挥学生习作评改的自主性,发现自己习作优缺点的同时积累他人写作中可取的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互评互改要定期转换成员,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评价中接触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并更好地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3 适当结合面批习作

将学生习作统一收回批改导致修改周期过长,降低解决习作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性。面批习作则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习作想法,快速、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如学生某个词语运用的不恰当,教师可以马上对学生讲授该词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学生因此能够记得更牢固。如果学生对问题没听明白,教师也可以再讲一遍,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因此,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可以采用面批的方式。但是由于面批比较耗费时间,所以教师可以一次习作面批几位同学,每次习作面批不同的同学。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得到习作面批的机会,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位同学的习作特点风格,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人的问题。

4 掌握评改小技巧

掌握习作评改小技巧可以提高学生习作评改效率,有助于评改效果益处最大化的达成。

在评分方面,变“综合评分”为“综合评分+单项得分”。对学生习作的评分往往是呈现一个反映习作总体水平的综合分数,这对学生在习作中具体每一方面(如立意准确度、词句运用效果等)的达成度反应不良。如有的学生可能习作总体并不出色,但是立意却十分新颖。对于这样的习作,我们应该在分数上突出习作亮点,给予学生自信。通过“综合评分+单项得分”,使学生每一方面达到什么程度一目了然,从而使评分更具体、切合实际。

给予必要的高分刺激。对于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可能一时间让他们写出得分很高的习作是困难的。但如果这部分学生总是在习作上得比较低的分数,往往会慢慢磨掉他们对于习作的兴趣。因此,对待这部分学生的习作,只要他们的习作稍有进步或者有某一方面写得很好成为了亮点,那么教师就可以给打个高分数。这是对他们进步的一种肯定,能够增强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评改用笔方面,提倡用三种笔:写作文用钢笔;自评自改或者互评互改用铅笔;教师定分用红笔。这样使评改效果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后期返回来再学习。

语文是充满自然色彩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充满自然之性。白纯舵在《自然的语文》中写到:“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回归到学生身上。”那么习作——这个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也应该是充满自然与本真的。

参考文献:

[1] 华秀清.如何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J].江西教育,2016:60.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2011.

[3] 吴钦.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学周刊:教学研究,2016:33.

[4] 李启影.小学生作文互评互改策略[J].中华少年:中小学课程文化分析,2017:32-33.

[5]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杨一青与和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白纯舵.自然的语文[D].北京师范大学,2013.

[7] 王飞.如何有效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D].苏州大学,2009.

[8] 周志琦.创新作文评改方式,促作文批阅更高效[J].学周刊:阅读写作,2017:155.

[9] 郏小博.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策略新探[J].中华少年:中小学课程文化分析,2017:91.

作者简介:管晓捷,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