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18-08-20廖春艳
廖春艳
摘 要:素质教育将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小学思品课教学的重点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對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实现道德品质及心理品质的同步提高,最终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具体分析了在小学思品课中如何运用明理法、陶冶法、感染法、示范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小学思品;心理健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6-002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6.010
小学教育阶段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教育的关键时期。而小学思品教材中不仅涵盖大量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优质素材,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优势。那么,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用明理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是否能正确认识思想道德的内涵,对小学生是否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很大影响。这里所说的明理法,指的是帮助小学生对道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激励他们正确评价与判断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假恶丑与真善美等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美丑观,从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最终显著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小学生的心灵纯洁无瑕,因此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将塑造美好心灵、培养积极心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思品课《诚信是金》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曾子杀猪》的动画视频,使学生明确这一成语故事的内涵与哲理。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就“诚信的重要性”展开广泛的讨论,并结合亲身经历的与诚信有关的事情或现象进行分享与评价,从而使他们对“言必信,行必果”及“一诺千金”的意义有深刻的感知,进而明白不管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国家与国家的交往,都应该诚信先行。教学实践表明,将明理法应用到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正确道德观念的认识,而且可以推动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用陶冶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小学生具有十分感性的特点,其思想与行为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影响作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教师明确陶冶法的教学优势,然后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恰当设计教学方式,为学生形成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思品课教材五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快乐》一节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个视频,主要内容是一个小孩每天都在生气,无论是天气不好,还是喜欢的东西没买到,他总能撅起嘴半天气鼓鼓的。观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气到底好不好?”从而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生气的危害性很大,不仅会失去很多朋友,而且还会气坏身体,最终都说自己不喜欢爱生气的人,从而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当班级上很多学生都明白快乐才是生活的最亮色彩后,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会营造出快乐、温馨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又会陶冶学生情操、优化学生品质,最终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用感染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应用感染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用自身美好、健康、积极的言行与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还应该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与教材进行深度对话,才能使他们更加透彻地领悟蕴含在教材中的积极品质与健康心理知识,从而与教学内容及教师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理应是思品课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教材及日常所见所闻中汲取更多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思想与观点,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出充满正能量的教学情境,去感染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能对正确观念及健康思想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从而将其当成指导自己言行举止的指南。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思品课教材《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天安门升旗时人们肃然起敬的场面、北京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齐欢庆的场面,并引导学生合唱《红旗飘飘》《歌唱祖国》等爱国歌曲,学生在浓浓的爱国氛围的感染下不断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感,从而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自豪。
四、用示范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尤其喜欢将教师当作模仿的对象。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育人”的作用,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思品课教材中《学会和谐相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询问他们希望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学习这一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并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别人拒绝我”这一行为,进而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最终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不可言辞激烈地批评,而应该耐心引导与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并正确看待班规,最终主动遵守班级章程,这就为学生品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程度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总之,在小学思品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客观体现,也是优化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需求。因此,教师应明确思品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借助多种有效措施组织教学活动,最终推动小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宗华.谈如何在小学思品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
[2] 杨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品课结合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4(A3).
[3] 朱夕功.强大内心 行必有成——小学思品中心理健康渗透教育[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