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 守正 有恒
2018-08-20查晓红
查晓红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于永正老师扎根实践的教育智慧与独具魅力的个人风范对于我们来说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
一、得一:永葆一颗童心,在质朴中彰显育人情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的“一”指的是道。于永正老师秉承为师之道,深谙育人之道,对儿童充分尊重,因此,他得到的“一”就是一颗童心。
1.尊重儿童。于永正老师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学生”。蹲,不仅是一种姿态,更饱含了真诚、平等、尊重和关爱。在于老师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他总是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他常常正话反说:“刚才我说过,万一第四遍没读好,还有第五遍。第五遍果然读好了!请你介绍一下读好課文的经验。”他常用加分来激励学生:“故事虽短,情节却曲折动人,结尾耐人寻味,精彩。会想,会写,这篇习作240分。——不能再加10分了,再加,说出来不好听。”无论是夸赞还是鼓励,无论是给学生戴高帽还是打高分,都是于老师由衷的欣赏,也是有分寸的取悦,学生收获的是成功和愉悦,师生心心相印,亲密无间。
2.理解儿童。于老师说:“儿童往往因为错误而美丽。”他从来不批评迟到的学生,认为迟到了敢进教室是一种勇气;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偷吃别人家黄瓜的学生不急于责备,而是日后在他耳边小声说:“偷来的黄瓜好吃吗?”并一笑了之……于老师特别强调用心对待学困生,有后进生因考试不及格而流泪,于老师会默默地为他拭去泪水;犯错误的学生走进办公室,于老师会搬把椅子让他侧面坐下;留级生来到班里,于老师会在课间和他一起玩,让他尽快融入班集体;学困生不爱读书,于老师会把书送到家中,与家长交谈,用人格影响学生,尽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自觉成长。
3.回归儿童。于老师说:“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的确如此,生活中的于老师如儿童一般,对世界充满好奇。看到紫薇花开,会欣喜地说:“你终于醒啦!”看到不认识的小鸟,会痴痴地看、专注地看;看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的“旅行家树”,会兴奋地扑上去,抱着它合影留念。节假日,和学生一起爬山、扑蝶、钓鱼、钓虾、游泳、划船……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好,尽情享受生活的滋养。
《易经·系辞》有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于老师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回归儿童,以真爱化育童心,以虔诚之情启迪童心,以儿童之心润泽童心,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拥有金色的童年,给每一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二、守正: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实践中绽放思想之花
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尊重常识。于老师抓住“儿童”与“语文”这两个核心要素,将儿童主体性特征与学科本体性规律完美地融为一体,鲜活生动地诠释“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儿童的语文”是于永正老师的一张名片,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1.倡简。于老师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儿童的语文”教什么?于老师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初步学习写作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其中,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为主要目标。简约平实的表达,基于儿童立场,回归语文本体,实质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尊重。
于老师说:“‘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是奠基的语文,重在积累。”于老师一贯重视读和背,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拥有语言,运用语言,形成运用语言的习惯。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保底工程”;第二件事是品味赏析,在微观上探究;第三件事是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于老师从学生的日常出发,在细微之处为语文奠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于老师总能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挖掘文本独具的教学价值,发现教学关键点及内隐的语文知识,深入浅出地诠释着语文教学的平易简约。教学《乌鸦喝水》时,于老师将扎实有效地理解词语、声情并茂地读好故事、生动活泼地讲好故事作为教学内容,呈现出“理解、朗读、表达”三段式学习板块;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于老师引导学生聚焦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反复朗读,揣摩含义,让学生逐步领悟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月光曲》,于老师用“例—规”法,教学生掌握“写实物”加上“写联想”的写作规则……于老师的实践研究没有一味地加入新东西,而是不断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努力剔除不必要的东西,呈现千锤百炼之后的平易简约,为广大语文教师指引正确的方向。
如何教儿童学语文?于老师说了八个字——“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于老师指出:“备课要在备工夫上下功夫。”他勉励青年教师要练就“见文生情”的朗读功夫、“熟读成诵”的积累功夫、“端正美观”的书写功夫、“意到笔随”的写作功夫,还要练就解读教材“一眼看穿”、走进课堂“一语道破”的功夫。课堂上,于老师端庄秀丽的板书,总能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模仿的欲望;声情并茂的朗读,总能激情激趣,使学生读书兴致高涨;于老师创造性的复述,让学生眉舒目展,跃跃欲试;于老师生动具体的下水文,更有启发性、鼓舞性和指导性,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和巨大的作用。难怪朱家珑先生说:“于永正老师具备最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几乎全部的特质。”站在讲台上,于老师就是语文。
2.重趣。“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以情育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于老师的座右铭之一。于老师的教学民主平等,妙趣横生,师生亦师亦友,水乳交融,具有情趣化、游戏化、生活化的特征。他善用小纸条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他常用板画促进学生理解,以画代讲,以画代读,以画练说,以画传情;他乐用诙谐的语言对话交流,使学生的灵性得以舒展;他喜用情趣并茂的教学方法贴近儿童,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场。
教学《故乡的杨梅》时,学生朗读课文之后,于老师说:“小建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地咽过两次口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
于老师亲切温和的态度贴近儿童的心理需求,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于老师幽默风趣的描述,将文本中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领会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三、有恒:持之以恒地塑造自己,在锤炼中成为光辉典范
张庆先生将《易经》“恒卦”解读为“不易之恒”和“不已之恒”。不易,是不轻易改变;不已,是不半途而废。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不断锤炼自己的语文基本功,一直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一个爱好广泛的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
1.酷爱读书,善于转化。
“读书的同时读自己”——这是于永正老师的读书箴言。他常说,读书时要想自己,要对照自己。读到打动自己的地方,要停下来,想一想。于老师读书喜欢做记号,写批注。重要的地方、精彩之处,会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于老师读书的目标很明确:一是获得知识,明理导行;二是学习语言和表达技巧。于老师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强调的是读思结合,学用结合。读书、明理、导行,这是于老师读书的逻辑。浩瀚书海,开卷有益。于老师善读之,善思之,善用之,因此,他开启大气象,拥有大作为,走入人生与学问的化境。
2.热爱写作,笔耕不辍。
小时候,于永正老师就有过作家梦,为了梦想成真,他一直笔耕不辍。从写诗、写小说,到写教育随笔、教育散文,先后出版了《教海漫记》《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于永正教育文集》(六卷)等多部专著。《教海漫记》被无数教师奉为教学宝典,《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自2014年出版以來,已印刷17次,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必读书目。因爱好文学,他写出的教育文章是形象的、可感的。情理交融、洁净素朴、活泼风趣、情真意切,正如他的语文教学,情趣盎然、简约质朴、深入浅出、淡而有味,是他的语言风格。近三年患病期间,于老师仍然心系教育,不忘语文,每有所思,必付诸笔端,撰写、发表文章共计十万余字。生动鲜活的教育故事总能直抵教师的内心深处,引发读者共鸣,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生命即将结束时,他还在为50个教育故事只完成了一半而感到遗憾。这种孜孜以求的教育品格、通透达观的人生智慧令人景仰。
3.崇尚艺术,涵养品格。
于永正老师京剧唱得好,京胡拉得好,还酷爱书法和绘画。艺术启迪心灵,艺术启迪智慧,课堂上惟妙惟肖的表演,绘声绘色的朗读,栩栩如生的简笔画,清秀俊逸的板书,无不透露出于老师深厚的艺术修养。于老师常说,艺术是养人的。在唱念做打、起承转合的日臻贯通中,于永正老师拥有丰富生动的艺术人生,从而也让他的语文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因此,杨九俊先生称他为“风格的大师”“语文教学艺术大师”。
2017年11月,于永正老师当选为当代教育名家。喜讯传来,于老师说:“我只是一个不愿意离开实践的教师。”岁月流逝,信念永存;沧海变迁,追求永恒。对于众多荣誉,于老师风轻云淡。多年来,于老师行走于课堂,执着于实践,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此外,于老师还曾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授课。他上课、讲学近两千场次,听课教师近三百万人,靠着一砖一瓦一阶一梯地搭建,于老师积累了上百节经典课例,且常教常新,新的构思、新的创意,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尊重儿童,是于永正老师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面对成长中如花的生命,于老师将内心的温润、丰盈、智慧、灵性,投射到儿童的生命成长中,洋溢在课堂这个开满鲜花的世界里。于老师是一位真正迷恋儿童成长的教育家,也是一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实践家。于老师永葆一颗童心,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持之以恒地塑造自己,他“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具有方向性、价值性、召唤性,彰显鲜明的儿童立场与中国特色,为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积累了弥足珍贵的财富,给人以可大可久的感动。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