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费生
2018-08-20康玉琨
康玉琨
1
“我考上一中啦!我考上一中啦!”我手拿装有录取通知书的信件,从村部一路小跑,快速地向家的方向跑去,路上碰到熟人就主动与人家分享自己的喜悦心情。
“爸,我考上一中啦,这是录取通知书!”一踏入自家小院,我就从信封里取出精致的红色《录取通知书》,像举着一面小红旗,把它送到爸爸面前。
“好,我看看!”爸爸接过《录取通知书》,低头仔细端详起来。他的脸上挂满笑容,犹如沉甸甸的金黄的稻穗。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封闭的小山村,考上一中这所省一级达标学校实在太不容易了。自从一中高中部面向全县统招以来,我林颖华是第二个考上的。
“就这一张,没有别的啦?”爸爸把《录取通知书》递给不识字的妈妈,看着我手里的信封说。
“不知道,应该没有了吧。”我边说边把信封倒立起来,抖了抖,结果从里面掉出一张《缴费通知单》。原来,今年一中的录取线是:9A,语、数、英三科总分406分,而我的语、数、英三科总分只有405分,比正取线少了1分,因此必须缴交12000元的借读费,才能成为一中的高中生。
12000元哪,我可是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就像从飘飘然的云端一下跌入深不可测的谷底,我瞬间懊恼起来。我的运气怎么会这么背呀!多考1分就好了。一道选择题就3分了,多做对一题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也怪自己平时努力不够,作为初三学生,平时晚上只学习到十点多就去睡了,即使中考总复习期间晚上也很少超过十一点。有时家务事一忙,整个晚上没读一点书。当然,有一点是不能怪自己的,那就是自己就读的是本乡的初中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都很薄弱。初二那年,换了两个代课的数学老师;初三时,化学老师是由地理老师转行担任的,他上课时不止一次出现演算错误的窘况;物理课,三年下来也就上过两次实验课,据说是实验用品短缺。
若说自己对学习不重视也不对。父亲积劳成疾,一年少说也要住一两次院;母亲家务事多,经常脱不开身;姐姐在外打工,为家里挣钱,为妹妹攒学费。因此,到医院当陪护就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时候,正赶上学校上课,就只能请假。但并没有因此白白浪费时间,更多的时候是守在爸爸身边,边当陪护边看书。
“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上一中。”爸爸望着垂头丧气的我,语重心长地又说:“凡事要看开点、看远点,能上一中缴费线已经很不错了,那些有钱人想缴费还没机会呢。”
是啊,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只要肯下工夫,將来就会有出息,就能为这个“二女户”家庭争光,就能更好地报答父母。看来,爸爸叫“林海生”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出生在山沟沟里的农民,与大海一点儿沾不上边,但他却天生有着大海般的胸怀。
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
2
跨入一中,就好像孙猴子发现了水帘洞,原来这里另有洞天。简直不是我们的初中校可以比拟的。
校园就比我们初中校大了十来倍,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一座比一座高大威武,一座比一座漂亮。而且还有大面积的绿地、花草和许多蓊郁的树木,称得上是一所绿化、美化、香化了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建在县城,坐拥交通的便捷,周围却并不喧闹,因为它建在梅花山麓,视野开阔,又静谧安详,确是读书的好地方。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所百年老校、省内名校,年年都有多人考上清华北大,给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以极大的精神鼓舞。穿上一中校服,与同学们一样,我洋溢着自豪感,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以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姐学兄为榜样,奋发努力,考出最好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校。
上课一两周后,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以及美术、音乐、体育等各科的老师我都接触了,也逐渐明白了什么叫“一级达标学校”。这里的老师上课都是顶呱呱的,他们的循循善诱让你乐于思考、勤于思考,让你觉得一节课(45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学习有时就是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
尤其是我们九班的班主任黄老师上的数学课,更是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许多同学慢慢地不再把数学科当成拦路虎了,我也不例外。高高瘦瘦、戴着眼镜的黄老师还有一副慈母般的胸怀,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关心照顾着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有一次,她上完课,发现一个女同学感冒了、打着喷嚏,当即带她到年段室,拿出自己的保温杯,随后又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包“999感冒灵”,冲泡好后让她服下。更多的时候,早读的钟声还没敲响,她就站在教室门口,注视着匆匆进入教室的每一个学生,同学们也因此都不敢迟到。
我的同桌是本校教师的子女,同学们都叫她“小灵通”,长得活泼可爱。她知道的事情比我们多得多。她说,全校包括初中部一共66个教学班,所有老师的学历都在本科以上,近年考入本校的则大多为研究生学历。
其实,不光是老师,本校初中部考上的学生也比我们这些外校的素质要好。就说这个“小灵通”吧,她的中考成绩是406分,刚够正取线的分数,只比我多1分。但她各方面的能力好像都比我强,做题的速度也比我快,这在平时做作业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
说到作业,我就想到了作文。第一次作文发下来后,我看到我的成绩是78,而小灵通的成绩是87。我把她的作文拿过来看了一遍,感觉她的作文水平比我高出的不是一点点,所以比她少“9”分,这很正常。可是,她的作文有“评语”,并且还有“眉批”,而我的却只有一个光秃秃的分数。
为什么是这样?难道因为小灵通是教师子女?小灵通却说肯定不是这样的。她进一步解释说:“语文老师忙的时候,有时会按单双号写评语。比如这次,我21号有评语,你22号就没写;下次刚好相反。我们初中就是这样的。”我想也许是吧,就没吭声了。
可是,我对自己缴费生的身份还是比较敏感的。晚自修的时候,我特意看了另一个缴费生的作文,他的座号是“9”号,而他的作文也有“眉批”和“总批”。这恰恰印证了小灵通的说法。
我这个自作聪明的“小动作”被小灵通发现了。对此,她不以为然地说:“你们这些缴费生,人到一中来读书,但学籍却在二中,将来高考的成绩当然算二中的。老师们如果把你们视为二等公民,也在情理之中。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呢,哪能绝对公平呢?”
沉默了一会儿,小灵通望着讲台说:“你认为一中的老师会这样做吗?当然不会。你这是典型的林黛玉似的寄人篱下的心理。”她自问自答的语气不容置疑。
一个学期下来,总共写了8次作文。我有6次作文有评语,并且4次有“眉批”,甚至连标点和错别字老师都给改正了。这种情况跟正取生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终于克服了林黛玉心理,正式融入一中,从而信心满满起来。
3
有道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在我的身上体现得并不突出,至少表面上如此。
高一一年下来,包括两次期中考、两次期末考,大大小小多少次考试,只要有统计成绩,无论是按6个理科科目或6个文科科目,还是全部的9个科目,我在班级的名次都是50名左右,相当的稳定。全班62人,我的成绩无疑是班级的下游了。在外人看来,我这是学习不用功啊,起码是努力不够。
我的大姑,一个农村小学的副校长,就不止一次地指着我的鼻子教训道:“林颖华,你老是考那样的成绩难道就不着急吗?不要说你拖班级的后腿,即使为你的前途着想,你也应该进步才是。我可听说了,在一中,若想考上本一,至少必须在班级前30名。”
“你可不要辜负了我们的期望。”大姑最后大多就是这样说,好像站在她面前的是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
“是,姑姑,我会想方设法进步的。”我也一再保证,先让长辈开心再说。
当然,我绝不是应付了事。我是真的记在心上了。我不敢忘记一个农村的女孩子到县城到一中读书的不易,尤其不敢忘记我是缴费生,是比其他同学多交了12000元才有机会坐在一中的教室里的。
其实,为了保住现有的名次,我几乎是竭尽全力了。这方面,我们的班主任黄老师也看出来了。她安慰我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绩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也急不得。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晚上你就不要读得太迟了,要早点睡,以保持充沛的体力,明白吗?”
“好,我听老师的。”我的心里暖暖的,多好的班主任啊!
我的同桌就没有我这么多的想法和压力,她的成绩时高时低,比较稳定的名次在30名左右,不过还是比我好得多。她高一下学期期中考的时候,曾考出班级第22名的好成绩。她的教初中政治的父亲喜形于色,勉励了她一通后说:“这说明你还有潜力可挖,还会继续进步的。你难道没有这个自信吗?”
“我一直进步,那别人呢?别人要退到哪里去呢?”她知道自己的话没道理,但她不满于父亲的“高标准,严要求”。好像跟她的父亲赌气似的,结果期末考成绩退到了班级的35名。
不管怎么说,苏晓玲的成绩还是比我好,我不懂得的地方一般先问她,她也乐于作答,从不厌烦。
遇到她也解答不了的问题,我就去问班长。在班长这儿,似乎没有她解答不了的问题。比如数学,确实碰到难题了,她总是笑一笑,习惯性地用铅笔敲敲脑袋,然后低头认真演算,最后就给解决了。难怪她的成绩在班级里遥遥领先,在年段也是数一数二的。班长有时还会主动告诉我一些学习的诀窍,让我脑洞大开。只是运用起来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可能叫“因人而异”吧。
我的爸爸是个农民,没什么政治远见。但他信任女儿,更懂得直面现实。我大姑教训我的时候,爸爸要是在场,总是不紧不慢地说:“读书嘛,尽心尽力就好。女孩子嘛,当个老师就挺好。老师,辛苦点,但稳定、自在,这是当官的不能比的。”
我赞赏爸爸的观点,高一年结束的时候,我就打定主意,高二读文科,将来当老师。
4
进了高二(2)文科班,六个高考科目的老师都是新的,班主任也换成了教地理的康老师。30多岁的康老师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她留着披肩长发,柳叶眉、瓜子脸,配上一对大而有神的眼睛,既是传统美女,又有现代气息。特别是她走路比别人快,整天风风火火,人还没到,“哒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就先到了。同学们都说,哪一天在教室里听不到康老师的高跟鞋声了,就好像少了点什么,心里变得不踏实起来。
让我惊喜的是,我的同桌居然没变,还是“小灵通”。她选择读文科,这事我知道,可怎么会那么巧,两人还能坐在一起呢?她说:“这不很简单嘛,我父亲跟班主任说一声就行了。都是一个学校的同事,这还不好说。”
她還说,之所以选择与我同桌,是因为我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恰恰是她所欠缺的,她可以从我的身上找到学习的动力。
她这样说,我不禁心里窃喜,却也深感惭愧,毕竟我的成绩还不如她呢。怎么办呢?现在读文科,去掉了理、化这两个令人头疼的科目,此后应该会有所进步的。不过,数学和英语也是弱势科目,如何弥补不足呢?我自然想到了通行的做法——补习。
老师的私人补习也叫“有偿家教”,是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但许多老师都在私底下悄悄地进行,基础不好却又想进步的学生如我之类,都热衷此道。因此,师、生、家长往往配合默契,有关部门也是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
我回家的时候,把补习的事情跟老爸说了。他挠了挠头皮说:“一科的补习费要多少钱啊?”“补习老师一般是每周的周六或周日上一次课,每次50元左右,一个学期大概要1000元。”我把打听清楚的情况跟老爸说了。
老爸顿了顿,有些为难地说:“只补习一科可以吗?你缴费生那12000元大半是借的,到现在还没还清呢!”
“没事的,爸爸!我就补习数学好了,英语我自己多花些时间、平时多问老师也能赶上的。”看到老爸因生活的重压而有些驼背的样子,我感到难过,于是又负疚地说:“都是我不争气,给家里带来这么多的负担。”
“你能理解家里的难处就好,你将来有出息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老爸摸着我的头笑了。然后我们一起下地干活去了。
给我们补习的是高二(3)班教文科数学的王老师,时间是每周六晚上7~9点,地点就在王老师家的客厅,人数共22人。大家把客厅挤满了,在我看来,已经没有增加人数的空间了。
王老师50来岁,富有教学经验。他大多先指定作业让我们做,然后讲评;接着总结引申出具体的方法要我们牢记、运用;最后让我们自由提问,且有问必答,不厌其烦而又循循善诱。日积月累,我在补缺补漏中找到了学习数学的窍门,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参加补习的还是22个同学,却有了几个新面孔。而旧相识之一的(3)班的那个同学在一次补习结束后,悄悄塞给了我一张纸条。我在路灯底下一看,只见纸条上写着:林颖华,你真好看!我们交个朋友吧?我心里顿时有了异样的感觉,既惴惴不安,又有些欣喜。
过了几天,李晓鹏见我不置可否,就在补习的时候又递给我一张纸条。纸条上是两个标点符号:“?!”下面写了“附录”两个字,其中介绍了他的个人情况,包括身高172cm和体重125斤,以及爱好读书等;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包括当县教育局副局长的父亲和当县建设银行副行长的母亲等等。
这样的家庭我哪敢高攀?更主要的是,现在又哪是谈恋爱的时候?何况我还是一个缴费生,我必须对得起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姐姐用汗水换来的沉甸甸的钱哪!我当即给他回了一张纸条,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红色“×”字。从此,该同学就没了下文,我又专心于读书了。
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进入高三,时间似乎过得飞快,我也几乎就在教室、食堂和宿舍这三点一线间忙碌着。此时,我已不再参加数学补习,主要是我的数学成绩在各学科中已经处于中上水平,至少是不拖总分后腿了;再说,也心疼家人为我提供的钱。
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我在班级乃至年级的总分排名在不断往前挪。在班主任康老师的表扬名单中也经常有了我的名字。她曾当面对我说:“林颖华,你上本一没有问题了,继续努力吧!”
康老师的鼓励让我信心倍增,切切实实感受到什么叫“工夫不负有心人”。到第二轮市质检的时候,我的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30名左右,恰恰是高一时候的同桌的名次。如今,她已经进步到了班级20名左右。这种进步,与我俩平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也是分不开的。
高考成绩揭晓了,我和同桌都考出了自己最好的水平,我考了515分,她考了536分。最终,我如愿收到省內一所本一批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则被省外一所“211”政法大学录取。我们的汗水终结硕果,各遂所愿,我和她,还有许多同学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我的父母、姐姐也分享着我的喜悦。但老爸同时却又在为我的不菲的学费忧虑起来,三年前为我这缴费生所筹措的12000元才刚刚还清,看来又不得不再借新债了。
正在老爸这个一家之主为我的学费惆怅不已的时候,这次却是喜从天降。县慈善总会首先为我们这样的困难户送来了助学款;很快地,村镇两级政府给我们二女户的助学款也接踵而至。村长临走前对我爸说:“这样的助学款每个学期都有。”老爸闻言眉开眼笑,他在千恩万谢的同时说了句文绉绉的话:“你们真是雪中送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