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研究
2018-08-20张玉双
张玉双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临床症状并探讨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间收治的确诊为糖尿病合并低血糖老年患者82例,并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1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应该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3(a)-0109-02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患者易发生低血糖,但因患者存在的临床症状均较隐匿,因而较难被发现,从而增加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危险,造成治疗难度加大[1]。为深入探究糖尿病患者治疗时发生低血糖的有关情况,该次研究2016年7月—2017年7月间对82例糖尿病合并低血糖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低血糖老年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1例,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例数比为27:14,年龄在67~86岁之间,平均(73.46±1.38)岁;病程在6~21年,平均(11.34±1.57)年;1例合并脑梗死,13例合并冠心病,5例合并高血压,2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观察组41例,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例数比为28:13,年龄在66~84岁之间,平均(73.27±1.21)岁;病程在5~20年,平均(11.46±1.43)年;2例合并腦梗死,10例合并冠心病,7例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基础治疗,若患者的低血糖症状较轻,则可给予饼干、糖水、含糖饮料或糖果口服,以快速缓解其头晕等低血糖症状;若患者的低血糖较严重发生昏迷,则及时给予40~100 mL浓度为50%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治疗,再给予浓度为5%~10%葡萄糖静脉滴注[2]。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常规护理,包括给予基础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宣教等,同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每天为患者测量血糖、尿糖及电解质等,并根据患者病情对药物剂量作调整,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等。在此基础上加强观察患者护理干预:①加强对患者餐前、餐后2 h及注射胰岛素前后等时间段血糖的监测,若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胰岛素类型,并以适合的剂量及胰岛素泵进行注射;嘱咐患者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备不时之需,当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时,立即给予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口服,严重时立即给予葡萄糖静脉推注治疗。②护理人员加强病房巡视,患者应提高自身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识别能力,及时警觉发生低血糖反应及低血糖昏迷;老年糖尿病患者极易在夜间发生低血糖现象,而由于老年人的反应较迟钝,因而常无明显症状表现,导致发现不及时而耽误治疗时间,因此应加强患者睡前血糖的检测,以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现象,从而保证抢救时间。加强对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心悸、饥饿、出汗等低血糖并发症,若患者出现上述并发症,应立即停止降糖药,同时谨遵医嘱合理使用葡萄糖。因此若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可帮助其采取平卧体位并将头部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畅通。③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常产生焦虑、紧张及恐惧等负面心理,甚至造成患者对治疗产生抵抗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个性化疏导,将低血糖相关知识作讲解,并给予适当关心与鼓励,耐心为患者解疑答惑,帮助患者树立乐观、积极的治疗心态。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对比,其中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明负面心理越严重。护理满意度主要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专业性及护理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3]。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数据的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
数据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0.72±2.41)d,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6.73±2.57)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 P=0.01<0.05)。
2.2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入院时,两组SAS及SD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及SD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护理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为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降糖药物的使用,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不规律,因此极易出现低血糖症状,从而增加糖尿病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危险。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知觉下降,其对胰岛素的清除能力下降,加上肾上腺素及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调节血糖,因而比一般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在夜间。夜间老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感觉器官较为迟钝,感觉不到低血糖的发生,而且老年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症状常表现不明显,因而增加了疾病带来的危险,具体可诱发患者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死,而老年患者常因此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常规护理无法满足现代护理要求,因此应加强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准确判断低血糖的早期症状[4-5]。该次研究中,通過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实时监测,并选择合适剂量给予胰岛素治疗,同时采用多部位轮流注射方式;若患者出现因降糖药量过大而致低血糖,则遵医嘱调整降糖药用量,并给予适当安慰与鼓励,以缓解其不良心理;加强患者使用降糖药时间与剂量的指导,防止患者出现身体不适,从而有效减少其低血糖的发生。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后心理状态均明显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优(P<0.05),表明加强护理干预成效显著。
综上所述,加强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段晶蕊,徐锡春.个性化护理干预在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4):130-131.
[2] 张晋峰.老年糖尿病病人夜间发生低血糖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5,29(13):1656-1657.
[3] 廖华英.个案管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27-29.
[4] 代亚丽,刘连君,余丹.综合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02):169-170.
[5] 徐凌,陈婕.护理干预对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 21(6):42-44.
(收稿日期: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