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跨越:“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之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审思
2018-08-20康志毅王世泰刘敏敏王一坦杨健鸿
康志毅 王世泰 刘敏敏 王一坦 杨健鸿
摘 要: 依托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专业社团,借助“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微信公众平台及创新性的思考构建一个政治传播正能量的平台。
关键词: 政治传播 学生社团 正能量
1.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注与关爱青年成长,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显得更为重要。信息化社会和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学术界热议。其中如何运用新方法、新手段和新载体,吸收传播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构架政治传播的正能量平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承和弘扬,就成为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是一个旨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生专业社团组织。该研究会长期致力于“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的维护和建设,具备丰富的微信公众平台的运作和宣传经验。该研究会中学科专业结构合理,文理科并存,包括电子商务、工程造价等专业,但都感兴趣与政治传播正能量的思考和阅读。研究会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逐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特点、传播现状、传播经验和传播规律,依据实践经验,探索出具有一定理论性和现实操作性的政治传播的传播措施。
2.研究问题及分析框架
2.1研究问题
本课题依托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借助“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性地思考构建一个政治传播正能量的平台。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是一个专业的学生社团组织。该研究会通过线下的读书沙龙、学术报告、社团会议、热点座谈会等活动旨在促进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坚定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研究的问题是借助于“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微信平台,探究如何构建一个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以便为高校的政治传播的正能量平台建构提供经验。
2.2本项目分析框架
本項目严格遵循规范科学的课题研究方法。首先,查阅文献,形成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便于找到研究的突破口;其次,依据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和新媒体的使用特点,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设计有效的问卷,进行座谈和问卷的相应的调查。这一部分是研究的重点;最后,依据计划,线上和线下进行宣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优化平台,探索构建政治传播正能量的方案。
3.“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之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的缘起、发展与运营困境
3.1“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之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的缘起
“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微信公众平台制作初衷在于搭建学生和教师教学交流的平台,伴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分析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情况,依据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借助新媒体构建一个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的想法,得到了老师和团队的认可。由此,“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微信公众平台由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进行倡议和组织起来,他们分别是康志毅、杨健鸿和王一坦、刘敏敏。团队依托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的指导教师团队,还邀请了福建师范大学的汪炜伟老师作为校外导师。指导老师王世泰主持省级与市级课题多项。王世泰老师还担任课程《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漫谈》的主讲教师。汪炜伟老师主持国家级、省级等课题多项,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指导学生经历,主要授课对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
3.2“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之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的发展与管理
“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之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筹备阶段。经过2016学年—2017学年第1学期的精心准备。理论方面,精心阅读了政治传播方面的文献;实践方面,“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依托泉信学生中特理论研究会社团,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活动,共同致力于建构一个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团队中,主要负责人康志毅、刘敏敏选修了创新思维方面的课程,考核优秀,具备优秀的团队管理和创新学习经历,这为该项目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2016学年—2017学年第2学期。“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发文多篇,阅读人数累计近2000次,点赞累计近300次,其中还在线下也做了一定的宣传。这为后续的传播正能量平台积累了一定的覆盖面群体基础。主要负责人由康志毅、刘成华。第三阶段,壮大发展阶段。这一段时间主要是2017学年—2018学年第1学期。从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依据平台宣传计划,吸收新成员,开展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活动。团队成员由48人发展壮大到126人。比较有特色的是:青春献力十九大的座谈会、海丝文化研讨会、习近平知青岁月读书会等。正能量平台构建初步形成,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主体,两个读书社为两翼,课堂教学和微信公众号深度融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实效性和获得感。第四阶段至如今,稳步发展,吸收兄弟社团加盟,扩大品牌影响力。吸收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加盟,共同构建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
“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之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的管理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平台运营和团队管理。康志毅,主要负责“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微信公众平台的日常信息更新和维护,定期统计和分析平台数据,并且处理项目的各类办公事宜。杨健鸿和王一坦,主要负责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的组织,有效进行线下的正能量平台的构建活动宣传。刘敏敏,负责前期的文献资料综述和后期的调研报告及最终成果的撰写。康志毅负责主要吸收新成员加入。团队在各类活动中都积极邀请各类专业教师交流指导。第二,项目进度管理。前期,整理文献准备阶段(2017年2月—2017年4月)该阶段用时间不到2个月,以文献资料收集和网络数据的统计为主,查找高校同类微信公众平台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体宣传的参考数据。收集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献,形成初步的文献综述,为后续的项目开展奠定充实的理论基础。中期实践阶段(2017年5月-2017年11月)该阶段持续将近7个月。该阶段持续扩大“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和传播正能量,结合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特征、生活需要等创办线上专题和线下结合的各类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后期,提炼总结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2月)该阶段用时2个月。将掌握的文献数据和微信公众平台数据、实践所得结论汇总,得出成果,写出调查报告。完成结题并发表论文。对此项目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召开相关交流分享会。第三,项目的品牌管理。项目在实践方面,微信公众平台和线下活动有机结合,依托学院学生中特理论研究会,有效宣传主流舆论,引导学院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论方面,针对学院特色,结合新媒体时代,有效探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心理需要和学习认知,帮助构建正能量人生认知态度,实现有效的政治社会化。第四,持续发展管理。依托学院的校本特色,实行传帮带的组织形式,上一届学生带下一届,利用学生专业社团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自愿氛围,形成有序的传播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3.3“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之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的问题
政治传播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的主要形式分为内部传播、外部传播、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传播三种。内部传播包括课堂教学、座谈会议、理论培训,基于党校、团校和学生专业社团;外部传播包括传统媒体为载体的传播,也包括网络媒体的传播。依据调查,将近74%的青年大学生会选择网络媒体接受各类资讯,剩下的26%的青年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阅读报刊等获取相關讯息。网络媒体借助巨大优势给马克思主义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传播渠道,网络媒体的无边界和无时间限制等优点契合了青年大学身的接受信息的偏好,相比较传统媒体,契合度较高。然而,线上和线下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问题之一: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针对的群体是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的需求是多元的。然而,无论是内部传播还是外部传播都假设受众是无差别的。受众假设决定了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策略等,“泉信时政理论研究会”微信公众平台在这点上做了探索,然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是无差别的受众假设,显然针对青年大学生多样性、多变性的接收信息特点。
问题之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价值导向在于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主旨归宿。个体价值表现为导引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健康品格、调控社会行为。社会价值表现为以主导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领全社会精神文化活动,提升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水平,凝心聚力,不断增强党的政治引领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由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然而,当代一些大学生接受传播是以利益导向为主要原则。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等价原则与利益原则渗透进精神领域、社会领域等方面。利益原则占主导的信息接收,就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摒弃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传播主旨诉求。网络媒体为了追求阅读量、点赞数等,久而久之,就在内容选择和传播策略上打了折扣。加之,各类社会思潮的冲击,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的可持续发展就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问题之三:马修·辛德曼教授(美国)在《数字民主的迷思》中指出,因特网正赋予普通公民在公共话语中更大的声音。互联网改善了某些类型的政治参与吗?网络政治传播,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这样的载体讲授政治性内容时,一些大学生是否真正接受?这是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不易考量的。
4.精选内容与线下协同构建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
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一方面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是一种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构建要立足青年的传播偏好,以青年适合的途径、动力、载体和可持续的传播策略进行有效的平台建构,进而才能实现跨越上文所述的问题。跨越的主要抓手是选择契合青年成长需求的内容,进行线上与线下的协同构建。比如,我们开展了“学思践悟十九大”,即依据青年学生自己的感悟发布青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心得体会,发布在微信平台上。再加线下的座谈会和知识竞赛,协同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从三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价值导向和青年接受的利益导向相融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新媒体,精选内容,内容切合青年成长发展需求,线上和线下协同开展政治传播正能量平台建构;第二,组建和培养学生专业社团的宣传队伍,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相结合,不断扩大和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宣传,挖掘喜闻乐见、青年特色的传播途径,持续不断开展创新的探索。比如进行兄弟社团的联盟、各类座谈会等;第三,网络政治传播的有效性的考量,这就需要除了精选内容与线下协同之外,还需要着重进行线下的参与监督和反馈管理。也就是说,透过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要采取线下适当的各种创新的方式进行不断的监督反馈,以避免网络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编.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10.
[3]蒋庆哲,田辉,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4][美]辛德曼,著.唐杰,译.数字民主的迷思[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1.
[5]张晓峰.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