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意识与人类进化

2018-08-20夏莲

文教资料 2018年10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

夏莲

摘 要: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现实主义戏剧家,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造进化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自我意识的角度分析了该理论在戏剧《皮格马利翁》中的体现。

关键词: 自我意识 创造进化论 人类进化 《皮格马利翁》

一、引言

萧伯纳是闻名世界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至高地位正是因为他的作品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然而,他的作品因触及暴力问题、贫富差距、娼妓等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颇受争议。其中饱受争议的也包含他所提出的创造进化论。

萧伯纳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创造进化论的思想,在戏剧《皮格马利翁》中,女性主人公伊莉莎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另一男性主人公希金斯也得到了自我意识的启蒙,几乎每个剧中人物都在不断发展和有意识地进化。这样的情节设计清楚地体现了萧伯纳创造进化论思想中关于自我意识与人类进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关于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

萧伯纳的进化论不同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在进化。因为“他不能接受无计划、自然发展和无意志的宇宙这种观念”。萧伯纳认为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愿望、想象、意志、创造。进化的最终结果是“超人的诞生”。

可以这样理解,自我意识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可以让自己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斗志,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生物从没有自我意识的进化到拥有较低的自我意识,再发展到较高的自我意识;从本能行为进化到自我理解”。同时,只有有了这种生命力,人类才能有充沛的情感,理解、帮助同类进化。即使自己没有过和他人相同的经历,也能理解他人,关怀他人。最终,“时代已经发展到了生物成为拥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人类,他能够将进化的方向控制在自己手中”,就会产生生命力超强的“超人”。萧伯纳所推崇的超人是“超越国家、科学和道德的个人,自我超越并自我塑造生命,创造自己的价值”的人类新物种。“超人”将解决目前人类无力解决的社会问题和自身弊端,这一理论的提出曾经给那些关注社会、人类发展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憧憬;但是在后期,由于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和“超人”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些偏激,导致他认为法西斯的头领具备超人的特质,这也是创造进化论不能成为主流的一个原因。

三、《皮格马利翁》中的自我意识与创造进化论

萧伯纳一生不信奉任何宗教,创造进化论可以说是他自己创造的信仰。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创造进化论学说指导下的产物,《皮格马利翁》也是其中之一。纵观这部剧的人物和情节,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萧伯纳的自我意识与创造进化论思想。

1.《皮格马利翁》中的自我意识群像

自我意识思想可以说是创造进化论的核心。萧伯纳的这一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某一部作品中,也不仅仅体现在某部剧的一个人物身上,因为他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追求进步和自我完善的权利。他在《皮格马利翁》这部剧中创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影响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1)伊莱莎:自我意识之觉悟

萧伯纳很多剧本中的主人公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不论是《鳏夫的房产》中的白朗琪,还是《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薇薇,又或者是《人与超人》中的安,显然她们都是些有主见﹑独立自尊﹑甚至缺乏传统女性特征的女性”。但是《皮格马利翁》中的女主人公伊莉莎却是个例外。她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而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从盲目的本能进化为对自我追求的理解和坚守。

伊莉莎在广场上卖花时,由于难听的口音受到希金斯教授等人的嘲笑。那时,她只是懵懂地想“要像一个上等女子那样说话”(208),所以她向希金斯教授提出学习发音的请求。此时,她的自我意识还处在很朦胧的阶段,只是想通过改变语音从表面上获得一个体面一些的工作。她并没有意识到获得一个体面一些的工作那份体面的工作与她自身的潜在价值之间的关系,更没有意识到他人对她这个独立个体的尊重有多么重要。

伊莉莎初到教授家,被教授“想想巧克力、出租车、金首饰还有钻石”(209)的话语给迷惑了。她并没有考虑“往后的事”,也“经不住诱惑”,正是自我意识的缺失让她盲从于内心的欲望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因素都导致她短暂的自我意识的迷失。她只沉浸在当前的上层社会的表象中,让她误以为这就是她所一直追求的生活。

当她听到希金斯和皮克林在宴会结束后发出的感慨,“总算是结束了”,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平等地被当做一个人来看待,而是一个课题,一件可有可无的物品。她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明白了“如果他软弱、贫穷又需要我,比起那些欺负我不需要我的更高明的人来,他会可能使我更幸福的”,在愤怒中她选择离开。

后来希金斯找到她并且一再请求她回去,但此时的伊莉莎已经不是那个容易受诱惑被哄骗的卖花女,在老希金斯夫人家中的几天,她的自我意识不再混沌,而是逐渐清晰,日益增强。她懂得了“一个上流社会女子和一个卖花姑娘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她的行为举止怎么样,而在于她受到什么樣的待遇”。(264)她明白了自己一直想要的并不只是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或者言行举止,而是人们对上流社会女子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他们的争执告一段落时,也快到戏剧的结局时,伊莉莎对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得不到好心对待,我就要独立”(274)。由此可见,伊莉莎从一个无意识、容易被诱惑、被人哄骗的无知卖花女进化为了有一位有意识地寻求尊重的斗士。她的自我意识从盲目的本能进化为对自我追求的理解和坚守。

(2)老希金斯夫人:自我意识之体现

老希金斯夫人虽然在整部剧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她可以说是伊莉莎觉醒过程中的精神导师,她就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并且不断支持、指引和帮助伊莉莎。她与《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华伦夫人的母亲形象完全不同。华伦夫人为了养活自己和女儿,不惜卖淫之后又经营妓院。但老希金斯夫人从来不把下一代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步入中老年之后,她选择独居,不和儿子希金斯住在一起。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接待日”,与朋友喝茶聊天。甚至当希金斯难得来探望她时她都会让儿子“赶紧离开”,因为希金斯的不讲礼貌的行为冒犯了她的客人,影响了她的日常社交活动。

老希金斯夫人就向来十分了解儿子的个性也充分尊重儿子的选择。儿子希金斯不愿意结婚,她就完全不干涉。但是当她得知希金斯对伊莉莎的改造计划时,却会因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而提前警告他——“如果不给姑娘一个上流社会女子的收入,那种上流社会女子的言谈举止反而使她无法谋生了”(242)。可见,老希金斯夫人不仅对自我的需要和价值具有清楚的意识,而且对他人极具同理心,尊重他人的自我意识。虽然她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也能理解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真正愿望。伊莉莎是为了通过学习语音过上自立自强、自给自足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依附他人,嫁得更好。她能够预想到这个实验的结局并且勇于阻止儿子的自私行为,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纵容他。这样独立理智的老夫人形象一改传统女性柔弱无知、依附男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3)希金斯教授;自我意识之缺失

希金斯教授是伊莉莎进化过程中的最大阻力。他虽然很有学识,但是在社会意义上却是个弱者,还需要女性的启蒙。通过萧伯纳对希金斯教授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说话、做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他们以后的发展,做起工作来更是“根本不考虑你我之中那一个人怎么样了”。这是因为他贫瘠的生命力限制了他的同理心,说话做事从来不考虑给别人的感受和对别人的影响。当他刚遇到伊莉莎的时候,他无情地嘲笑她的乡下口音,还说:“一个女人要是发出这种叫人难受的声音,就没有权利到任何地方去——就没有权利活下去。”(195)可见,他一开始并没有用自己的学识造福人类,而是无情地歧视、嘲笑那些在语音方面不如他的人。后来对伊莉莎口音的改造虽然是成功的,却造成了她社会身份的混乱和迷失。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他是一个有着严重缺失的人。他的专业学识虽然出色,但是他对于自身的特点、处境、与他人的关系却懵懂无知,也正是自我意识的缺失导致他无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自尊。当伊莉莎最后问他“我回去做什么”,似乎在给他一个机会,承诺会好好对待她时,教授的回答仍然是我行我素的。他说:“为了开心啊。我当初收下你就是为了这个。”到了戏剧的结尾,教授依然把自己的快乐放在第一位,并且直言不讳。可见,他是几乎没有进化的人类。

2.《皮格马利翁》中的创造进化论

(1)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

创造进化论是萧伯纳独创的人类进化的哲学理论,是他创作作品的思想源泉之一。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进化的原始动力,而在整个进化过程中女性的作用比男性更重要,最终的进化结果就是“超人”的诞生。该理论的主要的三方面内容都贯穿在了《皮格马利翁》这部作品中。

(2)自我意识对于人类进化的重要性

萧伯纳作为一名社会思想家和现实主义戏剧作家,始终用自己的作品揭露尖锐的社会冲突。在他看来,这是使得社会进步的最佳途径。但是不同于其他革命家暴力革命的思想,他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对社会改良,这又是以每个个体的进化为基础的。萧伯纳坚信在人类进化与社会进步的背后,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推动力。他把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称为“生命力”。在《皮格马利翁》中,尽管伊莉莎的口音无比糟糕,教授还是会尽职尽责地教她发音。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阶级,但是人物之间几乎没有阶级冲突。当他们发生最激烈的争吵时,希金斯教授只是说一些脏话,始终没有对她施加实质性的伤害。“自我意识”让伊莉莎能够坚持学习下去,并且使她完成了蜕变。可以说自我意识是个人进化的源泉。

自我意识也能使社会发生变革,使人类得到进步。萧伯纳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是通过阶级斗争,而是通过一种活跃于各阶级之间和每个人身上的内在力量,也就是自我意识。这种温和渐进的思想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在《康蒂妲》中,康格的父亲柏格斯可以说是冷酷的剥削者、资本家。他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始终不改善工人们的劳动环境,还压低女工的工资。他最后的妥协也是为了利益。但是即使是对于这样的资本家,萧伯纳还是让他最终能够回归到家庭,并且没有给他非常残酷的结局或者在剧中发生暴力革命。因为萧伯纳认为惩罚和暴力革命无法改变人的本性,只有通过教育和感化才能使人得到本质上的进化与进步,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这正是萧伯纳创造进化思想的体现。

(3)女性自我意识是社会进步的关键

“萧伯纳十分尊重妇女,强烈主张男女平等,热切关注妇女问题,积极倡导妇女解放与独立。他认为妇女应该摆脱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工作中寻求自立、自强和自尊”。在《皮格马利翁》中就通过两个不同性别的人物的婚姻观体现——老希金斯夫人谈到伊莉莎的谋生问题时,希金斯认为伊莉莎改变口音后不能回去卖花根本不是问题,他对伊莉莎说“你是可以结婚的”。在希金斯眼里女性,不过是个物品一般的存在,她“没有感情,什么也不懂”,和谁在一起都无所谓。婚姻甚至是一条迅速提升社会地位的捷径。老希金斯夫人始终认为女性是要自立自强的,婚姻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根本方法。她在伊莉莎离家出走,希金斯找上门来之后,对他说:“那姑娘如果想走,完全有权走开的。”(253)她认为女性完全有权争取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即使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卖花女。老希金斯夫人的正义、公平和独立都源于她强大的自我意识,在她的庇护和启蒙下,伊莉莎也逐渐成为这样的女性,勇于追求独立和平等的社会地位,老希金斯夫人鼓励了伊莉莎独立意识的觉醒,正是因为伊莉莎的成长,希金斯教授被迫反思,对于他人自我意识的尊重、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成了他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

“萧伯纳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维多利亚时期‘家庭天使的标准,向传统发起有力的挑战。她们不再柔弱,无知,多愁善感,依附男性。”老希金斯夫人不会整天围着儿子转,《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薇薇会选择终身不嫁,《人与超人》中的安甚至会主動追求自己爱恋的男人。这些颠覆传统的女性角色在当时的社会中激起了热烈的讨论,也是令萧伯纳的作品思想独特的原因之一。

作品中人物的婚姻观念充分体现了“在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中,女性比男性更重要”。他用自己的戏剧来宣扬一种新的女性观,不是所有女性都要变得柔弱美丽,取悦男性、屈从于婚姻和家庭,她们也可以突破世俗对女性固有的印象,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和男性平等的机会去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和爱情。他独特的女性观不仅令他的剧作闪烁着新女性主义的光辉,而且在当时的文艺界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自我意识进化的终极形式——“超人”的诞生

“超人”一词是萧伯纳在《人与超人》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也是人类自我意识进化的终极形式。萧伯纳认为:“鉴于目前人类的种种弱点,欲要彻底改造人类社会,就必须同时改造人类本身,使人类在目前的身体与思想方面产生一个飞跃,而这个飞跃的结果,就是超人的产生。”

只有创造出生命力超于普通人的“超人”,社会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萧伯纳的理想社会才能得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呼唤“超人”,时代需要“超人”。

萧伯纳认为只有废除现存的婚姻制度才能产生“超人”,因为他认为现代婚姻制度只是金钱的产物。女性为了获得更牢固的社会、经济地位会以婚姻的方式屈从于男性,他们的后代就只是金钱的产物而不是最优秀的男性与女性自然的结合,这样就无法孕育出“超人”。

萧伯纳认为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还是未能孕育出“超人”,虽然剧中有很多突出的角色,但是他们都不能独立体现“超人”特质。老希金斯夫人和伊莉莎虽然都具有高尚的品格、优秀的素质、强者的气质和独立性,但是她们还是被传统的社会观念所束缚,屈从于婚姻与家庭生活。希金斯、皮克林教授都是不婚主义者,对学术都抱有巨大热情,但是他们不关心他人和社会,对伊莉莎的改造只停留在表层,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皮格马利翁》这部作品中,只能说人物群像共同呈现了“超人”理论,并没有产生“超人”这一独立个体。

即使在当代社会,萧伯纳的反对婚姻制度的“超人”思想还是显得十分超前的,一时之间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在当时他的创造进化论并不能成为社会主流。但是这样独特的思想却让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四、结语

萧伯纳复杂而独特的创造进化论反映在他众多文学作品中,剧本《皮格马利翁》就是其創造进化思想的生动直接的体现。

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虽然和许多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的思想相比起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是这一理论蕴含了他对人类与社会进化的认识与思考,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启发作用,其中自我意识对于个体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激烈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他对创造进化论的信仰与推崇。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萧伯纳对于社会对于女性的看法跃然纸上,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萧伯纳的创造进化思想及他的其他作品。

参考文献:

[1]萧伯纳.贺哈定,吴晓园译.华伦夫人的职业[A].萧伯纳剧作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4.

[2]刘云云.论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秦文.创造进化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普遍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8(03):64-67.

[4]张明爱.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4(09):21-26.

[5]钱激杨.萧伯纳之女性观幽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46-48.

[6]刘阳扬.生命力的驱动——浅析萧伯纳“创造进化论”在《卖花女》中的表达[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33-35.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从《乌合之众》看群体中个体自我意识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