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2018-08-20
冯恩洪(特级教师、当代教育名家)
课堂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第一教材,第二教师,第三学生。教材的选择权不在教师手里,生源也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教师们只能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的组合关系的思考,这是今天三节课在教学上,引出我们思考的。
教学设计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第一内容决定,第二学情决定,第三时代决定。
褚树荣(特级教师、宁波市教研室教研员)
第一堂课值得我学习: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提出问题,经过梳理后写上去,这种学习内容确定的过程也是值得学习的。第三,学习状态。据我观察,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发挥作用,没有不在场的状态。
第二堂课是散文课。实现作者的人生经验和学习者的自身经验的对比、对接是关键,对接这样的事不容易,郑老师课的对接方式大概是理解和变化。先理解再变化,我们看到散文的理解可以有这么多富有创意的表达形式。当然我也想到成本投入和结果产出的问题,这节课学生花了多少时间?老师花了多少时间?要编排舞蹈,配乐,这样的课作为走秀T 型台研讨也是有价值的,但是不是有推广的价值?
第三堂课最大的启示就是写作教学必须要把过程打开,她设计了四级台阶,一步一步展开过程的写作教学,是得体的也是有效的。
程红兵(特级教师、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学生解放出来后教师应该做什么?我以为:第一,于无向处指向。在学生没有方向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出方向,这堂课研究的目标是什么,研究的路径是否正确,教师应该给予点拨。第二,于无法处教法。就是当学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必须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于无疑处生疑。让孩子提出问题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不能止于这一步,学生限于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一时半会提不出问题,并非真的没有问题,教师必须给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于无力处给力。当学生没有力量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资源、工具、脚手架,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源去解决问题。谢澹老师做得不错,不断地追问学生,让学生依次深入思考,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往上走,思维的深度逐层展开,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逐渐提升。这堂课的效益就十分明显。
乐燎原(特级教师、上海交大附中教师)
我们对一堂好课的期待是无止境,但今天这三堂课都是值得肯定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有这样几点。第一,三位老师善思考求改变;第二,这三节课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第三,小组学习共同体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的讨论,真正的交流;第四,学生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之一,其实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学生这个资源常常被很多老师忽略,学生的潜力潜能是巨大的,这种资源怎么去开掘呢?今天三堂课给了我们启发,今天三堂课都在有意无意地淡化知识,关注学生的能力。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其实知识是很廉价的,好的思维好的方法更重要。
郑朝晖(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
这几节课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如何来判断考量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我想有这样几点。
第一,有没有学生的体验。为什么简单讲授式的课堂要被改变、被革命呢?根本的问题是讲授没有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思想的、言语活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水平有没有发生变化。让真实的学习发生,其表现一定是学生的思维或情感发生了改变。从第一堂课我们可以感受到,从一堆问题到解决一些问题,到聚焦到一个问题,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第三,学生的认知有没有得到提升,即学生对语文文字、对社会现实、对人类的情感等,有没有因为教师的介入,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而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实际上并不轻松,甚至是艰难的。能发生这个改变的我认为就是好的课堂。
赵谦翔(特级教师、清华附中教师)
三节课都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让我最感动的。学生为主体了,老师比以前当得更难了!第一节课,讨论问题太多,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比如《小狗包弟》,我觉得最重要讨论应该落在主题上。
第二节课,大家都选择了不同方式来表达。但我想,语文课应该更多地注入语文的元素,例如研究语言、文字、章法,那么这节课,最后可以留一题,例如,陆蠡写的是《囚绿》,我们要出个题叫《追绿》,写写《追绿》跟《囚绿》对比一下,时代感也出来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学会了,借物抒情。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落脚点不是轻巧了,而是更难了。
张广录(特级教师、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怎么保证对有价值的问题的探讨过程是有价值呢?我总结有三个层次:第一,约束力,这节课每个学生发言前都会说“聚焦”,让学生学会倾听就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第二,思维力,老师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德观点,在这节课中老师采用的是随机干涉,对学生针锋相对的看法没有作出裁判的角色,而是引导学生,从其他的维度来思考还有没有新的理解,背后意蕴着老师的价值观,没有把事情放在具体答案上的对与错,而是着力于思维方法的培养,一个老师认为语文课思维培育要高于道德判断的观点,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知。第三,映射力,一堂好课的内容应该是映射到学生生命场景之中,让学生感到这些问题是跟我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只有与自身的生命关联起来,学生才会认真地思考,这才是真实的课堂。比如江歌案的例子,老师适当地把主旨讨论内容加入学生自我生命里,这才让语文走进了生活。
张克中(特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教研员)
建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其实在十几年前新的课程标准推出来之后就有这个方向,但是纵观我们普通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都还没有达到最初国家课程标准所期待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今天的三堂课特别有意义:第一堂课,整堂课就是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在背后辅导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第二节课也是,学生演唱、配乐朗诵、舞蹈、演讲等多种表现形式,但在这些形式背后实际上是学生建立在以阅读文本前提下的有体验的学习,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是有体验的。
第三节课是高考写作指导课的典范,是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为前提下的课堂教学。这节课最大特色就是强大的逻辑思维力。这节课就很好地解决了平时学生写作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告诉学生文章的言说一定要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前提之下,言论也一定要有理有据,这是一个整体。
国 内
我国发布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
监测以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为对象,分年度开展德育、语文、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六个学科监测工作,并对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学科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等相关因素进行测查。基于监测数据,主要发现如下:
1.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2.学生学业表现良好,综合应用能力相对薄弱。
3.学生心肺功能、速度素质达标率较高,但肥胖、近视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4.学生演唱表现较好,但音乐听辨能力与赏析能力、美术基础知识与赏析能力均有待提高。
5.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
6.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高,但部分课程的课时设置和内容安排欠合理。
7.教师受学生喜欢程度高,但部分教师探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8.学校文化氛围浓厚,育人环境较好。
9.学校教学资源配备较为充足,资源使用率有待提高。
10.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在亲子沟通、教育方式上有待改进。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当前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美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相对缺乏、课业负担偏重等问题。该报告基于监测结果,从健全德育工作机制、补齐体育和美育短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建议如下:
■ 健全德育工作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补齐体育和美育短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
■ 实施校内外综合治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和水平提升;
■ 合理配置、强化应用,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
■ 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
国 际
(小阳 /编译)
BBC:研究表明问题少年是真正的受害者
15岁的小L是警察、教育者和社会服务人员口中的“问题少年”。他每天晚上都外出,经常夜不归宿,逃课更是习以为常的事,老师发现小L经常做出破坏性的行为,而且无法自控。他和一群成年人在公园里厮混,警察怀疑他在兜售大麻,但了解到他是社工认为他有希望变好。
对于小L现在的状态,专家们没有去过多关注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小L小时候被锁在柜子里,被他妈妈的伙伴侮辱、贬低,被看成是永远在犯错的人。小L说,绝大多数时间他都感到很糟糕——心情抑郁、身体饥饿,他迟到时向青少年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表达不满。小L有非常严重的咳嗽,但他不能去看医生,因为他母亲不承认有这个孩子。观察员说,尽管小L经历了如此多的伤害,他仍是学校、少管所、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眼中的问题少年而非被忽视和遭受心理创伤的受害者。
一份来自观察员观察的社会、学校、健康服务部门、警察局、检查局、青少年犯罪工作小组等部门如何对待儿童和年轻人的联合报告中说明,专家经常将注意力放在年长孩子的行为问题上,却忽视引起这些孩子产生问题的背景因素,忽视他们内心的脆弱以及也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这些观察员来自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皇家警察,皇家检察院观察员以及关心质量委员会。
他们的报告证实了各部门对年长儿童被家庭忽视的迹象比年幼儿童的更难确认。报告指出,当被家庭忽视的儿童向各部门展现一系列的问题行为时,如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遭受伤害、滥用药物或者有心理问题等,专家有时会对这些问题背后的成因失去关注。我们发现专家不总是从全局角度观察孩子的全部,如他们的成长史、家庭背景环境,来理解孩子呈现的问题行为以及在长期被忽视背景下呈现的成长危机。年长儿童的行为一定要在心理创伤的背景下进行理解。他们可能想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逃离忽视他的家,可能对诸如失踪、攻击行为或者被虐待这样的危机更加敏感。
无论如何,父母、和专家经常看的是他们眼睛所直接看到的结果,而不把孩子被忽视的背景考虑进去。
报告上面写到,儿童不是问题的根源。年长的儿童也仍然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专家应该提醒容易忽视这一点的家长。英国教育标准委员会社会关爱部主任伊维特·斯坦利指出:“年长儿童仍然是儿童,而且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和照顾。年长儿童面对的是年幼的儿童在家庭之外不曾面对的困境,需要父母提供清晰的界限,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成年。我们所见到的一些年长的儿童已被他们的父母忽视很多年了。这些孩子的身心都非常脆弱。他们看上去好像是可以复原到正常状态,他们看似做出的正确选择其实是非常不安全的行为,比如参与黑帮或滥用大麻和酒精。”
儿童社会福利基金会指出,遭受忽视的儿童需要来自专业服务机构的帮助,以确保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得以解决,但是普遍的情况是他们被当作问题少年或被简单的认为他们有足够的精力与能力来处理生活的问题。专业服务机构需要为整个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帮助在家庭问题中苦苦挣扎的父母能够得到关键性的建议和支持,以帮助他们让自己的孩子安全,并给孩子需要的帮助和关心。
(来源:BBC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