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的创新
——以国画和陶瓷为题
2018-08-20陈建瑞
陈建瑞
艺术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今天还是有谈的冲动,因为,我好像悟得了一些东西,又不知是否正确,说出来,想请前辈和同行们指正。
书里说:“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什么是“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呢?
以国画和瓷画为例,作答:
中国画和瓷画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创造的新的事物。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原始社会的岩画(旧石器时代,以山岩为载体)——陶画(新石器时代,以陶器为载体)——帛画(战国时期,以丝织品为载体)——壁画(秦汉时期,以墙面为载体)——纸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纸为载体)——瓷画(唐代,以瓷器为载体),我们从中可看出,画种的不断新生,是因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物质。这些新生的物质,促进了画之载体的拓展,新的画种就产生了。
中国画之画科和表现技法的拓展,是因为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精神追求有了变化。最初为统治阶级服务,承载教化作用——人物画兴;后来,隐士厌烦世事纷繁,想回归自然,以山水“畅神”——山水画兴;再后来,“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其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花鸟画兴。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的不同,对审美的情趣不同,想要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的不同,绘画技法拓展了,由最初的只有工笔,拓展了写意、兼工带写。
那什么是“有益效果的行为”呢?我认为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促进作用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与人类有关的任何领域都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因为有创新人类才会有进步。
艺术的创新,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的创新,是艺术工作者有意为之,是其思想境界、审美取向、艺术主张、功夫智慧、文化修养诸方面的必然体现。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受新生事物的影响,得到启发而产生的新的感悟;或是将其它艺术门类中适合本门类艺术的东西融入进来,融合之后产生的新的表现形式。
举一个例子:留学法国的现代画家徐悲鸿,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在教学和创作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中国画存在的问题,便开始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并写下了《论中国画》、《新中国画建立之步骤》、《中国画改良之方法》等文章,力求让传统的中国画能与时俱进。
徐悲鸿的艺术主张是:“用西方写实主义方法改造中国画”,强调“借鉴西洋画,改良发展中国画,但一定是中国画,以其证实中国画有内在的发展潜力”。
徐悲鸿作画强调“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创造出极具西方写实风格、极富中国传统画写意精神的墨彩浑成的中国画。
徐悲鸿以“奔马”享名于世。与古人相比:古人(唐代的曹霸、陈闳、韩干等)画马只追求毕肖,而不注重精神内涵;徐悲鸿画马却赋予了时代精神。
徐悲鸿有一幅题跋为“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的《奔马图》,世人对其评价是:
“徐悲鸿运用饱含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
该画中,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纵情挥洒,独具一格。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留白,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腹部阴影处,用墨比较淡,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这幅《奔马图》能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滚烫的体温,甚至淋漓的汗水。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的画作与传统的中国画相比,是有所创新的。且其创新之根基是中国的,精神思想是中国的,他不是把中国画西洋化,而是借鉴西洋画的美术理论和表现技法来表达中国的主题。
徐悲鸿的创新,是必然的,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艺术主张来改良中国画。
偶然的创新,是艺术工作者被某一突发、突现的东西激发突然产生的灵感,但这决不是没有任何基础的空中楼阁,它是建立一定基础之上的。
举一个例子:黄宾虹近70岁时在巴蜀之游中从真山真水里悟得了变法之道:一是“青城坐雨”让他悟得了“雨淋墙头”的“屋漏痕”之绝;一是“瞿塘夜游”的月下速写,让他领略了“月移壁”之“实中虚,虚中实”的“妙极”。黄宾虹之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的“黑、密、厚、重”之变法创新,使中国的山水画进入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黄宾虹的老来变法,虽是被偶然遇得的景致触发灵感,却是因其长期探索求变的艺术追求所至。
艺术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它与人类同生,与人类共进,有着随时代的特质,所以它是必然有所创新的。
以德化瓷为例:德化瓷以白瓷著称,始于宋代,享有“中国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誉。到明代,瓷匠们没有止于承袭,大胆创新,在宋元白瓷的基础上,又创烧了“建白瓷”。“建白瓷”的釉质有二:一是白微闪黄的乳白色,称“猪油白”、“奶油白”、“奶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一是白隐现肉红色,称“孩儿红”、“肉里红”、“美人红”,其它地方的瓷器不能与之比拟。白瓷以雕塑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到了清代,受景德镇窑影响,青花瓷和彩瓷成为了主流,取代了白瓷。青花瓷和彩瓷创造了瓷画,其装饰图案,“从表现社会活动的渔樵耕读到描写大自然风貌的山水木石,从充满神奇浪漫的色彩的祥龙瑞凤,到司空见惯的花果鱼鸟,都是陶瓷工匠们笔下涉及的题材”。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传承、创新并举,大放异彩。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进步了,时代发展了,艺术自然会被时代的因素牵引而有所创新,不能随时代而变的艺术是会被淘汰的。
艺术为什么要创新呢?
从艺术本身来说,“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有所突破的标志;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它能反映一个创作者能否对现实社会有独特的感悟和认知,是否善于观察一般人习以为常之事,拥有打破常规的能力,能否与时代精神同行。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它是欣赏者的要求,欣赏者对常态艺术司空见惯,会产生审美疲劳,创新,会让欣赏者在大脑中产生新的联系,从而让艺术产生新的活力”。
我创立德化县瑞雪陶瓷研究所,是为了给志同道合者以平台,共同研究传统,共同发掘未来,共同改良我们的陶瓷艺术,共同创新我们的陶瓷文化,让当代德化陶瓷艺术紧随时代的步伐,为后世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