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熟稳步迈向“国际湿地城市”

2018-08-20常熟市老促会

中国老区建设 2018年4期
关键词:常熟市公园生态

□ 常熟市老促会

南湖湿地。

2016年9月19日至24日,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在江苏常熟市召开,这是亚洲地区首次承办的国际湿地大会。来自10个国际机构、72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湿地领域专家、学者和管理工作者齐聚常熟,考察、研讨,共话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和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形成《湿地常熟宣言》。

国际生态学协会授予常熟市人民政府“湿地建设最佳典范奖”,中国生态学学会也将首个“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授予常熟市人民政府,这是对常熟市多年来湿地保护、生态建设的充分肯定。

树立生态理念 注重湿地保护

常熟市湿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据普查,全市符合国家湿地调查标准的湿地面积有32036公顷(不含水稻田),其中自然湿地面积22447公顷,占全市地域面积的17.15%。常熟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湿地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湿地的修复保护,把湿地保护列入议事日程,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在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管理体系等方面注重湿地修复、保护和建设工作。

常熟市在全省范围率先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时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把湿地修复保护列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统筹实施美丽田园、生态湿地建设,使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融为一体布局,以城市核心生态圈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生态修复、生态旅游、城乡功能“三位一体”发展,做到十年有规划,三年有计划,年度有任务,责任有考核,序时查进度,步步有落实。

常熟市成立了由47个部门、15个经济板块负责人参加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聘请专家、学者组成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湿地建设规划的认定、湿地资源的评估,为湿地保护与利用提供技术咨询和评审意见。

常熟市与南京大学联合创建的“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成为全国第一个校地共建的生态研究院,并获批设立江苏省湿地修复工程实验室,现有博士10名、硕士27名,开展河湖治理、湿地恢复、水生态修复等项目,成为全国湿地领域第一个工程实验室。常熟市还开展与复旦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校地共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互动交流,强化湿地领域的科研活动。

为了让市民更多了解湿地知识,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常熟市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湿地文化节等开展湿地知识的宣传。在湿地公园设置教学区域,提供交流平台,进行湿地保护宣传。在沙家浜湿地公园设立湿地自然学校,加强对青少年湿地生态科普知识和湿地保护宣传,还开辟科普馆、湿地科普展版,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介互动宣传。市有关部门还将湿地保护和管理培训扩展到镇、村,邀请省、市湿地专家为各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和生态湿地村村主任等基层干部专题培训。营造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氛围。

常熟市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明确将湿地保护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全市8个苏州市级重点湿地周边的36个湿地生态村被列入生态补偿范围,补偿面积占全市自然湿地面积的78%,补偿金额每年462万元。与此同时,市农委制订出《常熟市重要生态湿地保护考核办法》,加强对湿地生态村的考核检查,形成市、镇、村三级管护体系,确保湿地清洁保洁,畅流活水,圩岸加高加固。

2015年常熟市获评全国湿地保护先进县(市),并获中央财政奖励资金500万元。

沙家浜风景区湿地公园。

以湖泊湿地为重点 打造城市生态圈

森林是自然之肺,湿地是自然之肾。

在近代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一度由于认知不足,一些不当行为让湿地“生病了”。为了建设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宜人的绿色家园,常熟市首先以湖泊为重点,推进湿地修复建设,打造城市生态屏障。

位于常熟市区西侧的尚湖,在“以粮为纲”年代曾经干湖造田。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后,毅然决策退田还湖,经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建设,这里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如今的园区,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核心区湿地面积8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一年四季有近百种禽鸟在这里栖息,有90多种鱼虾蟹贝在这里繁衍,有三四百种植物在这里汇聚。尚湖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成为城区备用水源。

经过人造塑建,景区湖中有岛,岛上有湖,尤其20多公顷水上森林湿地,成为常熟的“亚马逊”。生态自然的回归,尚湖环境的优化,随之“国家5A级景区”“江苏省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接踵而至,旅游度假产业日益兴盛,像“STC大铁联赛”、第五届卡亚克舟钓世界锦标赛等国际赛事也“花落尚湖”,生态宝地彰显“黄金效益”。

昆承湖是常熟市第一大湖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湖水清澈,鱼翔浅底,曾是黄蚬外贸出口基地。由于过度的围网养殖,周边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注入,水质降至局部 劣五类。2006年10月,常熟着手昆承湖生态修复,实施围网取缔、湖底清淤、客水分流、口门控制、企业整治、污水收集等六大工程,几年间搬迁附近工厂100多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湖泊自净能力不断提升。湖中生物链逐步恢复,水质从局部劣五类回升到三类、局部二类。

2010年,昆承湖建成“一环、二堤、三岛”的景观布局,环湖20公里的生态圈,东西走向的状元堤和言公堤,在湖中填筑起来的海星岛、生态岛和公望岛,使昆承湖成为集生态休闲、水上度假、康体运动、科普教育展示为一体的湿地景区,成为南部新城区的风景线。

南湖位于常熟市区西南部。南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自2009年开始启动,开发建设坚持“原生态湿地、原真性乡野”定位,全面实施鱼塘还湖、环湖生态走廊、乡村观光休闲等工程,2014年成功创建省级湿地公园。鱼塘还湖重建太湖流域沼泽湿地,对于扩大自然湿地面积,改善区域水质和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景观的综合修复,宽阔的湖面碧波粼粼,水质由劣五类提升到三类水,原来的工厂、民宅搬迁后成为大片绿色植物景观,众多的水生植物洋溢出浓浓的乡土野趣,40多种留鸟、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规划的工程全部完成后,南湖生态湿地公园将由现在的479公顷扩大到600公顷,成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生态涵养区。

在湖泊湿地修复建设的同时,常熟市加强了北部长江滩涂生态走廊的保护与建设,打造成市区周边120平方公里的城市之“肾”湿地生态区,在全市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尚湖湿地。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乡村湿地社区

对于乡村湿地的修复保护,常熟市并没有停留在为村民家门口增添一片绿色、还一片清澈水面的层面,而是注重人与湿地和谐相处、将湿地修复保护与改善农村环境、乡间土地开发整理、农业产业提升相结合,建设美丽乡村,提升环境价值,促进区域发展。

董浜镇在泥仓溇湿地修复中,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生态修复建设与土地整理、村庄环境整治、污水治理等结合起来,实施畜禽养殖环境整治,稻鱼共生、蛙稻共生示范以及培育水上森林区等项目,通过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湿地净化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湿地净化工程、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净化工程的建设,将家园、田园和湿地融合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生产生活与环境完美结合,人居生活和湿地和谐相处。

泥仓溇湿地已获批江苏省级湿地公园,总面积130.4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05.9公顷,主要包括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目前湿地内有植物41科70种,鱼类10科39种,鸟类23科52种,两栖类4科7种,爬行类6科9种,哺乳类8科11种。

经过多年努力,泥仓溇湿地公园正逐步打造成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永续农业展示、科普教育、江南传统乡土文明研究、生态旅游等多功能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乡村湿地公园,成为区域内生活、生产、生态、生物和谐共荣的湿地社区。

虞山镇沉海圩乡村湿地,面积122公顷,由福圩村、方浜村部分村民小组组成。湿地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定位于特色农业为主线、农业休闲观光为副线,乡村湿地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引入了“植物浮岛技术”,从而达到生态净化水质的效果。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较好处理。

沉海圩乡村湿地以自然河流为纽带,将分布于其间的核心湿地区、稻田湿地区、果林种植区、村落生活区、公共服务区连接起来,形成了集湿地自然环境、湿地农业生产、滨水乡村生活、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湿地风貌。

常熟市不断加强修复和保护湿地的力度,扩展着湿地影响的范围。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湿地得到了修复保护,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1年的5.5%增加到目前的52.9%。湿地区域内有鸟类资源213种,高等植物474种。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家门口就可以近距离感受到湿地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享受湿地的美景。

昆承湖湿地。

发挥生态功能 打造精致湿地

随着对湿地生态功能认知的不断加深,重视生活品质的常熟人与湿地的关系也越发紧密起来,在加强湿地修复保护的同时,极力打造精致湿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是在原有沙家浜芦苇荡湿地扩容、生态修复发展起来的,2013年正式获“国家湿地公园”称号。目前湿地公园总面积414.03公顷,其中芦苇湿地面积147.39公顷,水域面积160.52公顷,湿地率74.37%。

经过多年的修复建设,整个公园打造成湿地保育区、湿地恢复区、科普教育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区。湿地公园与南大常熟生态研究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共建湿地科研、科普、管护合作平台,成为生态湿地科研、科普和开发建设的实验基地。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建设,实现了湿地整个群落的复兴,恢复成一个完善的生物链。目前已经拥有植物327种,分属108科251属。公园内湿地植物38科66属104种,挺水、浮水、沉水及岸边湿生植物对于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三类水标准。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优质的水资源环境,为野生动物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园内现有鸟类56种,隶属12目23科,鱼类49种。公园集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2015年接待游客240万人次。

利用生态湿地净化水质的功能,常熟新材料产业园采用德国先进的跨学科的生态湿地工艺,建设起污水处理中心。污水处理中心总投资5200万元,打造5.9万平方米的水处理生态湿地,配套建设监测中心、太阳能电站、自动监测站, 通过调节池——垂直流湿地——生态塘——表面流湿地——饱和流湿地这样的治污流程,使工业尾水达到国家地表水四类水标准,然后全部通过工业水厂给企业回用。生态湿地处理中心于2014年9月投运,日处理工业尾水4000吨。这种自然生态净化废水、不添加药物,没有二次污染,实现了污染物减排及水资源再生循环。

支塘镇蒋巷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和厕所每天产生约150吨的生活污水。蒋巷村融合国际生态湿地治水新科技,运用由基质、微生物、植物的共同作用达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的功能,结合园林景观要素,建设与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相协调的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湿地科技花园。相对于传统的污水处理设施,蒋巷村湿地科技花园投资低,运行时间长,后期不需要额外投资,既处理了生活污水,又构建了良好的湿地景观和生态环境。

常熟市通过扎实有序地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形成了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小镇——乡村湿地的架构,建设起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正在努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

猜你喜欢

常熟市公园生态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五(5)未来星中队
No Gain Without Pain
A Clever Rabbit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三(6)炫彩中队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