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村里的“公益红包群”

2018-08-20邢成举

中国老区建设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益故乡笔者

□ 邢成举

慰问老人的慰问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国有如此辽阔的农村区域面积,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如此复杂的村情民情,如何能够实现振兴呢?我在家乡所经历的一些事情,让笔者看到了乡村振兴的一些希望,这或许是对农村社会力量自身推动的乡村振兴的良好注释。

笔者的家乡栾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县之一。因“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特征,县域经济曾经因工矿业而名噪一时,后来随着矿业经济形势的下滑,得益于本地出众的自然生态资源,旅游业取而代之。虽然旅游业是富民的产业,但因可吸纳的劳动力有限,自2000年以来,外出务工成为家乡农村绝大多数家庭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

笔者老家所在的玉帝庙沟自然村属于上园村,共有200余人口。大约10年前本村因发现铁矿资源而吸引了外来的资本从事铁矿开采,而好光景只维持了二三年的时间,后随着钢铁生产能力的过剩和海外进口铁矿石的快速增长,矿厂逐渐废弃并被地方政府关停。因此,外出打工同样成为了村内劳动力的首选。

乡村微公益的持续发展

自2015年10月玉帝庙沟自然村在几位青年人倡导下成立“公益红包群”以来,我们已经连续3年对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春节慰问。

2月10日上午10点,村微信公益红包群2018年老人慰问活动正式开始。活动邀请了石庙镇扶贫办主任参加,而其他的参与者都是公益群的成员。年龄最大的68岁,其既是公益群的成员,也是慰问的对象,亦是曾经工作多年的村民组长;年龄最小的只有七八岁。参与慰问老人的队伍共有30余人;参与者既有身体健全者,也有残疾人,残疾人都能够热心村庄公益,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为了强化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公益活动的宣传墙面前,公益群的负责人给大家讲述了3年来微信红包群的工作和发展,再次强调了活动的初衷——言传身教,让孝道与尊老敬老的文化与风气能够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实践中深入人心,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将村中老一辈人之间相亲相爱的传统发扬下去。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调动、故事的渲染,在场的好几位都听得流泪了,笔者也是其中一个。

通过前期的工作,微信群成员共甄选出25位年龄在6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到一个老人的家里,我们都派出代表送上新年的祝福,同时也与老人合影留念。尽管每位老人只是获得了价值200元左右的食用油和大米,但是他们却都感觉很幸福,也很欣慰。

公益红包群从最初只有4人发展到现在的105人,公益群把村内的年轻人都囊括在内了。公益红包群,没有强制,都是自愿。

在笔者看来,这实现了公益与现代通讯娱乐方式的结合,同时将原本纯粹带有娱乐性质的微信红包改造成为了方便汲取和积累公益力量的工具。将这些写出来并非是为了宣传,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见证,见证一群普通的外出打工青年如何将朴素的情感转化为公益理念并持续坚持,见证我们的孝道文化、优秀家风能够走得更久更远。

我们对乡村微公益的坚持,不在意其到底能够在物质层面为老年人提供多少关怀,而是将尊老爱老重新凝聚成为大家的共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在我们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得到继承与发扬,让“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成为子代对父代赡养义务的行动承诺。

乡村已经多年没有公共性的活动,而自从微信红包群策划春节老年人慰问活动以来,这项活动成为了村内最受关注的事情,一些远在他乡的村民都会在活动正式开始前赶回村庄,以希望能够参与活动。

乡村振兴要求实现乡风文明,而什么样的乡风算是文明呢?我们三年多来一直坚持的公益活动就是在倡导一种文明的乡风。这件事情虽小,但能够坚持三年并不容易,老人的赞许和期待,村内良好风气的形成,年轻人互帮互助的普遍,都使我们坚信,我们的坚持是有价值的。

团体拜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春节当中原有的礼俗也都不见了。在微信红包群原有老年人慰问活动的基础上,我们从2017年春节开始发起了集体拜年活动。

我们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由年龄较大的青年代表带领着我们十余人走家串户,分别到各家向长辈送上祝福。当然在各家也自然免不了一杯水酒,每个人端起酒杯都要给长辈说句祝福的话。因涉及十多家,所以每家停留的时间大约十分钟左右。

青年人团体给长辈拜年,笔者不知道以前在村中有没有,但是现在我们是做到了,也坚持了两年,这个事情很小,但是却在打破理性泛滥带来的社会交往困境,也让原本已经变得陌生的熟人社会变得真正熟悉。与慰问老年人一致,团体拜年活动也体现出了传统中尊老敬老的文化价值,更是让老年人获得了精神慰藉。

团体拜年是集体行动的一种典型形式,其同与此相关的集体行动共同消除了户与户之间的隔阂,也消化了家庭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冲突与不愉快,因此村庄的和美风气已然形成。事小,影响不一定会小,关键是我们能否将小事坚持下去。

集体公益劳动

公益红包群成员在扫除积雪。

在微信公益红包群的倡导下,2017年村内还有不少值得盘点的事情。

其一,在群成员的集体动员下,群成员筹集资金20000余元,对进村的硬化道路进行了加固并在道路上设置了几处车辆交汇点。村内的道路硬化于2008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0余年。当时的路面只有3米宽,无法让两辆汽车同时通过。因为缺乏维护,总长约3公里的道路有好几处已经出现塌方和路面断裂。为了方便村民出行,也为了确保行车安全,2017年下半年,我们正式启动了道路修缮工作。当时,只要家中有劳动力的基本上都参与了,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路基建设、路面重铺和护栏安装等工作。这次集体行动再次体现出了村庄的内部团结与凝聚力,也体现出新时期农村居民的精神风貌。

其二,道路除雪。2018年1月,家乡连续降下两场大雪,最深积雪达20多厘米,人们出行异常困难,给村内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虽然年关将至,但是外出务工的主要劳动力都还没有回来,在家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了尽快清扫积雪,在县城务工的青年人在微信群里发出了集体扫雪的倡议,很快几个年轻人就表示积极参与。扫雪活动开始时,已经有30余人参与活动,大部分都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其中不少人就是公益红包群所慰问的老年人。扫雪的人当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10岁。道路湿滑,扫雪存在一定的危险,但是老年人如此高的积极性让困难与危险遁于无形。

正是因为亲身参与或是看到了以上的事情,笔者发现,乡村振兴还是充满希望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地激发乡村居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如果没有村民的参与,老年人慰问活动难以开展,乡村道路也无人管护,乡村文化任其消逝,乡村环境随意污染,那么乡村振兴就难了,只能是讲起来轰轰烈烈,而做起来默默无闻。

乡村既是国家的乡村,更是乡村人的乡村,没有乡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乡村振兴也许会成为美好的“单相思”,最终可能难以取得好结果。◀

公益红包群部分成员。

看法

对于故乡,我们不能仅仅是旁观者

连续多年,关于乡村的各种问题充斥在各类媒体,作为乡村的观察者,我们也仅仅是作了观察并形成了记录和思考。但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少有观察者采取实践行动去推动问题的解决。由此,我们似乎变成了缺乏行动能力的玩偶,难以冲破既有的只是观察和认识乡村的定式思维。这种现象是值得引起我们反思的。

笔者的故乡,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连续多年,同村的年轻人都试图以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以让家乡更美好更温暖。这也应该是更多返乡青年面对故乡应有的选择。由此,我也在想,作为青年人,对于故乡,我们是否能够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

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成为故乡的“旁观者”或是“过客”,这不仅是因为,故乡曾经承载了个体的诸多过去,还承载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过程,同时也影响着个体、国家、社会的未来。即使作为个体,我们已经走出村庄并定居城市,我们与乡村的联系仍旧难以割断,我们的食物,我们的乡情,我们的儿时记忆等,都留有浓厚的乡村味道。故此,我倡议,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的家乡作一些贡献和努力。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村庄减少的命运,但我们却可以让乡村转型的过程少一些阵痛,让乡村居民在生活中多一份温暖。不做时代的旁观者,不做故乡的旁观者。新时代,我们期待自己的新作为。(邢成举)

猜你喜欢

公益故乡笔者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老师,别走……
公益
公益
公益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