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升专业对口就业率策略研究
2018-08-19孙影
摘要: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只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加强社会稳定性、整合社会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亟待相关院校及研究人员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提升办法。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逐渐提升,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一度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然而,深入分析就业数据、剖析就业质量却不难发现,职业教育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作为高职院校,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掌握专业对口就业率下降原因及采取行之有效的提升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对口就业率逐渐下降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总体就业率也能保持较稳定地增长。但仔细观察就业数据,以笔者所在学校所属系部为例,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甚至部分学生仅抱着“混”完毕业证的想法,反正现在所学专业将来就业也未必用得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求学态度及教师的教研热情。
2.过分注重就业数据
在市场观念的熏染下,高等职业院校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就业导向”固化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发展为单纯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工具。在同等院校招生、发展的竞争中,就业率也被推之榜首。因此,很多高职院校过分注重及宣扬自己的就业数据,毕业班辅导员以催交就业协议为班级就业工作的重点,至于学生协议的真实性,是否从事本专业,是否能在就业单位长期发展等关注很少。学校年终评比就业先进也仅仅依靠数据说话,缺乏对数据的质量分析。
3.就业岗位流动性较大
以笔者所在学校所属系部为例,近几年,毕业生在毕业之初便选择不从事本专业人数增加,从事本专业但三个月内转岗的人数逐渐增加,毕业一至两年内转行人数大幅增加。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学生主要工作单位及工作岗位基本以企业一线基层为主,从事工作大多劳动强度较大、薪资提升较慢且晋升较难。因此,大部分学生开始放弃专业,选择社会上热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快的行业等。
二、影响专业对口就业率下降主要原因
1.社会用工专业技术性要求较低
由于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就业岗位一般以服务性、技术含量较低为主。而这类岗位在社会上招工几乎没有太多专业技术性要求,没有相关等级认证及资质认可。即便无专业基础人员,参加企业统一培训后也基本具备上岗条件,因此,专业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专业的价值没有实现。
2.缺乏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这就更需要我们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在校时间,应扩展至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就业指导应制定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呈现“两化”、“三性”、“四结合”的特点。“两化”是指教师团队专业化、课程教学全过程化。“三性”是指课程内容讲究针对性、课程活动讲求实践性、课程评价注重发展性。“四结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行为养成相结合、理论引导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就业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普遍关注与个体辅导相结合。
3.学生缺乏就业认识和就业准备
社会的多元性、开放性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工作是可以随时更换也可以随时找到的。高职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一个毕业证,在校期间缺乏对专业知识的钻研,更缺乏对专业领域内行业企业的了解。近几年选择专升本的学生日渐增多,除了想提升自己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做好就业准备。
三、提升专业对口就业率策略
1.强化内涵促进人才培养
通过“引企入驻”、“校企合作”等模式,将企业的环境尽可能还原于校园内,加强学校的教学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距离。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相互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為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已经熟悉企业环境、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也可按照自己的需求有目标的培养学生,并可依据考核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机会。从而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2.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使学生尽早参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是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规划过程,是学生树立理想、明确目标、形成动力的过程。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相结合,在专业指导教师团体辅导的前提下,尊重个体学生的爱好及特长,不断协助大学生分析自己的人格特质,不断修正职业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综合能力训练。
3.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对学生专业领域的指导和培养,还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创业能力的发展。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也可以通过创业工作的开展,不但解决个别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创业团队规模的扩大带动更多的学生就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
参考文献:
[1]周海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力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56
[2]李雪梅.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异化与矫正[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52-56
作者简介:孙影(1982年12月),女,汉,辽宁本溪人,硕士,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