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HK评价体系下高校预科生汉语教学法研究

2018-08-19徐蔼积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3期
关键词:预科生汉语教学学习兴趣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预科生的汉语教学现状,本文以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作为主线,在MHK的评价体系下对高校预科生的汉语教学提出“引、思、导、练”四步教学方法。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发预科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指导学习方法,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MHK,预科生,汉语教学,学习兴趣

A Study on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of College Preppy underMHK Evaluation System

一、高校预科生汉语教学现状

新疆自治区党委《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2004年2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简称民族汉考(MHK)。民族汉考是在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特点,专门测试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民族汉考是可靠、有效、具有权威性的汉语水平评价工具。考试的成绩可以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应试者的实际汉语水平。通过考试获得的相应等级证书是一个人实际汉语水平的证明。

MHK的考试项目主要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口语四部分。为了了解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我们组织刚入学的民语言学生进行了一次MHK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总共有354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书面表达的及格率为62.4%,说明大部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好一点。但是阅读理解的及格率只有32.5%,说明阅读理解是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着力抓的一个环节。总分的及格率为30.8%,整体考试情况呈现出正态偏左的分布,可见大部分同学的汉语基础水平都比较差,只有少数同学的听力、阅读和书面表达都比较好一点,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模式。

针对目前的这种现状,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部分来自南疆偏远地区的少数名族学生,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的汉语基础水平比较差,而且大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差,个性特点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受到母语的影响,如维语、哈语等,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差,比如在读的过程中,语音语调读不标准,写的过程中会出现语序混乱和句式杂糅的情况。还有些学生因为上大学之前几乎不用汉语交流,所以他们的读、写和听的能力都比较高,但就是说不出口,正是所谓的“哑巴汉语”。基于此,本文以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作为主线,在MHK的评价体系下,采取“引、思、导、练”四步教学方法来研究高校预科生的汉语教学[1]。

二、引——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所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就是要学生从心底发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呼声[2]。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采用恰当的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轻松愉悦的过程,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被动的接受过程。

首先,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尊敬你,爱戴你,也就会喜欢你所授的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个人修养,要敬业、爱生,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了解你,接近你。所以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因为良好的师德师风对教师教学具有示范、引导的作用,具有通过潜移默化来引导学生不斷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的教育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潜在因素,高尚的师德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比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更生动、更持久、更深远[3]。

其次,就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亲切,如沐春风般的教学情境,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不挖苦;多表扬,少批评。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害怕学习,减少了许多心理压力。

对于教学内容,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就感兴趣,如记叙文;而有些内容因为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故事性不强,如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就要想办法加以引导,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思——思考质疑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单向交流方式。这样,会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厌倦疲劳,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4]。在高校汉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思辨能力进行培养,鼓励学生提问题,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并采用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的教学方式,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相互交流,质疑解难,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形式上说主要有两种:课前质疑和课后质疑。

课前质疑,就是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向教师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并由教师或其他同学给予解答,或进行讨论[5]。如在讲《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之前,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在教师对课文背景和内容做了介绍之后,让学生说出文中不解的问题。教师先让其他学生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或解答的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在做补充。解疑之后,由学生来逐段分析课文后,教师再提出问题,由学生来解答。这种方法较适用于短课文,问题集中,教师也便于把握,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课后质疑,就是指在讲完课文之后,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质疑,质疑的方法同上,还是以学生问答为主,教师起一个组织、启发和订正者的作用。在讲《“怪”老师》时,学生质疑时问:“怪”老师平时穿着不伦不类,上课时如果值日生事先没有擦黑板,他会往没擦的黑板上写字,字上摞字,叫人看不清楚,同学们为什么还那么喜欢他呢?教师没有直接去解释,而是模仿“怪”老师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身临其境,领会到“怪”老师的特别之处,这时所有学生都恍然大悟,“怪”老师是为了让学生吸取教训,以后认真履行值日生职责才这样做的,通过教师模仿示范,使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只有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并且具有一定课堂组织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导——指导学法

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正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本的内容必竟是有限,要想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各任课教师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这个重任[6]。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理解不同内容的课文,最基本的是: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先让学生通读整篇文章,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运用手头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记录不懂的地方,留待上课质疑;摘抄并背诵精彩语段,积累词语,写出读后感。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经验之后,让学生自己独立预习,使之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思维,学会解题,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7]。对于这些预科生来说,他们对汉族的有些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不是很了解,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所以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会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除夕和“年”》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汉族过年的特点,我将少数民族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和节日特点和汉族的年進行对比讲解,浅显易懂,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课中导学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平时对知识的积累总结,能够临时发挥,冷静对待。

写作指导,即指导学生怎祥写出具有一定生活气息的文章。先讲解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然后限定时间,让同学们写作文,刚开始要求时间稍微长一些,字数少一些,慢慢地接近MHK的写作要求,35分钟内写一篇不少于350字的作文。对于预科生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汉语写作中容易出现语序混乱和句式杂糅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找出一些比较好的文章或短文,挖出其中的关键词,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关键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章,最后对照原文,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加以纠正,这样比老师给他指出问题而让他改正的认识更加深刻,取得的效果也更加的明显。

除上述导学方法外,还有诵读指导,培养学生如何按要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老师先领读,学生跟着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老师检查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正音;阅读指导,则是教学生如何去领会文章内涵,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从中获取知识。同时注意精讲多练,尽量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多读、多说、多练,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五、练——巩固练习

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遗忘的过程。要想使所学知识记忆牢固,运用自如,就必须多复习,多练习,做到“学而时习之”,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达到熟记。

1、课前提问听写

每上新课前,对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听写,比如让学生复述课文大意,在黑板上听写生词等,以促使学生对旧知识及时复习,并与新授内容建立联系。

2、新课联系旧课

在讲课时,联系与此课内容、体裁、作者等方面相关的旧课,及时复习巩固。比如在讲到《过年》这篇文章时,会联系上学期学的《传统节日》、《藏历新年》等文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3、课后总结练习

每上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写出预习笔记,听课笔记,并小结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一周一查。每学完一个单元,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一单元的知识要点。

4、观看节目视频

鼓励学生看一些《我是演说家》、《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感动中国》等节目,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长了知识。

5、参加“汉语角”和社团组织

鼓励预科生参加“汉语角”和社团组织,给预科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汉语的平台,他们可以在课后大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或者组织大家针对一个话题相互交流意见和看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六、总结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预科生的汉语教学现状,如大部分学生的汉语基础水平比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比较差,个性特点突出等。基于此,本文以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作为主线,在MHK的评价体系下,采取“引、思、导、练”四步教学方法来研究高校预科生的汉语教学。首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发预科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包括对学习本身和所学内容的兴趣;其次要引导预科生学会思考质疑,包括课前和课后的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再次要指导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最后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如课前提问听写、新课联系旧课、课后总结练习、观看节目视频和创建“汉语角”、社团组织等。

参考文献:

[1]田丽丽.基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七步教学法研究[J].理论研究.2016(2).72

[2]李连和,王逸飞,齐水冰.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思维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5(5).142

[3]高胜利,杨奇.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4).23-25

[4]宋艳琼.现代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信息简报.2009(9).1-3

[5]姚利民.高校研究方法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10-13

[6]李娜.高校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3).56-58

[7]郑宝民,郑福妍.参与型教学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6(1).89

作者简介:徐蔼积(1987-),女,甘肃会宁人,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预科生汉语教学学习兴趣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
委婉语教学研究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理工科预科生语言态度与英语学习关系实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