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理论与古筝教学

2018-08-19王安清清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3期
关键词:古筝教学模糊性古筝

摘要:1965年,模糊理论由美国数学家扎德(L.A.Zadeh)创立,它揭示了长久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精确化而导致的认识误区,承认人类认识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打破了传统认识中,1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本文运用模糊理论来探讨当今古筝教学,力图纠正传统古筝教学中重技能和过分强调精确化的偏颇,有利于实现古筝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古筝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古筝;古筝教学;模糊性;模糊理论

一、模糊理论概述

(一)理论核心:模糊性

在现实世界中,为了识别事物,人们总是利用不同的标准来对他们进行分类。“依据精确的标准可以把许多事物分为彼此分明的类别,非此即彼,要么属于此类,要么不属于此类,这就是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事物的这种类属的不清晰性我们把它称之为模糊性,这类事物就叫做模糊事物。简单地说,模糊性就是事物类属的不确定性。

(二)模糊理论的创立

我们注意到,“精确的方法所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无生命的机械系统,大多是界限分明的清晰事物,人们容易对他们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断,而那些迄今为止难以用传统数学实现量化的人文学科,生命现象等等” ,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事物,人们无法对他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不能进行精确的测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边界不分明的对象(即模糊现象)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大量涌现出来,需要我们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框架,模糊理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悄然诞生了。

二、古筝教学中存在的模糊性

(一)古筝教学主体具有模糊性

1.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

作曲家通常能够看到或者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能够写出常人看到、感受到但是却写不出来的音乐作品。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们脱离不了对这些感性材料的分解、组合、改编和模仿。音乐家在创作的时候,并不能照搬具体的现实生活,而是把现实生活当做源泉,通过音符融入到事曲作品之中。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渗透于创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2.学生音乐认知过程的模糊性

在古筝教学中,学生的音乐认知过程是有目的的音乐心理反应过程,是对乐曲及其相关属性进行综合的分析。这个认知过程受个人倾向和文化修养的影响,每个学生对乐曲的兴趣、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学生的音乐认知不是一种简单孤立的现象。

3.筝曲创作主体的模糊性

筝曲创作主体之所以具有模糊性,笔者以为,主要是因为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在相互关系的运动过程中,“创作主体从总体上对创作客体的特征、性质和意义等是了解的、有数的” ,但是这种“有数”在创作主体的心中并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并未对筝曲的写作对象做出凝固的、理性的或非此即彼的明晰性认识。

(二)古筝教学客体具有模糊性

1.筝曲记谱中的模糊性

在筝曲的记谱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游移不定的音,它处于两个音高之间,但又并非是半音关系,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准确音高。这就是由于事曲风格特点带来的音高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记谱中无法准确记录,需要教师掌握了之后亲自示范给学生效果最好。

2.筝曲的音乐形象具有模糊性

音乐形象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所在,筝曲音乐形象的模糊性表现的十分突出。如果说我们很难把雕塑的实物、绘画的线条和色彩、舞蹈的动作所要表达的明确的艺术概念描述出来的话,筝曲中的音乐形象则更是如此。

三、模糊理论引入古筝教学的可行性论证

(一)符合学生音乐认知发展规律

将模糊理论引入古筝教学中,就是要关注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力求做到分层次教学。如在讲授《粉红莲》一曲时,对于基本功较弱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把握乐曲的完整性和初步掌握潮州筝曲的风格特点;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就可以联系作曲者的创作背景,在保持潮州筝曲演奏特色的基础之上,深层次的把握乐曲的曲情,甚至要求学生按照个人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演奏风格,既把握乐曲的特色之处,又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古筝作品的鉴賞能力

1.尊重古筝作品内涵的模糊性,培养个性化鉴赏能力

在古筝教学中运用模糊理论进行指导,一方面十分注重对乐曲内在意蕴的挖掘,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敏锐洞察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乐感和个性的鉴赏。

2.重视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

模糊理论指导下的古筝教学较传统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筝曲中每个乐段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筝曲内在意蕴的挖掘,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古筝课堂中,“模糊”指出设计的得当,就会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进行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筝曲的意蕴和内涵,同时也培养了积极地鉴赏态度,认知和情感得到了统一。

(三)有利于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古筝教学的魅力并不在于技巧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启迪、激励和唤醒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古筝人才,模糊理论的运用恰恰符合了这种理念。

1.转变古筝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模糊理论关照下的古箏教学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古筝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和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个性之间的关系。

2.追求古筝教学的开放性,发展创造性思维

模糊理论指导下的古筝教学要求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古筝教学,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理解筝曲作品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筝曲的内在意蕴,追求更深层面的情感解读,培养学生对筝曲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思维创新意识。

总之,模糊理论关照下的古筝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综合、灵活多变、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它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古筝的主动性塑造学习的个性,发挥学生学习创造性,又适应了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赵德远.关于模糊理论及其来源的哲学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2]任恒妮.浅谈模糊理论的广泛应用[J].品牌(理论月刊).2011(06)

[3]蒋婉求.音乐艺术的模糊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7(01)

作者简介:王安清清(1994-),女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为古筝演奏。

猜你喜欢

古筝教学模糊性古筝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我的古筝之旅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