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作物主要品种变化及生产沿革
2018-08-18韩本勇
韩本勇
摘要: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从“五谷”(稻、稷、黍、菽、麻)到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经历了数千年历史。随着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我国种植的多种粮食作物,有的失去其重要性,有的更加有发展性。
关键词:粮食作物;品种;生产沿革
我国从“五谷”(稻、稷、黍、菽、麻)到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经历了数千年历史。“五谷丰登”加“六畜兴旺”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结构,可见中国从古时起就非常重视食物的均衡摄入,以及因地制宜的农耕制度。
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概已有6000年至1万年的历史,这个时期作为农作物栽培的主要是禾本科植物,在古时被称为“五谷”。“五谷”的最早记录始见于《论语》。“五谷”的出现说明人们对谷物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汉代及汉以后对“五谷”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指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是指麻(指大麻)、黍、稷、麦、菽。两种说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种有稻无麻,另一种有麻无稻。由于稻是南方作物,在北方栽种有限,而当时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故五谷中有麻而无稻。结合两种解释来看,当时共栽种有稻、黍、稷、麦、菽、麻等六种主要作物,这六种作物在《诗经》中多次出现。此后还有高粱、玉米、花生、马铃薯、甘薯等重要的外来农作物。
古语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供应是否足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强弱和统治者的智慧。秦国采用了商鞅的重农政策,使其成为战国时代的第一强国。汉武帝时期的强盛也是由于汉初60多年间的休养生息,重农积粟的结果,使这一时期粮食生产量有了非常明显的增长。
春秋初年,我国中原地区还是地旷人稀,而战国时人口大增,超过3000万人。发展到西汉后期,人口又增加了一倍,达到6000万人。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食作物大量增产的明显标志。在古代,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挥了无穷智慧,同时投入了无数辛勤劳动,是粮食增产,使农业能担负起粮食安全的重任。所以说粮食生产的内容,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秦汉到隋唐,前后大约八个世纪之间,我国农作物种类颇有增加,单就粮食作物来说,一是小麦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还取代不了北方谷子,但已成为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二是水稻的种植在南方,特别是江南广大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唐朝中叶以后,我国南方较为安定,而北方常常战乱。受此影响,江南地区水稻种植生产量大大增加,每年都有大量江南稻米运往北方,从而成为全国的主要粮食基地,水稻也因此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代。此后,又有了新发展,主要是全国经济政治重心自北向南发生了大转移。当时欧阳修有一首歌颂种稻的诗,其中一句是“六谷名居首”,也就是说,稻取得六谷之首的地位。许多原来不种植水稻的地区也开始种稻,另外,水稻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各地陆续培养出来许多水稻的新品种。由于种植地域的扩大,稻的产量跃居全国首位。北宋初期,我国长江下游一带闹旱灾,政府曾明令推广过“占城稻”,这种稻原产占城(今越南南部),是一种耐旱且成熟较早的稻种,因其抗旱能力较强,故提倡种植该品种,称为“旱占”,后来得到普遍推广,逐渐成为粳稻中种植最多的一种,与先前已有的籼稻在时间上配搭,就可种植双季稻。可见,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是南方水稻一年两熟的基础。
南北朝以后直到元朝,我国农作物栽培种类增加了许多,其中新增的粮食作物主要是高梁、荞麦和绿豆三种。高粱又称木稷、蜀黍等原产非洲中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尚未确定。高粱始见于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尔雅音义》(公元7世纪前期),宋人诗里有提到蜀黍,高粱的栽培方法在元代农书里有记载。宋、元时期才广泛栽培,金末元初,高粱在北方的种植已经相当重要。不仅代替“黍”用于造酒,并且其秸秆大派用场。荞麦原产黑龙江至贝加尔湖一带,唐初以前不久传入中原。在唐代已有推广种植,宋、元时期又有更进一步发展。绿豆在这一时期也有明显的发展。据元、明两代的书记载,全国南北都有绿豆栽种,其中以北方最多。绿豆用途广泛,可做成豆粥、豆饭、豆泥,可以炒食,磨粉后可作面食,还可做粉丝、粉皮、豆芽菜等。新增的这三种粮食作物除高粱外,其余均为山地作物,可见,山地农业开发我国自古就做得很好,关键是因地制宜。
元代以后,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几种农作物,这给我国大田农业种植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逐渐成为大田中的主要栽培对象。
玉米的广泛种植,使古来的黍稷黯然失色,在条件比较适宜的北方,玉米逐渐夺得了原来北方谷子、小麦以及高粱等几种旱地作物的部分播种面积。在一定程度上,玉米的推广种植可以说为清朝所谓的“太平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因为在旱地作物中,玉米属于比较高产的作物,这为劳动人民维持其低水平生活提供了必要的食物,因此玉米种植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甘薯原产美洲,是明代从海外引进的,最初称为“番薯”,传入我国不止一个渠道,但肯定是先从南方传入。由于甘薯产量特高,不与稻麦争地,更是在救荒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民间传有“栽得甘薯半年粮”的谚语,在全国不少地区成为主粮之一。根据记载,乾隆五十一年,清政府曾一度下令在全国推广。
马铃薯原产南美安第斯山脉,引进中国比甘薯稍晚,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9世纪中期,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说:“阳芋黔滇有之”。云南至今仍称马铃薯为洋芋,可见云南种植马铃薯的知名度当时为全国之最。西方国家有人认为,马铃薯传入欧洲,为欧洲居民生活提供了一种廉价食物,产生了一种增大相对剩余价值的作用,从而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實,马铃薯除用作食品外,还有极大的工业加工价值。马铃薯之所以成为全球重要的食物,还在于其最宜高寒,亦耐干旱,生长期短,产量极高,一年可多次栽种等特性。
花生的引进与玉米前后相差不多,约在16世纪的前半期。花生的引进对增加我国油料作物种类,改变食用油结构起到重要作用。除我国原产的大豆、油菜外,汉代张骞引进了芝麻(胡麻)、亚麻,丰富了我国植物油为主的食用油种类,花生油后来发展成为目前三大植物油之一。同样,棉花引进对我国衣着服饰起了根本性改变,丝绸、大麻均退居次要位置。对于引进的粮食作物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它们引进远迟于高粱,但因优势突出,故后来居上。
我国玉米和甘薯的广泛种植,开始于清代乾隆以后,即18世纪中后期。大量生产新引入的高产粮食作物,使稻、麦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占比降低,但这并不影响稻、麦生产总量的绝对数增长。因为适于旱地、山地栽种的玉米和甘薯,不与水稻争地,由于是大春作物也不和小麦争地。因此得以大规模推广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上升。我国清初人口才1亿多,到了乾隆初年超过2亿,乾隆末期已接近3亿,清末更达4亿多人。可见,人口的快速增长取决于粮食生产的大量增加。到目前,我国用作食粮的大田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北方谷子、高粱、大小豆、甘薯和马铃薯,以及西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带普遍种植的青稞麦。而油料作物以油菜、大豆、花生为主,以及芝麻、亚麻等。纤维的基本来源主要以棉花為主。
我国习惯上通称粮食为“五谷”,但是时过境迁,现在栽种的粮食作物品种,以及栽种比例已经和古代大不相同,古今粮食种类及其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我国大面积栽种的粮食作物约14种,以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最为重要,这几种作物占了粮食总产量的绝大多数。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谷子(粟)属于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现在已退居到第五位。同时,也曾相当重要的黍,现在已退居到第十位,已不能算做主粮作物了。现在排第二位的小麦,在西周以前远排在谷子之下。甚至连引入我国只有400多年历史的玉米和甘薯也上升到谷子之上,总产量十数倍于谷子。其中,变化最突出的是稻,现在高居第一位。稻是否是先秦所说的五谷之一,还不能肯定。列在先秦时代“五谷”中的大豆和大麻也退出了谷物。这种巨大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此时,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处于黄河中下游,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都是远古就已栽培的,作物栽培品种的变化基本上原有作物种类之间比重的变化。
二是从东汉到明朝中叶。这时,一些新作物从国外引入我国,使南方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水稻大规模栽种与北方小麦种植显著增长,一起改变了早先的作物种植格局,稻、麦上升到谷子之上。
三是从明朝中叶到今,一些源于美洲的新作物也不断传入我国,几种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引进我国后发展很快,最终成为粮食作物的重要角色。
自古以来,在我国种植的多种粮食作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的作物品种失去其重要性,而有的更加有发展性。陆续引进的新作物,有的推广种植较快,有的发展缓慢,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此消彼长,不断有所变更,这种变化消长,自然有其个中道理。
参考文献:
[1]冯璐,武功文,张焱,等.粮食作物生产结构与农户粮食消费的演变[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2]郑强.世界粮食问题历史沿革与展望[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88(02).
[3]胡晓建.中国传统粮食加工工具的沿革及特点[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994(01).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