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井喷” 慎重选择推广
2017-05-31臧家臣
臧家臣
2014年以来,玉米品种推出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黄淮海地区,而今年玉米新品种的推出呈现“井喷”之势。这么多的玉米新品种,真可谓琳琅满目。不过,在玉米价格下行的情况下,玉米种植收益下降。玉米还得种,如何选择和利用品种,成为让种植户盈利的关键。
黄淮海新品种涌动
2017年,国家玉米品种初审通过176个,其中,72个适于黄淮海地区夏播利用。
从各省来看,2017年山东引种品种20个,初审公示品种38个;河南引种品种34个,初审公示品种24个;安徽初审公示品种32个;江苏引种品种10个;河北引种品种62个,初审公示品种111个;山西引种品种108个,初审公示品种46个。
2014~2016年,国审通过玉米品种黄淮海地区有19个,山东审定品种62个,河南审定品种33个,安徽审定品种61个,江苏审定品种15个,河北审定品种134个,山西审定品种33个。
历史教训不能忘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玉米生产上,我们同样有很多教训:2016年,江淮流域高温热害,局部爆发玉米穗腐病;2015年,南方锈病席卷黄淮海地区;2014年,极端高温侵袭黄淮海地区,中部和南部区域爆发青枯病;2013年,黄淮海南部极端高温侵袭,中部长时间持续干旱,北部和西部狂风暴雨侵袭;2012年,“布拉万”台风突袭河北,邢台柏乡县9000亩玉米倒折;2011年,陕西宝鸡凤翔县玉米爆发大斑病……
当前,种子零售商推销玉米品种、部分农民选择品种,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穗上带小叶的棒子大、大棒品种产量高、轴细的品种产量高、红轴品种脱水快产量高、高秆品种不抗倒伏等。
而宣称品种“超高产”“零风险”是伪科学;宣称品种同时具备矮秆大穗、耐密抗倒、抗病抗虫、抗旱耐淹等特点,即“十全十美”的品种实际也是不存在的。对于品种的宣传,要注意普及科学知识,无论企业和经销商都应实事求是地引导农民选种。
集成配套技术慎推
笔者认为,新品种推广,首先要进行定位试验和性能测试,确定推广区域,并组装集成配套技术。
现行品种审定标准要求,新品种经过两年的品种区域验和1年的生产试验及接种抗病性测试,比对照品种(目前黄淮海区域为“郑单958”)增产3%~5%,增产点数达60%以上,就可以通过品种审定。
不过,品种审定仅是品种进入市场的起点。品种在大田种植中会出现什么缺陷,有没有办法克服,品种该向哪些区域推广,种植密度变了、气候条件变了、新病菌侵袭,品种会是什么表现等,都要靠種子生产经营企业踏踏实实地进行品种定位试验。
为发挥品种的优势,企业必须做好品种风险提示,还要做耐旱性、抗涝性、耐高温、耐密性、抗倒性、耐药(除草剂)性等性能的鉴定,进而组装集成品种的配套生产技术。
稳步推进品种更新
一个品种,丰产性是基础,适应性是关键,抗逆性是保障,品质很重要。选择品种,要从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不能只重视丰产性,忽视抗逆性;有致命缺陷的品种不能用;不必苛求品种抗所有病害,要看品种是否抗主要病害,或是否抗难克服的病害。
笔者认为,有了新品种,也不能轻易放弃当前的主栽老品种。农民对用过的品种熟悉,技术装备较成熟,选择用过且表现较好的品种是惯性思维。而人们也有求新求变的喜好,这是品种更新换代的动力。
如何把握新老品种?原则是“主栽品种(用过的表现较好的品种)+搭配品种(新审定品种)”。
不要盲目或一味地求新,更不要选择未经审定或审定未通过的品种。要熟知本地的自然条件、生态条件及社会资源,将优势品种推给合适的人、用在适宜的地块上。笔者提倡,将2~3个生育期相近、株高穗位差别不大、抗逆性互补的品种组合起来,作为“优势品种群”混种或间作,减轻单一品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