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为什么有众多理论分歧以及语言习得的潜在性
2018-08-18彭民兰
摘 要:二語习得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和说法很多,但是系统的很少。本文将浅谈二语习得为什么有众多理论分歧和语言习得的潜在性,文章分为五大部分:什么是理论、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潜在的因素、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差异和总结。
关键词:二语习得,新兴学科,理论,潜在因素,母语习得
1. 什么是理论
汉语字典解释为“理论是指由若干人(一人往往不能)在长期内(数年或数十年,一年半载等短期不行)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智力成果(分领域)。该智力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或至少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即对人们的行为(生产、生活、思想等)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它还应该包含一定的错综性(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他都不是件容易事)。”【1】
2.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主要理论建设主要来自两大理论流派:乔姆斯基的心理认知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如:情状体假说、最小树假说、特征失效假说、输入假说、输出假说、注意假说、互动假说、文化导入模式等,不胜枚举。
“二语习得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弄清楚潜在的语言能力,而不是建立在此能力之上的外在语言行为【2】”首先,二语习得的目标是弄清楚一种潜在的东西。“潜在”是指存在于事物内部尚未显露出来的,既然二语习得研究的是未显露出来的事物,那么关于二语习得存在众多理论分歧本身就是在所难免的。其次,二语习得是一门新兴的刚起步不久的学科,研究资料不够集中完善,难免众说纷纭。再次,二语习得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理论构建需要不同理论和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共同交流探讨,然而作为新兴学科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所提出的“理论”是否能被定义为理论,抑或只能算是一种观点或者看法而已?最后,潜在的语言能力,潜在的能力靠什么来衡量或激发?怎样的数据或者研究资料才可以被认可为正确的理论支撑是一个大问题。
3. 潜在的东西
二语习得,归根结底是要习得第二门语言,那么语言是什么?人为什么说话?人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呢?语言与人类本质有什么关系?
3.1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的文明成果。其重要性和意义毋庸置疑。
3.2 人为什么说话
人为什么说话呢?人做什么都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怀着目的的。人为什么说话我认为也可以从人的动机开始讨论。人说话首先是因为人的欲望、需求。这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起。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很多动物可以用简单的语言相互沟通,例如孔雀为了吸引对方开屏,蜜蜂跳“8”字舞,传达蜜源离得较远的信息,跳圆圈舞传达蜜源离得较近的信息。狗见主人摇尾巴,紧张焦虑、警戒、愤怒或者呼朋引伴时会汪汪地叫、鸡鸣等等,动物因基本的生理需求,使用着语言。人类文明之前,人类也使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自从人类发明了火之后,欲望逐渐膨胀,聪明的人类自己制作了各种工具,后来由于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类的语言逐渐丰富起来。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形成了各种千差万别的语言。如英语表音文字,汉语象形文字。
3.3 母语习得理论
许多证据说明,儿童生来就准备学习人类的任何语言。这也说明,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内容要相当丰富,否则儿童的语言能力就不会如此之强。但另一方面,这种内容也不会过于丰富。因为,人类语言的差别很大,如果机制的内容过于丰富,势必包括个别语言的某些特征,比如只有汉语才具有的特征,就会使儿童只能习得某种个别语言,比如德语,不能习得其他语言。而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乔姆斯基的学生认为让儿童完全靠经验习得语言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因是语言习得涉及许多困难:在不同声音中找到语言;在连续的语音流中辨别单词;人类的发音因人而异;言语中有10%左右的句子存在语言错误等。这只是其中明显的几个难点。人们不可能通过归纳法得出语言的规则,因为每一次经历都可归纳出无穷的结论,没法确定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
或许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基因和大脑结构中语言天赋这块也得到了进化。索绪尔,说个别语法,就是儿童接触语言材料之后内化了的语言规则,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能力,以区别于语言运用。语言能力是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说话人的语言知识;语言运用是这种知识的具体使用。语言能力是潜含的;语言运用表露在外面。语言能力是稳定的、长久的;语言运用是多变的、瞬息的。生成语法不局限于对个别语言的研究,而是要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换句话说,它不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弄清人的认知系统、思维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
4.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差异
那为什么二语习得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呢?小孩学习母语时,在很短的时间内,母亲或周围的人都不对儿童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没有课堂上的那种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母亲也不会像老师那样不厌其烦地去纠正儿童的错误。而且很多儿童所知的东西,是不经意自己习得的,似乎是不可能教会的。儿童习得的语言也不是标准的、合乎语法的,中国的爸爸妈妈们经常喜欢连着同样的两个说,显得很小孩子化,很亲昵、温柔,如开车车、吃饭饭等等。但是最后儿童学到还是标准语言。然而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却倍感吃力,经常犯错误,一次犯错以后,往后还很难更正。
一般而言,人们学习第一语言都包括,自然学习和学校教育阶段。而学习第二语言主要实在学校中学习,家中父母双语言的情况除外。第二语言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堂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目的和学习动机不同,幼儿学习第一语言是处于人的本能,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大部分是生理需求,而第二语言学些往往处于不同目的,受教育的目的,学术的目的,职业的目的,大部分是更高层次的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或者自我实现需求。
5 .总结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本身研究的终极目标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理论的分歧性,人类语言的进化和发展大部分是由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推动发展的。人类学习语言也是与人们的需求有着很大关系,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进步。二语习得因其新兴、跨学科以及标准不统一的特点加深了其理论的分歧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老师和学生加强深入探讨和研究。作为二语习得学习者,在平时学习中应多留意相关的书籍资料,关注相关语言动态,平时与朋友、同学、老师多交流接触,以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Jonathan Culler.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戴曼纯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理论建设问题 [ J] . 国外语言学 , 1997
作者简介:
彭民兰(1989-),女,汉族,江西人,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在职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