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语言社群成员的ESP实用口语能力培养

2018-08-18李晓丁立群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边缘中心

李晓 丁立群

摘 要: 英国语言学家Wenger认为语言的习得贵在实用性方面,个人语言能力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个人事业的成功。本研究针对普通高校专门用途英语(ESP)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合英语专业小班上课的教学模式,以语言的实用性为教学目的,以实用英语口语的教学为突破口,彻底改变传统英语学习的考试方式和目的,创新教学评估测试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ESP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英语面试提供有力的语言支持,并对其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关键词: 语言实用性 专门用途英语 边缘、中心 ESP口语教学创新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百度,2018)。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语言(列宁,1914)。英国语言学家Wenger(1997)曾提出人类语言的学习是一种Communities of Practice,强调语言学习中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社会交际实践中习得语言最终和根本目的在于其实用性。英语语言的学习包括对英语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归根结底就是使人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语言,所以实用性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

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等级,分别对应通用英语课程(English General Purpose,EG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和跨文化交际课程。 通过EGP系统的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写、译能力,用英语交流信息。同时,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理论上讲,经过两年系统英语学习的大学生完全有能力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英语要求(《教学指南》,2017)。加上大批所谓的英语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为浮躁的中国人量身定做的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捷径,更是使我国的英语教和学脱离了其学习的本意——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具体说,语言对社会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沟通、传递、交流方面,特别是语言的“说”、“写”两个方面,其中,“说”的功能是首屈一指的。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完全保证满足社会各层面对英语的需求。黄婷、贾国栋(2012:38)曾做过我国大学英语测试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The Council of Europes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CEFR)》,2008)的比较研究,发现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与欧盟文件的B1(初—中级)级至C1(中—高级)级在内容上存在匹配。这说明我国大学生在完成EGP、提高阶段后,其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表现在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其作为工具性特征方面,没有达到CEFR要求的完全獨立熟练地把英语当作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期社会对英语的需求。对比《教学指南》同CEFR,我们发现达到《教学指南》基础、提高标准的大学生,其英语水平还是处于CEFR比较中低端的语言水平,大体上处于CEFR的B1—C1的阶段,在口语交流方面表现尤其差,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社会需求。这表明中国大学生达到EGP基础和提高阶段后,其英语实际综合应用能力仍然不理想,尤其在“说”的方面。

2017年金艳教授指出,大学生的口语沟通交流包括三个方面:口头交际活动、口头交际策略和口语文本,从日常生活的口头表达交流,到职业规划、执行、评估及补救策略,到高级的口语语言特征、语篇特征、语用特征。同时指出在英语的各项技能中,口语能力是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能力短板之一(金艳,揭薇,2017)。

二、语言学习对习得者的人生地位提升功能

语言学家Wenger(1997)认为,语言和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促使人从社会的“边缘”一步步进入社会的“中心”(即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认可),即在学习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学习designed knowledge, 更要不停地学习emergent knowledge, 目的是widen an individual campus space to the social space。任何知识的使用,人们取得各类成就的过程都是从“边缘→中心”的过程,也都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积累到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对其实际应用的过程,即“习得→实用”的过程。大学英语的ESP阶段的学习也是遵循这个原理的,在其学习中利用基础阶段习得英语语言知识为designed knowledge,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和就业择业的不同要求,不断学习接触更多的emergent knowledge,在现代经济政治生活中不断涌现的emergent knowledge,恰恰是社会对大学生知识需求的风向标,也是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实际能力的要求。

三、ESP教学中学生实用口语能力培养创新

(一)教学理念及方法创新

1.把英语实用口语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ESP的始终,提倡ESP学习过程中的英语“名嘴”意识,让地道的英语口语成为每个ESP习得者的第一英语名片,使学生课外的认真准备与课内的积极参与相结合;学科知识提高与语言能力提升相结合;学生学习主体与教师教学主导相结合;把ESP学习者的真实水平语料难易度与贴近学习者目标工作场景的学习任务相结合。在ESP口语教学中,以克服习得者的口语焦虑打破口语表达障碍为切入点,切实强化学生对实用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2.把英语专业教学的小班授课模式嫁接到非英语专业的ESP教学实践中。改变EGP中大班上课模式,每个教学班30人以内,每节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调动学生ESP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Volunteer,Group Work,Role Play,Information Gap,Say-to-oneself等教学方法,尤其在Group Work中,通过ESP的学习继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英语综合实际运用能力。

3.利用专业知识信息差提高学生口语交流动机。在相似英语水平的ESP口语教学中,由于学生较大专业知识的信息差的存在,专业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的ESP口语交流动机和兴趣加强了,通过ESP的学习讨论,提高了一般学生的ESP知识水平,强化了专业知识。另外,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ESP的学习彰显了英语高水平的优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拥有了极大的成就感。表现了学生通过designed knowledge → emergent knowledge知识的拓展学习,部分学习优良的学生成为小群体学习者的核心。

4.同时创新地把专业教师引入ESP的口语教学。专业老师要关注专业知识对ESP授课的口语效果的影响,对于专业知识讲授不足的地方要加以改进和强化,ESP老师提供给专业老师的是专业知识在ES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因此需要得到ESP老师的帮助;ESP老师需要的是通过英语表达专业文章的概念、定义、结构、功能、关系等,所以ESP老师需要专业老师的协助,ESP老师从专业老师那里得到的是专业知识重点、难点的推荐和提示。学生在EAP的学习过程中更加需要ESP老师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同时及时向ESP老师和专业老师反馈学习中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ESP老师、专业老师的传授、学生的习得的三方面通力合作就能取得多赢的局面,即1+1+1>3的理想结果,形成良性的专业学习和ESP习得的运行态势。

(二)教材内容创新

注重ESP教材建设,教材内容是教材的核心。ESP教材内容强调真实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引入项目教学理念,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从而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语言运用能力。董亚芬(2006)指出,ESP教材内容应该包括:各专業共性的知识和各专业学生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材料。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道德的全面发展,选择思想境界高、弘扬正能量的语言材料(文秋芳,2014)。教材目标要求教材内容“体现教材的连贯性、知识的可理解性、内容的可学性特点”(陈柏华,2012)。ESP教材语料新颖度、语言难易度、内容逻辑性、专业基础性和主题趣味性,选材内容将充分考虑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的训练,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与目标岗位特性进行需求分析,强调某项技能或多项技能的训练。同时,教材内容不仅涵盖西方新科技发展,而且伴随着中国新世纪科学技术在各个方面的突飞猛进,我国在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的重要引领作用和话语权不断加重,必须囊括中国不同高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产业最新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也有利于通过ESP教材内容传播正能量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评估及考试创新

多元化评价机制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和水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制订学习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同时有助于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强化教学效果(李娜,胡伟华,2014)。先进的评价与测试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数据分析方法,以更好地实现评价与测试对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金燕,2015)。

发展性评价侧重ESP口语教学的目标制定,综合考量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学习对英语口语的需求,动态的评价教与学两方面,注重ESP口语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形成ESP口语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动态有机平衡,及时对教学双方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侧重动态的ESP口语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对一个时段ESP口语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判,是节点性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体现在传统英语口语考试方面,一方面满足学校对ESP学生口语教学定性考察,另一方面满足受试学生在未来就业、高层次学习方面对英语口语完成学分的要求。三个评价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

采用创新的口语考试模式。考虑到考试对教学仍有着很强的反拨作用,具体的ESP口语评价考察模式,采用“三三”制加传统考试的模式,(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传统口语考试,“三三”制评价总权重占60%(每个子评价体系20%),传统考试权重40%。前面部分体现考察体系的定性方面,是对ESP口语教学中日常教与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后部分体现的是定量考察。

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ESP教学的动态、静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口语考试新模式体现了考试信度和效度的有机结合,定性定量的动态结合。优化创新的教学评价测试体系贯穿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过程实施,必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强化其主体意识,优化学习策略,进而提高ESP口语学习的时效性,切实提高学生以口语表达能力为代表的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语

按照Wenger语言习得主要体现在语言实用性方面,语言和其他知识有机结合才能更高效地提升个人成功概率的理论,本研究采用ESP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教材内容创新、教学评估及考试模式创新,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和开放性的原则,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当今社会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高要求的形势下,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优势,能携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脱颖而出,早日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参考文献:

[1]语言的社会功能[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2018.

[2]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9.

[3]Wenger. P,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Identity[M]. Applied Sociolinguistics,1998.

[4]大学英语教学指南[R].北京: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7.

[5]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M].北京: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

[6]金艳,揭薇.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口语量表”制定原则和方法[J].外语界,2017(2):10-19.

[7]董亚芬.《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次修订的思考和设想[J].外语界,2006(1):77-79.

[8]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9]陈柏华.教师教材观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0]李娜,胡华伟.“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SP口语教学设计研究[J].外语教学,2014(03):48-51.

[11]金艳,何莲珍.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与多样化测试体系:依据与思路[J].中国外语,2015(03)4-13.

猜你喜欢

专门用途英语边缘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护理英语课程需求分析与研究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
边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