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

2018-08-18冯丽华

考试周刊 2018年75期
关键词:羧酸酯化乙酸

摘要:本文是在“20+20”高效课堂实践中的“问题导学,启迪思维”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次教学探究。课题为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的羧酸,运用问题导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是针对元素化合物课型而进行的一次问题导学课堂的探究。对于羧酸概念的构建与酯化反应的知识迁移与拓展都以问题导学的形式展开,配套三重表征方法、以点至面等教学策略,以学生为本,启迪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问题导学;20+20高效课堂;羧酸;元素化合物

一、 教学策略探讨

元素化合物中适用于有机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 三重表征法

化学三重表征包括三重外部表征和三重内部表征,其是指宏观知识、微观知识以及符号知识外在的呈现形式和在头脑中的加工与呈现形式。有实验研究发现,学生对一些化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存在相异构想的原因是缺乏三重表征的理解。三重表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实验教学;合理利用微观模型;理解符号表征的意义;加强表征之间的转换意识和能力。

(二) 加强感性认识,多法协助记忆

通过实物展示、实验观察并自主归纳等方式来教学,充分利用感性知识的优势,结合鲜明的实验现象,去理解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三) 树立典型案例,以点至面教学

中学化学中各种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可以根据其组成、性质进行分类,每一类都有典型的代表,对典型代表物质的掌握程度极大地影响对同一类别其他物质的学习。从学习类型上来看,这叫做学习迁移,也就是常说的“举一反三”。在有机化学中抓住典型代表物质,让学生悟出一个规律:学习一类有机物,只要掌握这类物质中最基本、最简单那种物质的性质,这一规律可以使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变得紧凑和有序。

二、 “问题导学”指导下“羧酸”的教学设计探讨

(一) 以点至面引导学生构建羧酸的概念

【引入】:醇可以氧化成醛,醛可以继续氧化成羧酸,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酸这类物质。

【知识回顾】:回忆熟悉的羧酸—乙酸。(写出乙酸的结构式)乙酸有酸性是因为羟基上的氢容易断裂,而电离出氢离子。

【提问】:乙酸有酸性,乙酸分子中含有羟基,再列举出你学过含有羟基的有机物。

【学生回答】:乙醇、苯酚

【提问】:这三种物質都含有羟基,是不是都具有酸性?

【学生回答】:不是,乙醇是中性的,苯酚和乙酸是弱酸性的。

【引导】:三种物质都含有羟基,但并不是都具有酸性,这说明三种物质羟基上的氢是不一样的。

【提问】:酸性越强,羟基氢的活性就越强,那么哪种羟基氢活性最大?

【学生回答】:乙酸的羟基氢活性最大

【讲述】:乙酸的羟基氢的活性最大,苯酚次之,乙醇羟基氢活性最低。这是因为烷基、苯环、羰基对羟基氢的活性的影响程度不一样,羰基的影响程度最大,苯环次之,而烷基的影响相对较弱。

【提问】:请你根据上述事实,对羧酸这类物质进行定义。

【学生回答】:由烃基和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就是羧酸。用RCOOH来表示羧酸。

这个教学环节以学生所熟知的乙酸作为典型代表物质,引导学生从官能团的角度对羧酸进行定义。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对羧酸进行定义,构建知识框架。而不是笼统的硬塞定义,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羧酸这一类物质。

(二) 利用三重表征法构建酯化反应的模型

【学生活动】:写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发生酯化反应的断键方式。书本P61科学探究2-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

【展示】:两种断键可能:①酸脱羟基醇脱氢;②酸脱氢醇脱羟基

【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断键方式?

【学生回答】:同位素示踪法,用18O标记乙醇中的氧。

【动画展示】:

【讲述】:实验证明,乙酸乙酯中存在18O,酯化反应的实质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展示】;乙酸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可逆反应,反应条件。

【学生活动】:根据乙酸与乙醇的反应规律,写出下列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用红色的笔,标记醇中的氧原子)

1. 乳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2. 乳酸与乙酸的酯化反应;

3. 两分子乳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环酯。

【提问】:酯化反应属于那种反应类型?

【学生回答】:取代反应。

本环节运用三重表征法让学生从宏观现象、符号、微观对酯化反应进行学习,并在头脑中构建关于酯化反应的知识模型,从而自己体会到酯化反应的实质是酸脱羟基醇脱氢。根据自己得到的规律,拓展到乳酸与乙醇、乳酸与乙酸,以及乳酸分子之间的酯化反应,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好地强化了酯化反应的应用和真正实现酯化反应的意义的丰富。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既可以增加思维的碰撞,也可以让我收集到更多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改善教学策略。

(三) 教学反思

本节课看似像一个必修二的关于乙酸的复习课,但是其实它是建立在必修二的基础上对一类物质—羧酸的学习,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不应该是乙酸,而应该是从乙酸出发,对羧酸的定义、官能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学习。重点放在从典型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所以在整个教学设计上紧扣重点展开,所有练习的设计都是围绕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规律,设计好之后再以学生的角度去学习一遍,再发现问题,再不断改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很多平时没有在意的教学盲点,对教学有新的感受,获益良多。

三、 感悟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培养思维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上,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它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学生由“听”变为“学”,从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到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对于元素化合物课型来说,更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创新,不断完善,使学生能更科学、更轻松地学习元素化合物。

参考文献:

[1]韩立福.“问题导学”当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新方向[J].百家论坛,2013(1).

[2]李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J].课堂教学研究,2012(8).

作者简介:冯丽华,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羧酸酯化乙酸
乙醇和乙酸常见考点例忻
吡啶-2-羧酸铬的制备研究
搅拌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聚酯酯化废水中有机物回收技术大规模推广
聚酯酯化废水生态处理新突破
硫酸酯化剂和溶剂对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化修饰的影响
DMAC水溶液乙酸吸附分离过程
乙酸仲丁酯的催化合成及分析
SO42-/TiO2-HZSM-5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酯化性能
复合羧酸镧对PVC热稳定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