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

2018-08-18毛吓梅

考试周刊 2018年75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概念教学高中物理

摘要:高考评价体系首次明确提出“一体四层四翼”,把学科素养纳入考查目标,对应修订的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提到重要位置。以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如何转变原有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科素养;概念教学

新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了四层考查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了与新高考方案对接,2017年版高中普通物理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纳入标准,从原有的“三维课程目标”往“学科核心素养”过渡。新课程标准中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维度: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物理教学要更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能用经典的物理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等物理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现代物理的物理观念。

一、 细化课标要求,建构物理核心观念

物理核心观念包括:物质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和能量观等。

运动观上: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角速度不變、周期不变的圆周运动,线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由矢量特点可知,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发生变化,故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时刻在改变,匀速圆周运动有加速度。匀变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时刻指向圆心,方向时刻在变,因此匀速圆周运动是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相互作用观上:向心力是以效果命名的,而非又一性质力。向心力可以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等力提供,也可以由它们的分力或合力提供。

能量观上: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不做功,物体动能不变。若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则合外力指向圆心部分的分力提供向心力,仅改变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的分力改变速度的大小,若合外力与速度成锐角,对物体做正功,动能增加,反之,做负功,动能减少。

二、 对比教材编排,建构物理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与创新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等要素。

学情上,学生已学过抛体运动,对变速运动、曲线运动有一定了解。同时也对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学生还是普遍感到比较难理解,难以建立正确的新概念。

2011年7月出版的鲁科版物理必修2教材中先给出向心力的概念,再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如果完全按照鲁科版教材编写思路实施教学,较难建构正确的物理模型,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如果没有足够严谨的科学推理,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是只和质量、角速度和半径这三个物理量有关。对比教材发现人教版对本节课内容处理顺序正好相反。先构建模型,由加速度的定义式,通过渗透微元、极限思想等方法科学推导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最后通过控制变量法定性验证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学生更能理解向心力是以效果命名的,且在对向心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中不用再假探究,而是真验证。

三、 创设问题情境,建构科学探究模式

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和交流等。

(一) 游戏引入,提出问题

首先借助“用倒置的玻璃杯搬运乒乓球”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呼应之后教学,为向心力概念建立和向心力来源创设情境。

(二) 寻找证据,建构概念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重点,向心力的来源则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实验1:小球在一个可拆卸的环形轨道内壁做圆周运动。当轨道打开一个缺口,小球不做圆周运动时,小球切着轨道缺口沿直线运动。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原因是受到环形轨道内壁弹力F的作用。同时说明小球压迫挡板,小球有背离圆心向外运动的趋势。这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共同特点,也为下面分析实验2静摩擦力使书本做圆周运动做了知识准备。

实验2:让学生站起,用手水平托起物理课本,伸直托书的手臂,让手臂以身体为中心转动,感受书本与手之间的作用力。书本做圆周运动的原因是受到静摩擦力f的作用,静摩擦力f的方向指向身体。

实验3:乒乓球在倒置的玻璃杯中快速转动。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使乒乓球做圆周运动,合力的方向指向圆心。呼应课堂导入游戏中的疑问,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

将三个模型列表归纳,可发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要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力,进而归纳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及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三) 科学解释,得出概念

应用微元思想、极限思想通过加速度的定义式a=ΔvΔt来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建立模型:一个物体顺时针做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为v,半径为R,0时刻物体处于A点,经过时间Δt,物体第一次到达B点,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将A点速度平移至B点,连接AB,速度矢量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OAB相似,由相似三角形的特点知:Δvv=ABR,即Δv=ABRv。由a=ΔvΔt得,a=AB·vR·Δt,当时间Δt→0时,如图3所示,弦长AB的大小趋近于弧长S的大小,即a=AB·vR·Δt=vR·SΔt=vR·v=v2R。故得出向心加速度a的表达式:a=v2R=ω2R,方向:不断变化,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即时刻指向圆心。

通过上述的理论推导,可以加强学生对矢量运算的理解,同时渗透微元、极限的物理思想。

(四) 实验验证,讨论交流

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向心力的大小:F=mv2R=mω2R。

通过实验,定性验证向心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借助向心力演示仪,通过控制变量法定性验证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半径、角速度(或线速度)的关系。

要研究它们的关系,首先要解决如何测出向心力的大小。教师先出示向心力演示器,然后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悟出在圆周运动中只有圆心处是不转动的,更好认识向心力演示仪的工作原理。为了更精确得出向心力大小,也借助力传感器来代替弹簧秤。

实验原理明了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从而设计实验方案、步骤并进行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可以验证得向心力的表达式:F=mrω2=mv2r。

这部分教学采用教师引导下科学探究的方式,解决了向心力大小与质量、半径和角速度的关系,来突出教材的重点。教师用“问题”的形式组织课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四、 结合多手段教学,培养科学态度责任

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把科学态度与责任细分为: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的关系等。

课后布置小组任務:

1. 观察火车在拐弯时,火车轨道的特点。

2. 尝试解释中国古代杂技“水流星”完成技巧。

3. 收集自然界中涉及向心力的现象。通过完成这个任务,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感受物理研究的魅力及创造性。

通过提出问题结合演示实验,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借助传感器及多媒体帮助学生切实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运用微元法与极限思想导入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公式,真实可靠,学生容易接受,要比教材上安排的顺序更为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生成、同化、内化,提升了学生在科学方法与应用上的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本质与科学态度。

物理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概念本身,而且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对该概念进行发展及应用,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建立正确的物质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志盛.考查素养体现四翼——对201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物理试题的印象[J].福建教育,2017(18):45-47.

[2]林明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4-6.

[3]陈心焕.例谈《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新课教学[J].中学物理,2015,33(13):37-38.

作者简介:毛吓梅,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概念教学高中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