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8-08-18肖书珍
肖书珍
摘 要: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去解读当中的精粹,将更加有利于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精神内涵,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融入世界的脚步。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 教育模式 探索
英美文学在人类历史轨迹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现代欧美文学乃至社会发展进程都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虽然,也曾遇到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合,但是经过历史的沉淀,最终还是形成了特点突出的英美文学类别。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接触文学家和作品,传播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与信仰。英美文学作品是民族特色的直观体现。对特定地域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与体会,是对英美文化的最直接的学习过程。随着中国与世界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对英美文化的吸收与接受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通过文学作品的触角,深入到英美的民风、民俗和社会习惯当中,对开展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有重要的帮助。与英美文学不断的接触当中,会发现有许多与母语不相通的认识,跨越文化差异开展英美文学教育模式的探索无疑将大大增加文学认识的深度,对其中人文素养的领会也将得到提升。因此,要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兼容并蓄的态度积极应对英美文学教育模式的演进。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含义
(一)文化差异的概念和形式
跨越文化的差异,首先要明确跨文化是与本民族相异的文化习惯、倾向等有正确的认识,并有包容的接收的态度。地理的客观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形式,并由此产生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理解,限于交通条件的制约,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机会不多,发达国家常常用自己的道德评判来定义别国的道德发展阶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范围不断扩大,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错综复杂,都在积极向世界展现本民族的独特风采。
中西文化差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是对行为艺术的态度,例如西方对人体艺术的欣赏标准与中国文化就有巨大差异,但是在英美文化中就是人性美的展示。其次,在生活语言和礼仪方式上,中西文化差异也是显著的,比如对方的称谓,在中国礼仪当中必须用尊称而不能直呼其名,而西方则恰恰相反。最后,在对待异族文化的态度和人标准上,中西文化也有很大不同。
(二)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世界地位的持续提升,国家贸易和文化交往必然增加,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国家文化与习俗的了解更为重要,这些内容大多散落在文学作品中。对于民族进步与发展来说,语言是了解的一扇重要窗口。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将揭开不同民族的神秘面纱,真正从生活实践发掘出英美文化的影响。
二、中西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教育的现状
跨越文化差异的隔阂,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在实践中系统掌握英美文学,坚持必要的原则和手段才能确保英美文学素养提高落到实处。
(一)跨越文化差异在英美文学教育中的体现
英美文学教育不仅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包括交际和实用等方面。交际是文化表现中最活跃的成分,可以提高交流的能力。文学作品是书面化的交流,通过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逐渐体会西方的文化意识,不止步于词汇与语法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沟通的顺畅度要提高。实用性是在强调文学作品与现代生活的接触,使英美文学的学习不是停留在书中的时代,而是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突破中西文化差异在英美文学教育中的手段
英美文学教育在实际中有很多突破文化差异的形式,比较常见的有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手段等。
多媒体手段顾名思义就是融合现代网络与数字技术,通过不同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到英美文学教育当中,刺激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僵硬的文章可以转化成栩栩如生的PPT,配上恰当的图片与音视频资料,让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提高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手段,不同于课堂教学,重要是创造机会让英美文学的学习无限贴近生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重温英美文学巨匠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融合自己的体会,再开展小组讨论与赏析,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化认知,才能让我们铭记于心。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博览群书,查阅各种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常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对英美文学作品创作思维的领悟,也可以不断提高阅读的语感。文化差异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的验证,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利用现代城市进程中,与国外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引进,创造条件去亲身感受,用实践来检验英美文学的理论学习成果,通过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对比中,增加自己对英美文学的掌握。
(三)英美文学教育对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
国内的英美文学教育自然是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上的,是在文化差异前提下进行的,不免带有汉语文化的影响。当然,学习是一个相互过程,在开展英美文学教育的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需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当遇到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学思想时,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讨论,而不是泛化,漫无边际。
三、英美文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前文已经阐述了英美文學与自身历史发展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受到同时期宗教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现实,是社会生活艺术化的写照,有更高层次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倾向。英国文学的鲜明特点是超现实的情节。这与英国殖民历史有深厚的渊源,英国文学也呈现出强烈的统治愿望。而美国文学受英国文学影响较深,但是经历了结构主义等阶段的发展,逐步形成美国特色,但是相较英国的发展历史,美国文学显然缺乏历史沉淀,表现方式也更为直接和现实。
由此可见,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从两个方向对西方国家的人文历史沉淀展开了解,在开放学生思维方面与中国文化背景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英美文学在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融合稍显不足。
(一)文化背景的解构不充分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对作品的解构只限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了解仅限于完成学习任务,而对作品的出处,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知之甚少,由此导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一模一样,毫无新颖与独特而言。究其原因,是对英美文学所处的历史环境与社会发展的阶段分析的不够透彻,没有将文学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因此,学生没有宏观的历史概念,只能听凭教师的讲解,得到的也只能是干瘪的知识点。
(二)对英美文学学习的投入不够
英美文学教育的中心是学生,但是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化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主要因为随着文学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对已掌握的知识要求较高,另外需要在学习时间上投入相当精力,很多学生难以做到这一点。再加上,不同的文学作家创作思想迥异,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去体会更加困难,有限的课时,严苛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强等多种因素导致英美文学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四、对中西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教育模式的探析
(一)学生要开阔视野,提升文化融合意识
文化差异不是普通的风俗、习惯不同,与其联系的民族长期以来固有的文化积淀。例如,颜色文化中,黄色在中国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在英美文学中黄色代表危险,在中国文化中,“老”是一种敬称,而在英美文化中“old”则带有时过境迁的意味。如果不能够拓宽文化视野,则很难体会到英美文学的独有韵味。没有全球化的视野,僵化的文化自信对英美文学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而对作品中对美好生活的讴歌,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作家的信仰是难以捕捉到的。文学接受的过程是缓慢的,需要时间和兴趣的培养。只有能够搁置文化上的差异,用开放的思想、包容的态度透过文字去挖掘文学作品深邃的思想,才能获得精神的相通。学生通过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更加接近人类优秀的文学思想。正确对待英美文学的演变与调整。
(二)加快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夯实英美学科知识体系
高校教师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的认识也是莫衷一是,在跨越文化教学投入的精力不够,导致教学方式陈旧。对英美文学教育思想的转化仍需加強。英美文学的教育不同于普通的英语知识传授,需要对英美文化基本知识有准确的把握,当然这要求外语教师在课前、课后投入足够的时间扎实语言功底,在攻克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透彻英美文化的人文内涵。这样既可以完成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对英美文学的讨论与分享学习。
(三)加快转变课堂教育理念
课堂是集中进行英美文学的重要阵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大家从不同角度展开,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新媒体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课堂教学的方式也要因时而动,不能固步自封。微课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将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联系在一起,融汇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的全景学习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步,循序渐进来达成:首先列出核心概念与要义,其次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然后是制作主题突出的教学视频,最后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将课堂的教学主导转向学习、讨论为主,督促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当中强化学习效果。依据英美文学不同的题材单元,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学习体会,诱导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开展必要的讨论,甚至是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思想碰撞。
教师要注意归纳与总结学生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特别是对英美文学中冗长、厚重的表达方式,因为这对英美文化的思维要求甚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是不现实的,教师要不断提升将抽象的思维转变成学生易懂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9.
[2]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05.
[3] 易晓明.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0.
[4] 邱九凤.论教师专业化教育的实践转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79-81.
[5] 姚济国.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造成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