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匠精神长效机制的构建

2018-08-18林林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

林林

摘 要:随着高校工程教育发展,培养专业技术知识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具有知识结构体系化、专业技能实战化和职业素质全面化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工匠精神是高校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全面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进行分析,为使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精神共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養应从工匠精神价值引领、专业教育支撑、创新创业融合、实践教育贯穿等四方面构建长效培育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工匠精神 价值内涵

近年来,两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一是在全球经济萧条情况下,欧洲国家普遍遭受重创,但是德国却影响不大;二是中国赴日游客购买日本制造的马桶盖、电饭煲。反思过程中,人们纷纷探寻中国制造与日德制造背后的文化渊源差异。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是我国在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高校人才培养中缺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一、工匠精神的渊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展的漫长进程中,从不缺乏工匠精神,中华民族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成果。早在农耕时期,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就名扬海内外。中国历史上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地动仪制造者张衡、木工祖师爷鲁班、赵州桥修建者李春等能工巧匠层出不尽。四大发明更是为整个世界近现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底蕴和基础。先秦时代,《周礼·考工记》这样描述能工巧匠:“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传统手工艺时期,产品大多由工匠们手工制作,制作过程中注重材料、工艺和整体设计。工匠们结合工作经验和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各种生活器具,实现各种材料的价值。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因为涉及生存和名誉,工匠们把自己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琢磨技艺这门谋生的技能上,专注严谨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艺成为工匠必备的职业素养。在工业化时期,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相分离,工匠们主要通过机器操作进行批量化生产,研发设计者需要关注产品的功能、结构、造型和工艺,了解工业化、信息化生产的材料等,以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当前中国已经步入移动网络时代,工匠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引起重视和推崇,互联网思维中的极致思维便是工匠精神的现代演绎。在高质量的电子信息产品上,生产设计者和产品研发者将工匠精神和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充分考虑和尊重,结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创造出高品质产品。出口国外的桥梁、高铁、现代高端科技等项目的独具匠心和智慧既体现在顶层设计理念上,也体现在生产制造的技术、工艺和细节上。那些闻名世界的中国制造的产品无不闪耀着现代工匠精神的光辉。“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其中不仅饱含着传统与现代中国工匠们的心血和汗水,也体现出中国工匠精神的伟大和卓越。正是中国工匠们通过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极致信念,才提升了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培养的工科毕业生很多时候却得不到企业和行业的认可。很多工科大学生身上普遍缺乏严肃认真的职业素养、精益求精的极致信念,缺乏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的耐心,缺乏追求卓越、的信念。经过大学四年的培育,很多毕业生并没有工程师的气质和素养,更不用说大国工匠精神。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不仅为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更意味着中国工科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胜任力、职业素养水平等将公平参与到国际工程师技能和水平的竞争中。《华盛顿协议》对工科毕业生所提出的沟通、团队协作、工程伦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标准,对国内高校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国内大众化高等教育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是指把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运用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具有职业素养全面化特点,在社会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中的占有较大需求比重。应用型人才成为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重视对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也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体现为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究其深层次价值内涵是指人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

(一)工匠精神蕴含着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目标价值指向,是一种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敬业不是一个职业标准,它是将自身的技能、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卓越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工匠精神的敬业除了要求应用型人才具备严谨细致外,还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特质。这其中既包括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行业的热爱,也包括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艺水准。这种把视品质如生命的严谨态度和进取精神,无论对于传统和现代工匠们都值得传承、创新和发扬。

(二)工匠精神蕴含着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

工匠精神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专注、踏实和千锤百炼。能工巧匠们生产、设计和研发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培养人的实践精神、传授实践技能同时也是价值引领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更折射出对“真”“实”的追求。没有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实践态度,就无法形成精湛技艺的传承,更谈不到精神的升华。工匠精神中的实践精神,鼓励大学生依靠扎实的真才实学和实际业绩立足于行业和社会,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也是高校工程教育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

(三)工匠精神蕴含着坚持执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首位,创新引领主要是在制造业中产生并实现的,科技创新的发展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在2016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凸显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创新意识,并倡导坚持执着的创业精神。在生产、设计和研发过程中,要经常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样的创新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工匠精神与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相承接,上升到敬业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等层面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涵养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培养学生形成严瑾细致、追求卓越、知行合一的信念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培养敬业、实践、创新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高度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中国制造中找到自我认同。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长效机制构建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承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社会生产和制造行业长久发展的坚实基础,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指引下,应该重视对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长效培育机制。

(一)宣传教育引领工匠精神价值观的形成

在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教育引领工匠精神价值观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润物无声。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坚持“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统一观念认识,形成一套完善的既有教授、科学家,也有一流的技工人才和工程师的社会人才体系结构,构建与社会发展新常态相一致的价值追求,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统一认识。其次,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教育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的重点宣传。积极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扩大宣传,特别是国家级或省级学科竞赛获奖典型、朋辈校友的宣传方面,拓宽各项宣传渠道。再次,增强民族品牌竞争力,通过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在学生中形成品质化精细化理念,注重品牌优势,提升企业和国家形象,实现“中国制造”大国向“中国制造”强国转变。

(二)专业教育贯穿支撑工匠精神

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营造合适的土壤,专业教育是培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首先,构建符合工程教育专业发展和特征的教学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创新创业课等科学合理地构成,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目标的提升。其次是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分析具备工匠精神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意义,以及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和成才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中敬业、创新、实践精神的价值内涵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目前,据调研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仍在 “专业目录”框架下做人才培养方案,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帮助学生加强对企业行业的认识了解,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形成。再次,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将企业通用标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等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引导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工程人才质量专业化的标准,达到学习目标。

(三)创新创业教育诠释工匠精神价值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工程和技术的目的都是改造世界,工程的结果更侧重创新,创新不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也是一种意识、思维方式的精神价值。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工匠对产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更需要掌握最前沿的创新技术,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充分发挥创造力,通过创新思维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一方面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工匠精神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需要高校与地方企业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技术创新活动,建立科技服务基地或技术创新基地,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四)实践教育深度融合工匠精神

实践教育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一个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的课时、企业一线的工程师授课时间和企业实习的时间各占三分之一,学生毕业后可以具备合格的工程师职业素养。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的应用型人才高校,首先,要加强知行合一,注重理论学习,更要强调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其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投入,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动手和实践提供保障条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再次,拓展实习基地,与地方企业联动提供培育工程素养、工匠精神的实践平台,建立一整套适合工科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体制机制,与地方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社会生产和制造行业长久发展的坚实基础。高校重视对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构建长效培育机制,才能打造出消费者需要和满意、畅享全球的产品,使工匠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为提高人类生活需求和质量、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2]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 陈盛,徐立清,林怡.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模式选择[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28(5).

[4] [美]亚力克·福奇(Alec Foege).工匠精神[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5] 徐健.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极致绽放[J].江苏教育,2015(11).

[6] 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

[7] 陈劲.创新创业亟待工匠精神回归[N].中国交通报,2016.

[8] 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9]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10] 潘竞男.从时代需求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J].国家治理,2017.

[11] 王宏飞.工匠精神砥砺“中国制造”[J].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2).

[12] 王芳;曹云峰.工匠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内涵及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