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人”跨越文化差异

2018-08-18王阳吴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林语堂

王阳 吴涛

摘 要:中国古代传奇小说译介到西方必然会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和阻碍。林语堂在《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创造性地借用“人”和“人性”将东西方文化联结在一起,解决了文化差异问题。本文以《白猿传》为例,从文本角度和读者角度,探究了林语堂借用“人”跨越文化差异的尝试。

关键词:人 林语堂 白猿传 文本角度 读者角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从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看中国古典小说翻译”(2017YJS074)阶段性成果

一、导言

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Chinese Short Famous Stories, 1952)收录了唐宋传奇小说二十种。将中国传奇英译至外国,必然面临文化基因差异,“读者同作品的文化基因不一,大体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由不同地域、过渡或民族造成的文化位差;一种是由不同历史时期所造成的文化时差。”(夏中义,2001)这种文化的时差和位差是文学翻译工作者都会面临的重要难题。所谓文化差异或是文化冲突,究其本质其实是文化环境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冲突,这是造成文化时差和文化位差的根本原因。

为了解决这种价值观念冲突,林语堂借“人”杀“冲突”。人性,是东西方文化中的共通点。无论是东方小说还是西方小说,“短篇小说之主旨在于描写人性,一针见血,或加深读者对人生之了解,或唤起人类恻隐心、爱、同情心、而予读者以愉快之感。”(林语堂,1994)即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两种文化之间仍然存在着“人性”的交集。林语堂将“人性”带入到中国古典小说的编译之中,平衡了文化的时差和位差,最终使《英译重编传奇小说》达到了他自己的标准,即“当具普及性,不当有基本上不可解之处,不当费力解释”(林语堂,1994)。本文即以《白猿传》为例,探讨林语堂在编译过程中如何借助“人”,使小说情节结构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读者反映更纯粹,最终达到将中国古典小说成功传播到西方。

二、文本角度

《白猿传》是一篇很精彩的唐代传奇。故事中的白猿有人的外形和兽的野性。从小说内容上看,尚未摆脱六朝以来志怪小说的禁锢,以奇闻、奇人、奇怪满足读者寻求刺激惊险的心理。尽管题材新颖,故事叙述跌宕,却并未有更深层次的文学趣味。林语堂编译后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借助小说表达了让人性回归自然的文学旨趣。

从情节上看,故事发展层层递进,这在原小说中是没有的。原小说中,以“忽于百里之外丛筱上,得其妻绣履一只,虽侵雨濡,犹可辨识”,带动小说发展,将军不断向更深处搜寻白猿。而林语堂在编译过程中增添了小说发展的逻辑性。“About two weeks later, one of our men reported finding a woman′s red, embroidered shoe on a tree branch, some thirty miles from the place.”(林语堂,2009)首先在三十里外找到一只“红色绣花鞋”,引发将军暂停战事,开始搜寻行动。接着“We saw a pile of charred stones grouped together, with ashes around them.”以及发现干橘子皮和香蕉皮,证明有人曾在这里安营扎寨。然后“Lo showed us a piece of black ribbon such as ladies used to tie their hair while dressing.”尽管不确定是否是将军夫人的,但是这样“或许是”的疑虑在小说中却更增添了悬疑性。严密谨慎的人性即是逻辑,林语堂对《白猿传》的编译,不但使小说逻辑更紧密清晰,情节发展更跌宕起伏,而且这样的故事叙述凸显了作者或译者本人的逻辑性。

从人物形象来看,编译后的白猿更具有了自然人性。机智、勇敢、豪爽、率真,这些性格添加到猿的身份上,使其更多了几分可愛,比欧阳将军的形象更为生动。人性特点从白猿的“笑”中就可见一二,篇中描写白猿的笑,有“loud laugh”、“with a quick laugh”、“laughing and drinking with total unconcern”以及另外两处“stopped withalaugh”和“The White Monkey laughed”。此外,林语堂亦增加了白猿的其他情绪描写,诸如“greatly pleased”、“Hewasproudandhappy”,这些东西方文化中共通的人的性格特点,附加在白猿身上,使得白猿的形象与人类更加贴近,猿的心性自然天真,是未经儒家道教理学心学教化的人的心性特点。林语堂借助这个形象,表达了人性回归自然的愿望。与白猿的形象相对比,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代表——欧阳将军,就显得十分呆板。

原文《白猿传》结尾写白猿之子“及长,果文学善书,知名于时”,《直斋书录解题·小说类》中有欧阳纥是欧阳询的父亲,欧阳询长相如同猕猴。这篇小说正是唐同时代人作,实为嘲讽戏谑欧阳询。林语堂将结尾修改作将军夫人最后留在了白猿身边,做孩子幸福快乐的母亲,这宣告了自然人性的完全胜利。东西文化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它们之间相通的元素是“人”和“人性”,林语堂从文本角度凸显强化了“人”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弱化文化差异,从而更易于接受。

三、读者角度

除了为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添加“人”的特点之外,林语堂在编译过程中还关注了另一群人——读者群体。通过关注读者群体,可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因为如果说“人”的因素在编译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那么读者这群人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说服读者群体,就能使译本在另一种文化中更好地接受和传播。林语堂把读者考虑到编译过程中,采用文化背景催化和视点转换两种方式,带领读者经历中国经典传奇。

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内的文学作品普遍具有期待,认为东方文化十分神秘。林语堂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化的心理期待,对《白猿传》原文的概述加以扩展填充,写得摇曳多姿、情趣盎然,使传奇的东方色彩得以强化(施萍,2005)。其中颇有异域风味的择偶舞蹈(“courtshipdance”),据《白猿传》的小序,可能来自于唐段公陆的《背葫芦》或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或朱复之的《七蛮丛夏》。林语堂在《白猿传》中写道:“鼓手们坐在场子中心,敲蛇皮鼓。一根五十多尺高的旗杆周围,另有两个人吹长角,长约有五尺多,状如喇叭……男人们在外圈跳舞时,才拉着自己舞伴的红带子。”(林语堂,2010)这段描写了异域风味的择偶舞蹈,敲蛇皮鼓、吹五尺多长的喇叭、姑娘们戴着红嫁带……这些强化的东方色彩使得传奇的异域性更加浓烈,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下作品的主观期待,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这段描述补充了情节连的空白,改变了叙事节奏,详略得当地催化了叙事性。

此外,视点转换也是将“人”带入到小说情节中的重要手段。原作《白猿传》是全知视点。这样的视点虽然可以看到故事发展的全貌,但却少了带入感。而林语堂编译后的《白猿传》将视点转换为“我”的视点,这样的设定把读者代入其中,跟着“我”的视角转换而审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不同于全知视点中的客观,局限视点从叙述者的观察角度展开,带有明显的个人心理体验,虽然无法看到整个传奇故事的全貌,但正因为视角受到了限制却更增强了读者的带入感和故事的氛围感。《游戏机实用技术》在对《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系列游戏的评述中说道:“固定视角使玩家可视范围受限,常常看不见敌人却能听见低沉的嘶吼或是猎杀者尖锐的咆哮,这让游戏的恐怖氛围大大增强。”亦如《白猿传》中写道:“早饭的时候,将军一个人闷坐着,我真害怕看他的脸色。”“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将军暴怒。”以及译文中的“我们”一直向南走、扎营过夜、看到惊人景象、探查小路……这些“我们”的视角使得读者加入到故事发展之中。尽管读者会对《白猿传》中的朝廷将军、镇南战争等背景信息中的文化元素有所困惑,或是对整个故事的根基——“一只神奇的白猿”抱有怀疑,但是一旦读者被引导到故事的发展中,这些文化差异就会弱化,从而小说能够为读者群体所接受。

四、结语

林语堂的《英译重编传奇小说》成功地将中国古代传奇引进到西方,并在西方读者群体内广泛傳播。这样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林语堂对中西文化心领神会。以《白猿传》为例,林语堂在编译过程中,借助“人”和“人性”创造性地丰富了故事情节,增加了逻辑内涵,同时扩展对话和行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此外,他关注读者群体,强化东方神秘色彩,满足了读者阅读期待,同时将引入局限试点,将读者代入情节推进之中,这样的催化功能亦减轻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压力。在未来的将中国古典小说译介到西方的诸多尝试中,亦可以借鉴这些手段和策略,跨越文化差异,使中国小说走向西方。

参考文献

[1] 夏中义.艺术链[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39.

[2] 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六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6,77.

[3]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4.

[4] 林语堂.中国传奇[M].张振玉,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37.

[5] 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8.

猜你喜欢

林语堂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的演讲
林语堂的演讲时间
林语堂的结婚证书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好男人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