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积极心态的培养

2018-08-18陆春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2期

陆春花

〔摘要〕“积极教育”关注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作为家长,如何开展积极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笔者认为,可以从开展积极言语模式、施以积极心理暗示、寻找积极榜样这三方面做起。积极的言语模式,可以引导孩子塑造积极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积极的学习榜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目标。积极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更自信,更健康。

〔关键词〕积极教育;积极心态;积极言语模式;积极关系;积极自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2-0058-02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有积极的心态对每个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心态积极的人善于称赞别人、善于看到事物中积极有利、乐观向上的一面,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乐于助人,愿意奉献,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未来有美好的期待。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凭借乐观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走出逆境。

近几年,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甚至学校和老师也往往会忽略孩子内心的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孩子会缺失寻找快乐的技能,他们的心理问题成了被忽视的角落。

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才能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笔者认为,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积极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从家长和老师的角度来看,积极教育能挖掘出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

一、开启积极言语模式,塑造积极自我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个人之所以要失败,是因为他自己要失败;一个人之所以要成功,是因为他自己要成功。所以,积极的自我就能赢得积极的未来。当下,孩子接受的是群体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而这对孩子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保护偏弱。据不完全统计,一个班级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没有稳定的自信心。他们遇到挫折和负面评价的时候,缺少抗挫和抗拒负面情绪的力量。而缺少自信心和自信心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消极的言语模式带来的影响。

笔者身边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有这样一位家长,她曾经对孩子要求很高,每次看孩子觉得不合心意,就唠叨指责批评。孩子上五年级了,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胆小甚至恐惧,学习成绩也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孩子失去了自信,认为自己比别人笨,学习不积极,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回家常表现出沮丧的神情。这让家长着急了,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位家长淡定了心态,调整了言语模式,对孩子进行积极教育。每天孩子回家,家长第一时间就会对着孩子微笑,孩子分享进步或提出困惑时,家长总是能耐心倾听,总用“我理解”“我相信”“有道理”“有提高”“会成功”“会更好”等积极的语言回应孩子,激励引导、尊重肯定他。有一次,孩子带回来一张试卷,尽管分数不高,但家长发现卷子上的字写得很端正,就连忙对孩子说“没有关系,才错了这么几道,这么多都做对了,你真棒!”家长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了孩子,孩子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感受到了家长支持的力量,拥有了愉悦的体验和情绪,对自己的表现由自卑到自信,便更努力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早期的环境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方式。家长积极的语言模式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家长积极教育,对孩子表现出关爱的语气、赞许的态度、尊重的表情和信任的眼神,使用积极的言语模式,会使孩子产生愉快的情绪,让孩子更好地接纳自我,悦纳他人,变得更友善、自尊和自信。作为教师,应帮助孩子发现并培育他们的积极优势,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施以积极心理暗示,建立积极关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困扰和烦恼都是来自于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同伴的关系,自己和老师的关系,自己和自然的关系,自己和所做事情的关系等。孩子要学会跟自我、他人、环境建立能够支持自己顺利发展的积极关系。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关系?家长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很好的效果。

暗示是用含蓄的语言或行为、间接的方式使人领会意图的方法。积极正面的暗示,就是通过间接的、含蓄的方式,运用夸奖、期待等正向的教育手段,使孩子朝着父母指明的、需要做出努力的方向发展,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种“我能行”的信心和“我要行”的动力。

有一个家长是老师,女儿正读六年级。新学期开学,班主任王老师给她女儿安排了一个男生新同桌,这个男生黑黑胖胖,生活不讲卫生,上课不认真,成绩又落后。小女孩每天回家都不开心,要求妈妈出面跟班主任打招呼换座位。这位老师家长为难了,换座位吧,一是孩子在搞特殊化,二是在帮助孩子逃避困难,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好。于是,她用一周时间通过跟女儿谈话聊天,给予她积极的心理暗示:女儿,你的不开心妈妈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喜欢优秀的同桌。你的那个同桌,妈妈几次走过你教室窗口,发现他活泼快乐。也碰到了你们王老师,聊起了你,王老师告诉我,是因为你比较优秀,又肯帮助人,所以安排了这样的座位,希望你带动同学一起进步。家长很智慧,她其实没有与王老师交流,只是用这样的心理暗示方式传达给孩子三个积极信号:1.对座位之事,妈妈觉得不必随意调。2.这样的安排,是老师看重自己,挑战自己。3.你是同桌需要的同伴,你给别人带来帮助、带来快乐,多有存在感。

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把消极的想法转化为积极的想法。正像同样装有半杯水的杯子,消极的人会遗憾地慨叹,“哎,为什么这不是一整杯水”,而积极的人却乐观地感恩,“感谢上帝,这个杯子居然不是空的”。类似的两种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想法,直接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处事方式,而现在用消极的想法转化为积极想法。

引导孩子尝试着从感恩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拥有的一切,并重复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当孩子听到内心的声音说“我讨厌!”的时候,尝试强迫着自己用真实的声音反复说“我乐意”。当孩子慢慢养成这种态度并将其转化成习惯的时候,他也就逐渐形成了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心理暗示直接带来积极情绪,积极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的观点。

三、寻找积极学习榜样,树立积极目标

积极的教育离不开给孩子寻找积极的榜样。榜样,是最好的引导,也是最好的说服。这是一个需要榜样的时代,也是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榜样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他们干着普通的工作,做着普通的事,却努力发挥着大大的作用和能量,展现出无形的感染力,引导着身边人见贤思齐、向善向上,使孩子“想”行动,让他们抓住与期望中的品质特征和希望形成的行为之间有关聯的关键点。榜样能够让孩子树立能够成功地完成某种行为的信念,解决他们想不想做的问题,让他们在氛围中吸收到好的能量,顺势成长。

六(3)班的小辛同学爱好书法,但是学习方面对自己要求不高,成绩平平。自从参加重点中学的选拔考试名落孙山后,他学习更不积极了,学习不认真,习字也是高兴才练一练。有一次家委会组织了一场亲子活动——“走近名师大家”,妈妈带他参观了家乡书法名家陆老师的书法展,还把他介绍给了陆老师。小辛看了大师的作品,了解了大师的成长经历,非常佩服陆老师,并要以陆老师为榜样勤奋学习,刻苦训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辛此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积极了,练字也刻苦了。当妈妈把孩子的书法作品给陆老师看时,陆老师当堂表扬了小辛。小辛于是变得更积极了,做得更好了,并在省书法大赛中获得了大奖。

家长用身边的榜样激发和鼓励孩子认识到自己标志性的积极品质或孩子自己想形成的那些积极品质,可以让孩子形成积极的信念,感到自己能做、想做,并有兴趣发挥特长,向着目标、创造性地做起来。

生活中,每个人内心都有向上、向前发展的潜质,但是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特点也不一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找到自己适合的目标,然后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坚持,满怀激情地投入,最终成为想成为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教育”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激励自己,从而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积极教育就是鼓励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让孩子更主动,更自信。当孩子在一个积极主动的环境中成长时,他的人生便犹如有了助推器,势必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苏州,215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