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08-18詹军

世界地理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城市群边缘核心

詹军

摘 要: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从时空角度分析了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2008年~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下降。②省域内差异、城市规模等级内部差异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来源。③长三角城市群内大部分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核心—边缘结构稳定。④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核心-边缘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识码:A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辐射中西部地区,带动全国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据统计,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实现旅游收入21775.17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2.72%。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旅游经济最具活力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于长三角城市群地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城市群各地市在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造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凸显。2015年,上海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500亿元,而铜陵市只有72.63亿元,两者分别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总收入的16.07%和0.33%。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会阻碍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综合分析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并探究其成因,对促进城市群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长三角城市群界定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指导性文件。规划中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个地市(表1),总面积为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2.2%[1]。

表1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分类

Tab.1 The division of city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1.2 数据来源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为研究单元,研究时段选取2008年~2015年连续时间序列,选取各市旅游总收入来表征旅游经济总体水平。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2009-2016)以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 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计算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1)标准差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是数据的离差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商的算术平方根[2]。用来测度地区绝对均衡程度,其值越大,地区发展越不均衡,反之则越均衡。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theil表示泰尔指数, xi表示i地市人口占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总量的比重,yi表示i地市旅游总收入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总收入的比重,I(inter)为各省域或不同规模等级地市间旅游经济的组间差异,∑(Yi/Y)Ii(inter)是各省域或不同规模等级地市旅游经济组内差异的加权平均值。Yi和Xi分别代表各省域或不同规模等级地市类型的旅游总收入和人口总量。yj和xj分别代表i省域或不同规模等级地市类型内j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和人口总量。

2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变化及其主要来源

根据公式(1)~(3)计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三个指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差异及其变化,计算结果见表2。

2.1 总体差异及其变化

2.1.1 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旅游收入标准差从2008年的412.48增长到2015年的754.41,八年间扩大了1.83倍,年均增幅达到9.01%。2008年旅游收入最高的上海市达到2060.31亿元,最低的安徽省铜陵市仅为16.9亿元,两者相差2043.41元。2015年旅游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铜陵市差距达到3427.37亿元。

2.1.2 旅游经济相对差异总体下降

反映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从2008年的1.41、0.58下降到2015年的0.90、0.44。基尼系数在国际上确定是否均衡的标准阈值是小于0.4,而2008年~2015年長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大于0.4,处于不均衡发展状态,但是这种不均衡状态在逐年减小。如,2008年上海市旅游收入是铜陵市的120.14倍,而2015年该倍数缩小为48.19,说明城市群内各地市间旅游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加,城市群旅游经济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

2.2 总体差异及变化的主要来源

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分别按照省域尺度和城市规模等级尺度进行分解,进一步从深层次研究旅游经济差异及变化的主要来源(表3,表4)。

2.2.1 省域旅游差异及变化的主要来源

根据表3,一方面,各省域内地市间差异一直是总差异的主要来源,2008年~2015年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都保持在70%以上。其中,又以江苏省内的差异为最主要来源。说明尽管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省域内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与其他地市间的发展水平相当悬殊,故江苏省内地市间的旅游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差异特性。浙江省、安徽省内各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另一方面,省域间差异对城市群总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小,说明旅游经济对缩小省域间社会差异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008年~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总差异、省域间差异、省域内差异都呈现缩小趋势。其中,省域内差异从0.064下降到0.046,省域间差异从0.027下降到0.009,两者共同缩小了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差异。对省域内差异而言,安徽省内差异扩大,贡献率上升明显,从2008年的6.59%上升到18.18%。以合肥市为例,旅游总收入从2008年的132.4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75.07亿元,占城市群内所有安徽地市旅游收入的比重由29.83%上升到34.68%,极化效果明显。但受到江苏省、浙江省旅游经济差异稳定下降的冲抵,长三角城市群省域内旅游收入总差异保持稳定的收敛状态。

2.2.2 不同规模等级地市旅游差异及变化的主要来源

根据表4,长三角城市群不同规模等级地市内部差异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贡献率始终大于58%。在四大规模等级地市中,大城市内部的旅游经济差异贡献显著,一直居于首位,始终超过43%,说明大城市内部差异是造成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与大城市内部杭州、无锡、苏州、宁波、合肥等城市旅游经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与其他地市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着密切联系。

在差异变化上,总体差异、规模等级间差异、规模等级内差异的发展趋势甚为一致,表明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规模等级间差异、规模等级内部差异的日益缩小。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同规模等级地市间的差异得到明显改善,泰尔指数的下降幅度较大,从2008年的0.036下降到2015年的0.003,对城市群差异的贡献率下降了35.34%。可见,旅游经济在平衡不同规模等级地市经济发展差异上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程度越来越有限。规模等级地市内部泰尔指数从0.05下降到0.043,说明旅游经济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但是贡献率却从58.14%增加到93.48%,高贡献率说明规模等级内部差异对城市群总差异有显著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

3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空间演变特征

3.1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具有持续性

按照旅游收入是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0、1.5、1.0、0.5倍[5]将城市群26个地市划分为最发达地市、发达地市、较发达地市、欠发达地市、落后地市5个等级,得出2008年和2015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本文研究的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中,2015年只有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7个地市的旅游收入高于区域平均水平,所占比重仅为26.92%。与2008年相比,只增加了合肥市1个旅游经济较发达地市。因此,就整个城市群区域而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市的数量偏少,区域内旅游经济普遍发展水平较低。盐城、泰州、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宣城等地市始终处于较低水平。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具有持续性。城市群内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加上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绝对差异较大,即使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短期内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基本格局。

3.2 旅游经济梯度差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稳定

运用ArcGIS10.0软件,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示在地图上,如图1所示。2015年旅游经济最发达地市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旅游收入均超过1688亿元,4个地市旅游总收入占城市群比例由2008年的55.3%下降到2015年的42.49%。旅游经济发达地市为无锡,2015年旅游收入为1389.29亿元,占城市群旅游收入比例由6.84%下降到6.38%。较发达地市包括宁波、合肥,2015年旅游收入都超过975亿元,占城市群旅游收入比例由2008年的7.66%上升到2015年的10.14%。欠发达地市包括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池州,11个地市旅游收入由2008年的1924.0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094.86亿元,占城市群比例由25.3%增加到32.58%。落后地市包括盐城、泰州、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宣城,8个地市旅游收入由2008年的373.3亿元,增加为2015年的1830.23亿元,取得了较大发展,但2015年旅游收入仅占城市群的8.41%。从图1中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地市间旅游经济梯度差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比较稳定。

4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成因分析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禀赋[6-8]、区域经济发展水平[9-10]、基础设施[11-13]、产业结构层次[14-15]、对外开放程度[3、16]、旅游产业集群[17-18]等指标。本文选取2008年~2015年的相应指标与旅游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引起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原因(表6)。

4.1 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所需要的最基本因素,也是吸引旅游者前往该地区进行游览的主要原因之一。旅游资源禀赋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程度。特别是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其禀赋程度是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根本原因。本文选取国家A级(4A级、5A级)旅游景区作为衡量长三角城市群旅游资源禀赋的标准,并参照左冰[19]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差异与旅游资源禀赋指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性,历年相关系数均超过0.8,说明旅游资源禀赋差异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以2015年为例,城市群内旅游资源禀赋最高的上海市有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51处,而旅游资源禀赋程度最低的铜陵市仅有2处4A级景区。由此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内地市间巨大的旅游资源禀赋差异。相关系数由2008年的0.819提高到2015年的0.934,可以预见,由旅游资源禀赋差异引起的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經济差异将持续存在。

4.2 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项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经济实力的鼎力支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能够保证旅游发展所需的财力支持,从而使旅游经济获得发展。本文选取GDP代表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从表6可以看出,旅游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了0.0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一直高达0.9以上,说明在所有指标中GDP的增加能够使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获得最大提升。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使城市群内各地市间形成旅游经济差异的最根本原因。如上海具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并不多,但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依旧能够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资源,说明了经济实力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基础紧密相关,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势必造成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格局。

4.3 基础设施

区域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的基本指标,发达的交通条件可以增强区域的可进入性,从而扩大客源市场的规模,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采用公路网密度[20]衡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GHDi為i地市公路网密度,Li为i地市公路通车里程,Ai为i地市国土面积。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与公路网密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考察期内仅有2008年~2010年三年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相关系数都不超过0.5。可以基本得出交通设施条件并不是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究其原因,可进入性只是一个重要的门槛条件,若一个地区的可进入性达到某一水平后,其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就会减弱。长三角城市群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拥有优越的先决条件,已经逐渐形成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地市间的公路网密度差异日益减小,导致公路网密度自2010年以后不再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4.4 产业结构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门,其发展需要商业、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关联产业的大力支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物质支持基础。表6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差异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在0.01的水平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6,验证了产业结构层次是造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相关系数由2008年的0.787增加到2015年的0.882,说明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能够使旅游收入获得更大的增加。

4.5 对外开放程度

旅游业属于外向型产业,目前全球每年国际游客的数量超过10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外开放程度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对外开放度指标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OIi为i地市的对外开放度,FDIi和FDI分别为i地市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和长三角城市群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GDPi和GDP分别为i地市国内生产总值和长三角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旅游收入与对外开放度指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较早,引进外资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群内各地市的对外联系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入境旅游具有明显优势。所以2008年~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与对外开放程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指标。

4.6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创新的源地,是提升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竞争力的动力。旅游产业比其他产业更容易形成集群的原因是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旅游企业必然会围绕资源产生并发展。由于旅游活动的带动效应,旅游产业从传统的三大领域——旅游景点(区)、旅行社、酒店扩展到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体系。区位熵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群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LQij是i地市j产业的区位熵,Eij是i地市j产业的总产值,Ei是i地市的总产值,Ekj是长三角城市群j产业的总产值,Ek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产值。

在旅游产业集群识别中,某地市的区位熵大于1,则可以认定该地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产业区位熵高于1的地市数量由2008年的7个增加到14个,说明旅游产业集群在越来越多的地市形成,导致旅游产业集群因素由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显著性因素变为非显著性因素。旅游产业集群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在2010年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种相关性的下降与城市群内三省一市政府部门对旅游业发展都给予了较高的定位(表7),导致旅游产业集群呈现出向均衡方向发展有关。

5 结论及讨论

本文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探究了2008年~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差异,并使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考察期内,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总体下降。

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按照省域、城市规模等级两个尺度进行拆分。根据省域尺度拆分为省域内差异和省域间差异,得出江苏省内部差异在区域总差异中的贡献率最高,是造成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按照城市规模等级尺度拆分为规模等级内部差异和规模等级间差异,得出大城市内部差异是造成城市群总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选取2008年和2015年为时间节点,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变特征,得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具有持续性;旅游经济梯度差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稳定的分析结果。选取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等指标,在SPSS18.0中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得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是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全面提升旅游经济效益水平,促进城市群旅游业形成整体优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该充分发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涓滴效应,围绕核心城市,打造旅游资源特色迥异,优势互补的大都市旅游区,推进以优势旅游地区的率先发展来带动其他相对落后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此外,欠发达地区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提供支撑,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差距,最终形成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01]. http://www.sdpc.gov.cn/zcfb/zcfbghwb/201606/ t20160603_806390.html.

[2] 李艳花,周红岩. 基于规模和位序差异的陕西入境旅游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1):51-55.

[3] 李如友,黄常州. 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24-33.

[4] Ying L G. China's Chang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J]. Economic Geography,

1999,75(1):59-70.

[5] 程进,陆林.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81-85.

[6] 高超,陆玉麒. 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90-6693.

[7] 敖荣军,韦燕生.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研究,2006(3):32-43.

[8] Melián-González A, Arcía-Falcón J M. Competitive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destin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3):720-740.

[9] 王淑新,王学定,徐建卫. 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空间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 旅游科学,2012,26(6):55-67.

[10] 方法林.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24-131.

[11] 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 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 旅游学刊,2009,24(1):23-28.

[12] 陆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2005(3):406-410.

[13]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等. 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 地理学报, 2007(6):631-639.

[14] 赵磊. 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J]. 旅游学刊,2015,30(4):33-49.

[15] 王昕. 重庆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研究[J]. 经济地理,2010,30(3):519-523.

[16] 谢守红. 中国各省区对外开放度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296-303.

[17] 李伟清. 长三角旅游产业集群的判定和比较研究[J]. 旅游论坛,2012,5(6):50-55.

[18] 邴振华,高峻. 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研究[J]. 旅游科学,2010(1):86-94.

[19] 左冰.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82-90.

[20] 胡露露. 長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4.

Abstract: Taking 26 citie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Standard deviation, Variation coefficient, Gini coefficient, Theil index as calculation method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tourism economy regional disp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from 2008 to 2015,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economic disparity through Double-logarithm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rom 2008 to 2015, the absolute disparity of tourism economy expanded and the relative disparity narrowed; Inter-province disparity and disparity within cities of different grades were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tourism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was low in most cities, and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w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development. Amo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s tourism resources endowmen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tourism infrastructure, economic opening rate,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the main causes of tourism economy disparit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ncluded resource endowments、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economic disparity; core-periphery

猜你喜欢

城市群边缘核心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崛起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