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援藏与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析

2018-08-18史晨怡周春山余波

世界地理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城镇化

史晨怡 周春山 余波

摘 要: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具有密切关联。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援藏与西藏城镇化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在分析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趋势分析,探讨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特征;运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00年~2015年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援藏与西藏城镇化综合水平均持续上升,但大部分县区仍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2)援藏与西藏城镇化逐步进入高级协调状态。2015年,各县区援藏与城镇化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度与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特征;援藏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分区随海拔呈现明显的空間差异且由较高耦合协调区向地区中心集聚;3)援藏与西藏各县(市、区)城镇化各要素之间均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财政转移支付与建筑工程投资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援藏在经济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果。基于研究结果,针对不同地区提出未来援藏工作及西藏城镇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援藏;西藏自治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加权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援藏”是指西藏自治区所接受的来自中央、对口省(市、区)、国有大型企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所有援助,包括经济援藏(财政支付转移、税收优惠及金融优惠)、人才援藏(援藏干部、教师、医疗人员等),及技术援藏(专业技术人员、相关技术)。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m以上,包括喜马拉雅山区、藏南谷地、藏西北高原以及藏东南高山峡谷,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2015年,西藏城镇化率达到27.74%,人口主要集中在“一江四河”地区,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尼洋河中部流域的狭长河谷地带。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对西藏发展展开支持。改革开放后,援藏力度不断加强,中央先后召开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援藏机制不断完善,逐步由以人力、物力、财力为主的扶贫式援助向以资金、项目、技术为主的开发式援助转变。在援藏政策支持下,西藏城镇得到大力发展,1980年~2015年,城镇化率提升了78.97%。援藏对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作用效果也有所差异。因此,援藏与西藏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援藏效果的地区差异及未来的调整与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援藏研究大致涉及三个方面:对援藏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进行总结[1];对援藏行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分析[2,3];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由于政策难以量化,大部分研究以定性为主。相关研究通过对比援藏工作会议前后西藏社会经济各项指标的变化[4]分析得出援藏对西藏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援藏为分享经济剩余、减少经济发达地区与边缘地区差距提供了可能,促成了西藏共享型的经济发展方式[5,6]。此外,也有学者分析了某一特定援藏模式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教育援藏在西藏民生建设、提升民族素质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7]。

改革开放以后,西藏城镇化研究逐步展开,研究主要涉及5个方面:①城镇化发展模式与类型。有学者提出西藏小城镇跳跃式发展模式[8],以及以生态环境为约束,以政府为主导的“网络式”模式[9];②城镇化动力机制。比如,有研究认为牧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城乡居民收入、工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10],国家投资、行政机构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个体经营者的涌入[11];③城镇化空间布局。将西藏小城镇划分为:藏南宽谷山原城镇发展区、藏东南山地城镇发展区、藏东“三江”流域城镇发展区、藏北高原城镇发展区和藏西高原城镇发展区[12];提出“一江两河”地区正逐步由单中心(拉萨市城关区)向多中心(拉萨市城关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山南市乃东区)向心集聚阶段转变[13];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通过定量分析发现西藏城镇化与第一产业呈负相关,与二、三产呈正相关,第三产业是拉动西藏城镇化的主要动力[14];⑤城镇化与人口结构。研究涉及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作用,认为高农村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化具有负效应,户籍人口进城对城镇化的作用逐渐趋弱且流动人口是推动城镇化的主体力量[15];⑥可持续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从政府管理、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实现可持续城镇化道路[15];通过分析西藏城镇化特点,提出符合地方特色的就地城镇化渐进模式、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总体目标、“一群、三轴、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以及加快西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16]。此外,也有研究提出西藏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呈现“点状”影响[17]。

西藏城镇化的研究逐渐趋于多元化,但极少研究着眼于援藏与西藏城镇化的关系。本文将援藏量化,将援藏与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看作两个复杂系统,利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论证援藏与西藏城镇化两个复杂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0年~2015年援藏与西藏自治区城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指标体系

财政转移支付是援藏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用西藏各县区财政收支差额代表财政转移支付;根据西藏比全国各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水平低2%的优惠贷款利率政策,计算了金融贷款优惠金额;建筑工程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表征。援藏的其他表现形式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缺失,并未列入本文的指标体系中。城镇化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人口由乡村向城镇转移,还表现为农业活动向非农活动转变、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乡村生活方式逐渐被城市生活方式所取代等[18]。为准确评价城市化水平,借鉴相关研究成果[19],结合西藏自治区实际情况,最终形成由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以及空间城镇化4个一级指标,非农人口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等11个二级指标所构成的西藏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熵权综合指数

1.2.2 耦合协调模型

为了从整体上分析援藏与西藏城镇化之间的耦合作用大小,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其模型并加以推广,得到援藏与西藏城镇化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6),通过该公式可以分析援藏与城镇化在时空序列上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强度:

式中,Ul与Uq分别是根据公式(5)计算得到的援藏指数与城镇化指数。C为耦合度,取值范围0~1。C=0,表示各子系统无关且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C=1,表示各子系统达到共振耦合并形成有序结构。借鉴以往研究[19],本文将耦合度划分为四种类型:0

耦合度可以反映援藏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强度,但它无法区分低发展水平上的耦合与高发展水平上耦合[20],故不能够反映系统之间实际的协调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通过计算协调度来分析援藏与西藏城镇化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的良性相互关联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为协调度,用以衡量援藏与西藏城镇化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度;T为援藏与西藏城镇化的综合调和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代表援藏与城镇化的贡献份额。由于两个系统相互影响程度及相对重要性不同,援藏能够对西藏城镇化产生影响,但它不是影响西藏城镇化的唯一因素,于是,本文取α=1/3,β=2/3;C为根据式(6)计算所得耦合度。D的取值范围为0~1。协调度值越高,援藏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对整个系统的综合功效也越高,援藏与经济发展越协调。结合研究区域特征并参考已有研究,本文将协调度划分为5个等级:0

1.2.3 加权灰色关联模型

1.3 数据来源

研究以2016年西藏自治区的行政区划为基准,包括5个地级市、2个地区和74个县(市、区)(图1)。2000年~2015年西藏数据主要来源于《西藏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并利用《西藏县情概览》(2014~2015)①对缺失的个别数据采用线性内插值法进行处理。

2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分析

2.1 援藏综合水平不断提升,金融优惠贡献度最高

2000年~2015年,金融政策(0.443)在援藏综合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最大,财政补贴(0.277)与建筑工程投资(0.279)的贡献程度相当。从援藏综合水平演变趋势图来看(图2),研究期内,援藏综合水平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且自2010年之后上升迅速。从各项指标来看,财政补贴指数、金融优惠指数以及建筑工程投资指数均保持向上增长。2007年以前,财政补贴、金融优惠以及建筑工程投资三者水平相当,但自2007年以后,金融优惠指数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两项指数。自1950年代开始,中央就对西藏实施了金融优惠政策,从“无息贷款”到“对部分行业进行免息”再到“优惠贷款利率比全国低2~3个百分点”,越来越多企业与个体主动利用这些金融优惠政策创造可能的发展机会,西藏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時,金融业也稳步提升。相比之下,中央财政补贴、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指数虽不断上升,但这些被动“输血型”的援助方式在援藏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

2.2 城镇化综合水平持续上升,但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

研究期内,西藏城镇化城综合水平不断上升,2008年以后上升速度较快(图3)。其中,社会城镇化(0.454)对西藏城镇化的贡献度最高,其次为经济城镇化(0.361),二者指数呈现较快的增长,说明西藏在人民生活水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人口城镇化(0.132)与空间城镇化(0.053)对城镇化贡献度较小,二者指数变化幅度并不十分明显,逐渐与前两者产生明显差距。西藏70%以上为藏族,其人口城镇化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人口向城镇集中,大量少数农牧民族无法在短期内放弃原有的农牧资产和传统少数民族生活方式而聚集在有限的城市地域空间内,因此,其人口城镇化的过程较为缓慢。空间城镇化指数始终保持较低的增长水平。自治区自然条件苛刻且现有经济技术条件有限,城市建设难度大,从而减缓了城市地域空间的转型。

由于综合城镇化指数为根据各指标权重计算而得的综合得分,与传统百分比城镇化率具有一定的区别。参考已有研究,采用极值法及折线型无量纲化法将综合城镇化得分转化为类似传统百分比的城镇化率[22],并根据陈彦光、周一星[23]的研究成果,对西藏自治区综合城镇化水平进行划分(图4)。西藏自治区56.77%的县区都处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②,这些县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藏东高山等地势复杂、海拔较高的地区,以及部分藏南边境地区;35.14%的县区处在城镇化加速阶段,这些县区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好的“一江四河”地区、部分与四川省相邻的地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昌都市卡若区以及山南市乃东区处在城镇化的减速阶段,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区、林芝市巴宜区和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处在城镇化后期阶段,这些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区位于河谷地区,海拔较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且是各地区(市)行署所在地或其周围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资源较为集中,与外界的联系也相对密切,城镇发展的基本活动比重较大。由此看出,西藏自治区初步形成了以拉萨市城关区为主中心、以其他地市行署所在地城镇为地区中心、以其他城镇为组成部分的城镇体系。

3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

3.1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不断提高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相互作用与协调的阶段性特征见图5。根据公式(6)所计算的耦合度结果来看,研究期内援藏与西藏城镇化耦合度在0.835以上,属于高度以上耦合水平,说明二者具有很强的相互影响。2013年之后,耦合度略有下降,说明西藏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援藏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所减弱,西藏城镇化发展在此阶段出现了其他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如自治区在援藏支持下初步形成的自我发展动力、自然环境的改观或是受到临近省份的带动辐射等。根据公式(7)计算所得的协调度来看,协调度从0.240增长至0.707,从濒临失调调整至高级协调状态,二者逐步趋于协调发展。在各项援藏政策及援藏项目的影响下,西藏自治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模式、人口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自治区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极大地改善了自治区生产、生活环境,少数民族居民开始进入城镇,享受城镇型公共设施,感受城市文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投资,对自治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撑,人口结构及产业结构不断向多元化及高级化转变。反过来,随着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对各种消费和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从而增加了对生产、生活的各种行业以及设施的需求,又进一步推动了援藏工作的开展。

3.2 援藏与城镇化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状态

2015年,各县区援藏与城镇化耦合度处在0.635~0.999之间(图6a),属于中度以上耦合水平,其中59%以上的县区耦合度在0.85以上,属于极度耦合水平,说明援藏对各县区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中度耦合的县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阿里地区;高度耦合的县区主要集中在那曲地区及日喀则市的西部;极度耦合的县区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一江四河”地区以及藏东地区。可以看出,援藏与城镇化耦合度值大致随海拔高度呈现梯度差异,即海拔越高,耦合度越低。从协调度来看(图6b),2015年,各县区援藏与城镇化协调度处在0.106~0.898之间,但81%以上的县区协调度在0.20以下,即处在勉强协调以下水平,协调度很低,这意味着大部分县区虽然有很高的耦合度但实际处于一种低水平下的耦合状态,援藏虽对自治区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城镇化发展与援藏未形成良好协调。协调度最高值区分布在拉萨市的城关区(D=0.898),较高值区(0.20

3.3 耦合度与协调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特征

利用ArcGIS对援藏与城镇化进行空间趋势分析(图7),2015年援藏与西藏城镇化耦合度与协调度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态势。其中,耦合度在东西方向上呈现“西低东高”的态势,表明该时期藏东耦合度高于藏西;在南北方向上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倒U型趋势,表明藏南耦合度高于藏北,最高的是“一江四河”地区。从协调度来看,空间趋势均不如耦合度明显。在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上均呈现出一条先逐渐增长后略微下降的平滑曲线,表明藏东南地区协调度高于藏西北地区耦合度,同时两条曲线在末端略微下降的趋势又展现出协调度在“一江四河”地區自中心城区向四周递减的空间趋势。“一江四河”地区内部各县区耦合度基本在0.85以上,但其协调度值介于0.129~0.898之间,从勉强协调到优质协调共跨越五个等级,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协调度最高值位于拉萨市的城关区。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这里是援藏核心区,也是自治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2015年,城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33亿元,占拉萨市GDP的70.44%,占全区的26.73%;非农人口比重达到93.63%,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7.74%)。得益于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拉萨城关区发展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中心,成为自治区名副其实的增长极。除城关区之外,在林芝市、日喀则市等发展条件较好地区的中心城镇也具有突出的协调度。受这些地区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其相邻县域协调度略高于距离更远的县域,协调度呈现自中心向四周递减的趋势。“一江四河”地区自然条件虽然较好,但区域发展过程中极化作用十分明显,表现为资本主要集中在地区(市)中心,并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种极化作用更加明显,资本更加趋向于发展较好的地区。

3.4 耦合协调分区随海拔分异且呈现趋中心性

基于耦合度及协调度,参考相关研究,对援藏与城镇化耦合状态进行类型划分(图8):援藏与城镇化优质耦合协调区(0.80

4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耦合的主要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公式(9)计算得到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各二级指标的加权灰色关联度,再根据各行各列求平均值后得到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表2)。

4.1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度在0.50以上,处于中等关联水平,财政转移支付X1(0.621)、建筑工程投资X3(0.631)与城镇化的关联度高于金融贷款优惠X2(0.502),说明在研究期内,金融贷款优惠虽然对援藏水平具有较高的贡献度,但财政转移支付与建筑工程投资仍是影响西藏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西藏依靠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实现物质资本投资,逐步改善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援藏通过金融贷款优惠吸引企业进驻,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推动西藏城镇化的发展。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藏城镇化发展对援藏形成了较高的依赖。

4.2 援藏在经济城镇化方面的绩效最为明显

西藏城镇化四项一级指标与援藏的关联度均在0.545以上,其中,经济城镇化Y3(0.654)与援藏的关联度最高,说明援藏在经济城镇化方面的绩效最为明显;社会城镇化Y2(0.575)、空间城镇化Y4(0.553)、人口城镇化Y1(0.545)与援藏的关联度相当,均为中等关联,表明在援藏的支持下,西藏城镇化得到均衡发展。从二级指标来看,援藏对人均GDP Y23(0.811)、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31(0.660)、第三产业比重Y22(0.653)及第二产业从业人员Y12(0.588)的影响更加明显。援藏通过实物资本投资,为自治区增加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机构由1956年自治区成立时的193个[24]增加至2014年的1.2万个;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文盲率由50年前的98%下降至2%(2010年),社会城镇化得到发展;援藏在技术、资金等方面不断给予当地产业大力支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比例由1980年的53.5 ∶ 25.2 ∶ 21.3调整为2015年的9.4 ∶ 36.7 ∶ 3.9,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业、藏医药产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矿业、民族手工业、高原农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同时也为自治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金融贷款优惠、建筑工程投资三个方面对援藏进行量化,选取西藏城镇化的四个方面: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利用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数据,通过熵权综合指数分别对援藏及西藏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分析,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特征,并运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探讨了二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援藏综合水平持续上升,金融政策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在援藏政策的推动下,西藏城镇化综合水平快速提升,其中社会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效果尤为明显;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具有很强的耦合作用,虽然这种耦合是一种低协调水平状态下的耦合,但二者的协调度不断提升;受自然条件与资源集聚的影响,耦合协调类型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藏东南地区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普遍高于藏西北地区,且地区行政文化中心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其他地区。从援藏与西藏城镇化的各个要素来看,其相互之间的作用也十分明显。援藏通过财政补贴、工程投资实现物质资本投资,逐步改善西藏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地区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从而优化从业结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空间地域转型,推动西藏城镇化发展。

为促进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协调发展,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继续完善援藏政策,引导西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逐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①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区、巴宜区、桑珠孜区、墨竹工卡县、卡若区及乃东区等处于城镇化后期及减速的县区,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相对优良,资源集聚明显,成为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具有较高的耦合度及协调度。对于这类地区,一方面,援藏应以培养地区“造血”能力为主,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进一步增强这些地区的自我发展意识,通过人才、技术援助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第三产业发展,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稳步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完善区域内交通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城镇化质量,维持援藏与城镇化的良好协调发展。②位于“一江四河”及部分与四川省相邻的城镇化加速时期的县区,其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仍处在相对较低水平。对于这类地区,应继续加强资金、项目援助,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聚焦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优先培育开发特色小镇;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引导农牧民就地、就近城镇化,逐步提高城镇化与援藏协调水平。③对于西藏西北部处于城镇化初期的高海拔县区,应考虑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③,支持自治区政府将生活在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承载能力受限地区的农牧民搬迁到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的区域;对于西藏西南边境处于城镇化初期的县区,应充分发挥沿边地缘优势及地理环境优势,重点建设吉隆口岸,稳步恢复樟木口岸,加快发展普兰和日屋口岸,建立口岸重点开放试验区、经济合作区,逐渐将其建设成为国内与东南亚国家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此外,援藏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西藏地区相关制度与政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如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有序合理流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完善资金保障制度,鼓励社会投资;保障异地农户搬迁落户与专业人才安居;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贺新元. 中央“援藏机制”的形成、发展、完善与运用[J]. 西藏研究,2012,136(6):1-14.

[2] 张可云. 论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 西藏研究,1998(3):43-47.

[3] 王清先, 王清江. 援藏建设、小康工程与制度设计——来自林芝地区的报告与启示[J]. 西藏研究,2002(1):104-112.

[4] 刘毅,杨明洪. 中央援藏政策对西藏经济发展影響的实证分析——以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4):47-50.

[5] 李国政,彭红碧. 西藏共享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基于全国援藏的视角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2010,32(8):65-70.

[6] 李中锋,杨明洪. 共享型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西藏为例[J]. 中国藏学,2009(2):91-96.

[7] 王春焕,刘明松. 教育援藏与西藏民生改善[J]. 西藏研究,2016(5):114-120.

[8] 何晓蓉,李辉霞. 西藏小城镇发展模式探讨[J]. 山地学报,2003,21(s1):102-107.

[9] 青海省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李勇. 青藏高原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3(25):35-51

[10] 章辉. 青藏高原牧区城镇化实证研究[D]. 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6.

[11] 傅小锋. 青藏高原城镇化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0,15(4):369-374.

[12] 钟祥浩,李祥妹,王小丹,等. 西藏小城鎮体系发展思路及其空间布局和功能分类[J]. 山地学报,2007,25(2):129-135

[13] 唐伟,钟祥浩,周伟. 西藏高原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演变与优化——以“一江两河”地区为例[J]. 山地学报,2011,29(3):378-384.

[14] 陈雯. 西藏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 拉萨:西藏大学,2015

[15] 樊杰,王海. 西藏人口发展的空间解析与可持续城镇化探讨[J]. 地理科学,2005,25(4):385-392.

[16] 方创琳,李广东. 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与渐进模式及对策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294-305.

[17] 樊杰,徐勇,王传胜,等. 西藏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J]. 科学通报,2015(32):3057-3066.

[18]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 生态学报,2015,35(7):2244-2254.

[19] Li Y, Li Y, Zhou Y,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coupling model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2,98(1):127

[20] 李裕瑞,王婧,刘彦随,等.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2014,69(2):199-212.

[21]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 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

[22] 王洋,方创琳,王振波. 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 地理研究,2012,31(7):1305-1316.

[23] 陈彦光,周一星. 城市化Logistic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空间解释——对Northam曲线的修正与发展[J]. 经济地理,2005,25(6):817-822.

[24] 李曦辉. 援藏与西藏经济社会50年变迁[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70-78.

Abstract: Aiding Tibet has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urbanization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his paper takes 74 counties (cities, districts)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s investigated subjects. By establishing an index system for aiding Tibet in terms of three aspects and Tibetan urbanization in terms of four aspects during 2000~2015,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iding Tibet and urbanization respectively. Then we applie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o examin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level between Aiding Tibet and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we further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Aiding Tibet and urbanization keep increasing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but most counties are still at a lower urbanization level. 2) The coordinating degree between Aiding Tibet and urbanization has shown a gradually upward trend; in 2015, most counties have high coupling degree but low coordinating degree, showi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degrees in southeast, lower in northwest"; the four coupling coordination partitions show spatial variation with the altitude and higher degree region mainly distributes in the regional center. 3)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factor of Aiding Tibet and urbanization has been found;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and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urbanization. Meanwhile, Aiding Tibet shows mor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economy urbanization. Finally,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has been proposed on Aiding Tibet and Tibetan urbanization.

Key words: Aiding Tibet; Tibetan Autonomous Region; urbanizati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weighted gray relative analysis

猜你喜欢

西藏自治区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关于西藏自治区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探讨
投入产出分析视角下西藏自治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展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