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译英汉诗歌互译中的不可译因素
2018-08-17麻秦华
麻秦华
【摘要】本文从英汉诗歌互译过程中的不可译现象着手,通过英汉诗歌对比来分析造成英汉诗歌不可译现象的因素。就对比而论,本文主要从语言方面来进行:在语言方面,本文具体从语音、文字形态结构二个层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诗歌在语言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在语言方面具体表现为,英汉诗歌具有不同的语音系统和文字形态结构以及独特的修辞手法。因此得出结论,这些差异是造成英汉诗歌不可译现象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对不可译因素成因的分析,提出一些相对应的补偿手段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英汉诗歌 翻译 不可译因素
1 介绍
文学作品是一种由语言创造的艺术。文学翻译需要使用另一种语言工具来传达原作的内容,以便读者在阅读原始作品时能够受到启发和感动。诗歌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浓缩的语言表达了人类的情感和世界的形象,这些情感和意象构成了诗歌的特征。诗歌代表了这个国家独特的精神面貌。因此,在诗歌翻译中,不仅要强调声音和形式的美,还要注重特征的表达。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起源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诗歌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在英汉诗歌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文化交流的鸿沟(称为“不可译现象”)。摘要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一直是翻译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在Nida的“互惠原则”中,有人提到“不可能实现语言之间的完全对等。”因此,没有准确的翻译。翻译的一般效果只会接近原文,但要和原来的作品一样是很难的。”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英国语言学家Cartfold将不可翻译的因素划分为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原因。摘要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探讨了汉语和英语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因素;然后,理解英汉诗歌翻译中的困难;最后,根据不可译因素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补偿措施,以增进对英汉诗歌文化的理解,促进中西诗歌的文化交流。
2 语言不可译的因素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语音字母表,是一种综合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是一种表意性的语言,是一种分析语言。英语和汉语有不同的语音系统、词结构和修辞手段,这使得翻译人员很难甚至不可能在其他语言中找到等同的语言。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系统的每个元素都给翻译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将从语音系统、词结构和修辞手段等方面分析英汉诗歌不可译的因素。
语音中不可译的因素,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英语和汉语有非常不同的语音模式,~些语音现象在其他语言中是不存在的,这使得它们不可能反映在目标语言中,尤其是在诗歌语言中。
从语音的角度看: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英语是一种结合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语言。第二,汉语是一种强调平面度的多音语言,而英语则注重语调的起伏,因此,在翻译中,在声音、文字结构和文化中实现其美是很困难的。以翁贤良翻译的“春”(春晓)来说明,孟浩然《春晓》原诗如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翁贤良,一位著名的翻译,把这首诗翻译成:“晚了!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当我醒来的时候,我知道,在我周围,鸟儿在哭泣,哭泣。昨晚的暴风雨,我感觉到它的愤怒,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倒下了,可怜的花儿。”
最初的诗是表达对春天的珍惜。可以看出,翁贤良的翻译确实传达了对花和树的爱,尤其是翻译的最后两行,再现了原诗中春天的悲伤。然而,翻译只能传达原诗的形象,而不反映中国诗歌的美。原来的诗是一种五字的四行诗,其效果是简洁的语言并行性,美妙的声音和朗朗上口的音调;但是翻译的文本没有达到这种效果。与中国诗歌中的韵文相似,英语诗歌往往以押韵的形式出现,使其听起来朗朗上口或有节奏。如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英国著名女诗人)的“歌”,是一首有着优美旋律的诗,现在选择下面的诗句来说明:当我死了,我的至爱,不要为我唱悲伤的歌;不要在我头上栽玫瑰,和阴暗的柏树树:在我的头顶上是绿草,淋浴和露珠都湿了;如果你愿意,记住,如果你愿意,就忘了。(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歌曲)
3 词结构中不可译的因素
汉字是表意的,而英语单词是语音的,它们在写作上是非常不同的。毫无疑问,中国诗歌在其整洁和美丽方面是不可译的美学特征,而在英语诗歌中也有一些结构特征,在翻译中是无法保存的。这些特征需要在翻译中被保留的原因是它们也参与了诗歌的意义。如果结构特征不能被翻译,那么诗歌的完美翻译就无法实现。
3 结论
总之,不可变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由于英汉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差异,英汉诗歌翻译中不可译的因素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译者应深刻理解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努力减少英汉诗歌翻译中不可译因素对翻译的影响。简而言之,美丽的诗歌只有通过生动的诠释才能再现其文学和艺术美。在翻译中,我们必须考虑到诗歌的节奏、形式和意义的统一,努力使译文再现原文的意境。我们不仅要让外国读者感受到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还要让他们体验丰富的精神内涵。一方面,只有当两种语言相互协调实现交际的目的可以实现的内容,这样可以实现等效翻译的原始语言的功能,这有利于英语和汉语诗歌的传播和交流文化。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交流与交流的不断深化,不可翻译的部分将逐步得到纠正。
参考文献:
[l]Katan, (2004). Translating Cultur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Lefevere, (2004).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豐华瞻.中西诗歌比较[M].北京:三联书店,1987.87 - 93.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