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投资经营源头风险防控策略分析
2018-08-17张建国
张建国
【摘要】经营工作是建筑企业各项工作的先导,是兴企强企第一要务,揽不到任务、拿不到订单,企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营能力决定着建筑企业发展前景,是建筑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经营风生水起,渐成建筑市场的一种主要经营模式,各大建筑企业迅速布局投资经营,但政策风险、设计风险、融资风险、运营风险、移交风险和不可抗力等投资经营风险与机遇伴生,投资经营风险防控越来越成为建筑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市场形势趋势把握、项目合法合规性判别、投资经营环境挑选、投融资项目甄选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建筑企业在投资经营过程中的源头风险防控策略。
【关键词】建筑企业 投资经营源头 风险防控
风险是由市场中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这种不确定性包括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所以,建筑企业越来越重视投资经营风险的防控问题。柯永建,王守清等通过分析PPP典型失败案例英法海峡隧道项目,将风险类别划分为政治风险、建造风险、运营风险和市场收益风险,并通过分析项目失败的原因来说明风險防控对项目运营的重要性。吴书霞等在考虑激励措施的基础上,将PPP项目中的风险与收益紧密结合,并指出供双方认可的收益分配策略是解决双方冲突的重要手段。周正祥,张秀芳,张平分析了PPP模式在全国应用面临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PPP项目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PPP项目审批过程复杂等问题,提出了政府应尽快转变观念强化契约精神、建立PPP项目专业机构及提供技术支持、制定标准化的PPP项目管理合同、加强识别PPP项目融资风险和制定有关风险防范等政策建议。应益华,陈芳宇从政治、经济、法律、建造、运营和其他因素等方面对PPP项目的风险进行探讨,从法律、机构、监管和技术人才等方面提出风险防控措施。王树文提出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PPP模型风险规避的路径选择:要建立两种机制,即多方共同监督机制和立体风险规避机制,并辅助以规范的合同管理。推动政府和企业合作,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李凯风指出PPP模式在解决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困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PP项目的投资经营风险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戴国华指出建筑企业应对PPP项目风险策略可以从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个方面展开,包括充分运用PPP规则、合理分担风险和强强联合,合作各方、分散投资风险等方面。吴芳芳以PPP模式下的投资风险控制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投资经营风险,并为其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建议。李英攀等利用相对贴近度的思想优化原理论,为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在从事PPP模式的项目时更加客观、科学地选择与项目最合适的融资渠道,规避融资风险。徐婉莹,谢柳芳基于全程视角的PPP项目风险,通过领结图展示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风险的有关建议。
由此可见,建筑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防控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市场形势趋势把握、项目合法合规性判别、投资经营环境挑选、投融资项目甄选等几个角度分析建筑企业在投资经营过程中的源头风险防控策略。
一、准确把握市场形势趋势是防控投资经营风险的前提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依然很大,在建筑业领域,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特色城镇、绿色林带等新市场风起云涌,正在迅速崛起为与铁路、公路等传统基建市场容量相当甚至犹有过之的发展领域。伴随诸多新业态的兴起,投融资建设模式也渐成市场新趋势之一,由刚开始的泥沙俱下、一拥而上,逐步转为现在的关口收紧、规范发展。
与此同时,新形势下基建市场的竞争模式与竞争内涵较之以往出现了重大变化,包括项目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投融资能力;新的发包模式,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具备整合全产业链的经营管理能力;行业门槛放低,要求建筑企业进一步增强以核心优势为主的综合实力;基建市场的“窗口期”特征,要求建筑企业必须紧抓机遇、乘势而上等等。
建筑市场的新特征客观上倒逼建筑企业调整经营战略,转变观念、抢占先机、加快布局、转型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基础设施投资业务领域不落人后、稳步壮大。一方面,建筑企业向上游、向高端来争取项目空间正成为企业的共同市场理念和策略,有别于传统的工程经营、项目经营,投资驱动下的经营是资本经营加工程经营,用资本经营来推动工程经营。另一方面,在投资经营合作期间,企业不仅能够获取正常的施工利润,还能取得相应的投资回报,相当于为企业积累下一些具备稳定现金流的优良资产,同时还能积累下宝贵的运营经验,锻炼强有力的经营和运营团队。
而与传统公招项目不同,投资经营PPP项目不仅涉及建设风险,还有政策风险、设计风险、融资风险、运营风险、移交风险和不可抗力等,需要在项目合作期内谨慎做好防控工作,保证项目实现最终经营目标。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建筑企业由于涉足投资经营时间短,在专业团队建设、经营体制机制、投资经验积累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同时,随着PPP模式的推广,PPP项目市场出现了变相包装、名实不符、专家不专、数据失准、低价竞标及劣质咨询等诸多乱象,对建筑企业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加强风险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相继出台了多项PPP发展政令,市场发展思路及形势逐步清晰,对PPP项目的相关约束日渐规范,特别是2017年以来发布的政策文件,在项目开展思路和入库条件标准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本身存在问题的PPP项目,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中止或清理风险,盲目参与将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因此,选择合规的低风险项目参与是投资经营工作的首要环节。
结合PPP项目合作主体多、合同关系复杂、涉及专业广等特点,把有限的经营力量投入到选定的重点项目中,才能保障经营效果和质量,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故此,投资经营工作的首要重点就是在铺天盖地的PPP项目海洋中,选择适合企业参与的重点经营项目,这也是做好后续投资经营工作的基础。
二、有效判别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是防控投资经营风险的关键
在国家大力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宏观形势下,各地方政府推出了大批PPP项目,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收录管理库和储备清单PPP项目共14,424个,总投资额18.2万亿元,具备品牌、信誉、资金、技术和担当优势的国有建筑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了推动PPP项目合作落地的主力军。
随着PPP等投融资业务的大规模推进,诸多问题相伴而生。在财政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满足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部分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情况时有发生;国有建筑企业为抢占市场、做大规模,大量开展表外投资业务,推高了企业偿债能力、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等风险;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虽然在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为解决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各方面临的问题与风险,2017下半年开始,国家对PPP项目制度体系进行规范,出台各种配套政策,其中《财预[2017]50号》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财预[2017] 87号文》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财办金[2017]92号》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国资发财管[2017]192号》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的风险管控,同时严控央企投资规模,强化投资经营准入条件;“一行两会一局资管新规”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尤其是4月27日,财政部发布财金54号文,进一步强化PPP示范项目规范管理,近万亿资金的PPP项目将被清退出库、调出示范项目或6月底前进行整改,并在前期工作、采购程序、严审签约主体、杜绝违法违规、强化履约监管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反映出中央在力推PPP模式的同时,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三方主体在逐步规范,虽然现阶段对PPP模式的开展进程有一定影响,但长远来看,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PPP项目操作要求越来越规范的新形势下,企业在选择项目过程中,只有严格遵照国家现行政策,理性对待投资经营,加强项目筛选把关,高度重视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才能有效规避和降低投资经营风险。作为潜在的社会投资本方,建筑企业应尽量提前介入与项目实施机构的沟通对接过程,包括督促政府方完善项目前期相关要件的编制和报批工作,确保要件齐全、投资有保障。其中,投资模式应取得有权机关的批准,PPP项目应在完成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项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纳入省级以上PPP项目管理库,确保项目后期的政府付费或政府补贴能够纳入地方政府中长期财政规划和人大批准的年度财政预算。
三、选择良好的经济环境是防控投资经营风险的基础
基于资本逐利的固有特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项目后期投资引入及融资落地存在较大难度。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近期提出了“探索地方财政破产制度,打破地方债务‘中央兜底幻觉”的观点,明确政府决策责任的分级模式,让责任模式回归到“谁借谁还”的风险承担范畴之内,倒逼各级政府在举债谋发展时,必须量力而行,这种把发展目标确定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的“量体裁衣”,将有助于推动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時也表明开展投资经营时关注区域经济环境的重要性。
与传统公招项目不同,PPP项目在合作期内,社会资本方不仅要做好施工管理,还要承担资金落实的风险,项目中标后,资金如果不能如期落实到位,一般需要由企业自行解决,因此,PPP项目的投融资方案不仅要理论上可行,还要在过程中切实有效。
企业在选择经营区域时应从地方政府的经济指标、债务情况及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客观评价项目区域经济风险,选择经济繁荣、政府守信的区域开展投资经营工作,确保在项目实施全周期内,政府不因经济原因造成违约事件,给企业带来损失。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地方经济活动是否存在违约事件及经济数据失准情况。以某施工企业中标的一个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为例,项目属于住建部公布的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财政部还有相关的激励政策,但由于地方政府存在经济数据失准及违约情况,造成了一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机构的投资意向未能如期落实,给项目实施造成了巨大困难,也给该企业带来较大资金压力及履约能力方面的负面影响。这警示施工企业在参与投资经营活动过程中,面对一些存在经济问题的区域,即便项目具备较为优惠的商务条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客观评判,做出正确选择。
四、甄选高质量项目是防控投资经营风险的保障
项目投资规模要适中。合理确定PPP项目投资规模有利于企业集中优势力量,科学调配经营资源,提高经营共走绩效。首先,在人力资源方面,PPP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具有社会投资人及施工承包方双重身份,不仅要参与组建项目公司,按项目公司章程约定,派驻董事、监事、经理层及部门相关人员,还要组建项目部,派驻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项目公司与项目部两套人员多数不适宜兼职,如果小规模PPP项目过多,企业很难同时满足两部分管理人员配置需要,将会产生相关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的风险。第二,投资经营涉及专业全面,需要对接的机构较多,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需要在政府组织项目市场测试阶段,配备专业化团队针对项目具体问题与实施机构、咨询机构等进行沟通,准确表达诉求,争取合理商务条件,选择具备较大规模的项目参与,能够合理配置经营资源,保障经营效果。第三,各地方政府为选择具备较强实力的社会投资人,对意向参与单位的业绩规模要求往往较高,适度选择较大规模的项目参与,有利于积累企业自身业绩,为后续投资经营工作奠定基础。第四,项目规模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及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并非越大越好。
项目技术难度适宜且征拆费用占总投资比例不宜过大。如项目施工难度超出企业正常施工组织能力,会造成成本抬高、安全质量风险加大。而项目征拆费用份额过大,建安工程费用份额势必相对较少,施工企业主要靠建筑安装工程创造利润,利润空间受限,会影响企业整体收益水平。此外,征拆费用往往难以取得增值税有效票据,需要提前与实施机构沟通项目公司相关票据问题,处理不当,会给项目公司造成额外的税收负担。
项目投资回报方式及商务条件合理。以目前PPP模式下非经营性项目为例,政府付费财政支出计算方式大体分三种:一种是等额本金方式,优点是政府付费静态总额少,但短期内政府财政支出费用多,财政压力大;第二种是等额本息方式,政府付费财政支出平滑,财政压力不大,政府后期支付风险相对较小;第三种是《财金[2015]21号文》方式,优点是短期内政府财政支出费用少,财政压力小,但政府付费静态总额大,远期来看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21号文是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文件,地方政府往往选择被动接受,加上该方式短期内能减小财政支出压力,政府可以用有限的财力开展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多数地方政府选择“21号文方式”计算政府财政支出费用,同时,在支出费用满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会要求咨询公司在编制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文件时,尽可能多地规划项目。21号文虽然短期内降低政府的支出责任,但从长期看,如果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一旦降低,不能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额度又处于满负荷状态,则政府支付风险必然显现。因此按照21号文编制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文件,采用等额本息方式计算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应该是最稳妥的做法。
根据地方政府财政情况综合判断。如果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额度的剩余空间不大,就需要在市场测试过程中,与实施机构沟通,建议其采用等额本息的方式计算政府财政支出责任,避免后期可能出现的支付风险。同时,严格遵照192号文相关要求制定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标准,结合项目相关商务条件,合理分析,客观测算,保证项目收益指标符合企业决策标准。
概而言之,做好项目选择是投资经营工作的第一步,是有效控制投资经营风险的首要环节,是有效开展后续投资经营的坚实基础,是企业取得良好投资经营效果的源头保障。在投资经营过程中,通过一些特定的合作模式的实施,企业本身也积累了一些化解和回避潜在投资经营风险的经验。一是在一些省份公路PPP项目上,通过与地方大型投资集团开展PPP项目合作,在项目合作期内,按照协议约定,投入部分资本金,获得相应份额的施工任务,后续融资以投资集团为主进行,合理规避项目融资风险。二是部分经营和准经营性PPP项目中,考虑到运营方面经验不足,通过引进具备较强实力的团队合作,由运营公司负责后续的实质运营工作,合理规避相关运营风险,同时通过合作积累相关运营经验,为打造运营团队打好基础。三是在一些大型PPP项目中,发挥资源及业绩优势,通过与央企单位合作,共同开展投资经营工作,充分利用央企資金优势,共同解决当前资本金投资渠道受限问题,提高项目中标后的实施效率。四是加强与系统内部经验丰富的投资公司业务合作,合理调配优势资源,做好配合经营工作,提高项目整体风险把控能力。
在基建市场投资经营领域,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出现投资难度加大、投资收益降低、回收周期拉长等诸多问题,造成投资经营风险加大。施工企业只有进一步研究市场、转变观念,明确思路、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才能保障企业投资经营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参考文献:
[1]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泉.英法海峡隧道的失败对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启示[J].土木工程学报.2008(12):97-102.
[2]吴书霞.我国PPP项目合作中的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研究的[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0,27(19):36-38
[3]周正祥,张秀芳,张平.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09):82-95.
[4]应益华,陈芳宇.PPP项目风险及防范研究[J].财会通讯,2016年第29期,101-104
[5]王树文.“一带一路”PPP模式中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6,37(05):68-75.
[6]李凯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风险管理研究[J].求索,2016 (01):109-113.
[7]戴国华.建筑企业集团参与PPP项目风险管控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6 (12):8-12.
[8]吴芳芳.PPP模式下投资风险控制探微[J].财会月刊,2017(07):42-47.
[9]李英攀,刘名强,王芳,邓宇.基于PPP模式的大型建筑企业项目融资渠道选择[J].财会月刊,2017(23):56-63.
[10]徐婉莹,谢柳芳.基于全程视角的PPP项目风险识别与应对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8(05):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