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玉簪及点翠工艺漫谈

2018-08-17白兰

收藏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发簪碧玺玉簪

□ 白兰

图1 清 翠雕耳挖簪

古代人们用来绾定发髻的长针被称为“笄”,发笄的形式多种多样。自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开始就已经有了陶笄、骨笄,表明这个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束发固冠的头饰。春秋战国时期束发固冠之物已称为“簪”,《韩非子》言,“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到了汉代,制簪材料出现了很大变化,大多采用玉石制作,并在簪上镶缀一些珠宝花饰。约在西汉晚期出现了发钗。发钗和发簪都用于插发,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簪通常做成一股,而发钗则做成双股。秦汉以后,玉制的簪、钗、环、镯等已成为妇女的主要饰品,并相互搭配使用,同时还镶嵌以各种珠宝、玉石、金属等。盛唐时期,簪的制作工艺、造型等呈现高度繁荣景象,出现了镂花及带有细金丝的盘花等。待到宋、元、明时期,随着玉簪的发展普及,成为了姑妇老妪均可佩戴的发饰,其样式之繁杂,不一而论。

清朝时期,满族入主中原,要求剃发易服,男子皆不得蓄发,与汉族男性在头顶盘一个发髻并用发簪固定的习俗相冲突,自此男子用簪逐渐消失,女子发簪则普遍流行,且制作更显精巧(图1)。民国时期受到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发簪被发卡等取代。当今社会引领时代潮流的饰品中出现了一些发簪饰物,成为一时的风尚,但发簪之风光已不复存在,一些出土或传世的精美玉发簪则成为了珍贵的文物收藏品。

一、明清时期玉簪饰

明代玉簪饰的使用相对普及,簪的制作同时运用了焊接、掐丝、镶嵌等工艺,将簪头扩大,此时期流行金或鎏金与宝石和玉相结合。譬如湖北梁庄王墓出土的一对掩鬓(图2),设计精美华丽,明人称其为“玲珑”。簪首宽12.6厘米,边框是用金累丝做成卷草纹底,正面做出镶嵌玉的边框和抱爪,在边框上有金累丝的花叶和18个石碗并镶嵌红绿宝石,边框内镶嵌玲珑玉,一枝牡丹花开中间,枝条上落着一对鸾鸟回顾左右,一只附身昂首,一只转颈顾盼,长尾与花枝相缠绕,碾做成一幅牡丹鸾鸟图。掩鬓背后以一根窄金条横贯为撑,中央垂直焊接一柄簪脚,造型左右对称恰似云朵。

图2 明 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掩鬓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

图3 明 金嵌宝掩鬓一对江西南城明益端王墓出土

图4 明 金镶宝蝶赶花簪北京海淀董四墓村明墓出土

图5 明 金瀛洲学士图掩鬓重庆江北大竹明墓出土

图6 清 翡翠镂空蝙蝠佛手石榴纹耳挖簪

图8 清 金錾花连环簪

图9 清 银镀金如意纹流苏

图7 清 金镶碧玺桃蝠簪

金嵌宝掩鬓(图3)是典型的明代簪钗样式之一,为9朵如意云组成的云朵式造型,云朵中心嵌宝石,为一红一蓝,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从已经发表过的一些资料来看,明代流行的掩鬓式样,多是在其基本造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比如云朵上面加饰鸾鸟、凤凰、麒麟之类的祥禽瑞兽,或仙人造型等。以花卉为题材的簪子也逐渐多了起来,北京海淀董四墓出土的金镶宝蝶赶花簪(图4)蝴蝶花卉为组合的图案,其设计构思来自五代两宋以来绘画中的花卉草虫写生小品,作为装饰纹样,曾经流行于宋代织绣,福州宋代黄昇墓出土材质不同的领抹便是很集中的一批,如其中的“绣蝶恋芍药花边”。

杂项专家张如兰老师对这种合理大胆的借鉴和创新,表现出了极大的赞赏。她说:从兄弟品类中汲取精华,为我而用,是古代簪钗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

人物故事也是明代簪子常用纹样。这支金瀛洲学士图掩鬓(图5),是重庆江北大竹林明墓出土的。金钗连脚长16.4、钗首长6.5厘米,重52克,钗首一云朵式边框勒作盈寸小幅布置图画,树抱藤牵中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推成远景和中景,高阁上,数人凭栏远眺,近景是一带栏杆相拥的小桥流水,主人骑马,一人持鞭在前面回望,仆从徒步,或负剑,或抱琴,或捧盒,一对人马跨桥过水,蜿蜒而行,络头鞍辔细如蚊脚,桥栏望柱,楼阁门窗,历历在目,人物眉眼虽没有做细致的刻画,而衣冠、神韵却彰显神功。

图10 清 银镀金灯笼纹流苏

图11 清 银镀金嵌翠花蝶纹簪

图12 清 银镀金年年如意纹簪

清代玉簪,多以翠羽、珠宝、金银、玉石等材料加工而成,实用性装饰性兼备。制作手法也包括了点翠、镶嵌、累丝等工艺,成品十分华丽,尤其是根据各种宝石的属性、色泽,仿照自然界中的花草、蔬果、昆虫制作的簪花,形象不逼真,宛若天成。簪子式样追求吉祥寓意、喜爱三多题材。翡翠镂空蝙蝠佛手石榴纹耳挖簪(图6),宽1.7、长19厘米,簪中心透雕佛手,佛手上下透雕石榴,石榴上下雕刻蝙蝠。这对簪子为传统多寿、多子、多福的“三多题材”。

金镶碧玺桃蝠簪(图7),宽2、长17.5厘米,金质,主要采用錾金和镶嵌等工艺加工成器,一段左右纵向镶嵌小珍珠,边内镂空镶嵌圆形蓝宝石、红宝石、翡翠和珍珠。其下嵌碧玺蝙蝠两只,上嵌翠叶围成的碧玺桃两只,顶端翠蝙蝠一只,另一端扁长针状,其寓意为“福寿连连”。

在故宫典藏的清代首饰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支簪子,虽然用料单一,但是制作出的成品依然十分华丽精美(图8)。这支簪子采用足金用料,宽2.8、长19.8厘米,簪首由小到大十环相连,顶端的最大环向下弯曲并嵌一枚大珍珠,环身均嵌连珠纹。下半部为瘪长针状,寓意“十全十美”,一侧有“德裕”“足金”戳记。设计新颖。构思独十分特。

众所周知,清代的头饰工艺,已经是不厌其繁复,不吝惜用料之考究,盛行流苏式发簪。这对银镀金如意纹流苏(图9)宽3、长21.5厘米。这对流苏,采用银镀金累丝如意灵芝挑杆,坠点翠如意一柄,串珠两行,松石、珊瑚、青金石腰结,雕刻万字符、蝴蝶等图案,坠红、白、紫色玻璃。附黄条:“览银镀金如意流苏一对,穿碎小正珠二八颗,珊瑚、松石青金宝四个,玻璃坠角四个,共重三分,嘉庆十九年十月十八日收,敬事房呈。”

看见这对流苏,仿佛时空穿越回200多年前,皇宫里一位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头上戴着如意流苏,步伐轻盈,徐徐清风中,流苏轻摇,摆弄着万种风情来到我们面前,传承着我国古代艺术之杰作、展现着古代灿烂的手工艺物质文化。

而另一款银镀金灯笼纹流苏,更显豪华典雅(图10),令人观之大为惊叹。这支流苏宽4、长25厘米。挑杆为银镀金点翠累丝手形,下坠五角灯笼,灯笼五角点翠,中央悬缉红、绿米珠灯笼,正中坠蓝宝石一颗,灯笼四边悬垂珍珠、坠红宝石、粉碧玺坠角,流苏造型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精美华丽。

图13 清 银镀金灵芝纹簪

在清代众多后妃头饰中,点翠工艺的的运用,也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银镀金嵌珠翠花蝶纹簪(图11)可为一例。这支宽21、长24厘米的,以银镀金点翠叶片衬底,中央横卧蝙蝠,蝙蝠身体为玉质、珊瑚片翅膀、触须嵌珠子。蝙蝠四周围绕翡翠雕佛手、豆荚、珊瑚葫芦,粉碧玺雕花朵,头簪装饰多种宝石,造型丰满,装饰华丽。

从故宫典藏的这些精美后妃头饰中,我们领略了清代头饰工艺的登峰造极,也领略了那一时期的能工巧匠们把各种宝石在头饰点缀中运用到了极致。

二、头饰中的点翠工艺

据百年老字号“懋隆”的老技师介绍,虽然明清以前,古人早已用“翠羽”,但明清时期的“点翠”则与古人使用的装饰手法不同。明清时期的“点翠”继承和发展了金属制胎以及点翠羽等更为复杂的工艺形式,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特的金工技艺,并行成为金银制作中重要的工种。

从制作工艺而言,点翠工艺不外乎以下三个部分。首先是胎体,其作为金属花丝工艺的分支,多由金属胎体或者纸质胎体加上花丝工艺制作而成。在胎体制作完成后,需要选择裁剪整齐的、合适的羽片,平整镶嵌和黏贴在金属胎体上,而这也是点翠不同于其他首饰最重要的部分。最后,在胎体和羽料周围,镶嵌宝石,才算完成整件首饰的制作。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张如兰介绍说:点翠饰品工艺,最难得就是“点翠羽”,这是点翠饰品最精华的部分。为此,明清时期宫廷中是用翠鸟的翠绿羽毛作配色,内务府专门设立了“皮库”,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银库”专门设有“点翠匠”三名,专门承造“翠活计”。张如兰强调,在点翠首饰中,翠羽有软翠和硬翠之分,其在色泽和细腻程度上不尽相同,工艺和价值也不大相同,翠鸟翅膀部位的硬翠,相比较之下,易于加工,其硬度比较适合制作成片造型,多用作“剪”和“贴”,而最上品者,称为翠绒,是翠鸟背部的软翠,色泽鲜亮,质地柔软,加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细腻,多用作“点”法环节。

图14 清 碧玺镶宝石花簪

什么叫“点”呢?之所以使用“点”来形容此工艺,就是因为仅点翠羽一项,就是一项考验耐力和毅力的过程,将柔软而珍贵的翠羽,一点点慢慢地点到小小的胎体中,这是一项高超的技术活,稍有偏差,哪怕手指轻轻抖动,都有可能对最终的视觉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熟练的老艺人一般都会使用自制的竹签或者毛笔,沾上自己的唾液来点翠,这个过程需要胆大心细,一点一点制作完成,欲速则不达。

点翠的最后一步,是“刮青”,用翡翠刀将翠羽刮成蓝色,优秀的工匠刮出来的蓝色鲜艳璀璨,永不褪色。

故宫典藏的清代点翠首饰可谓珍品。如银镀金年年如意纹簪(图12),这对如意纹簪,宽9、长6厘米。银镀金质地,累丝鲶鱼一尾,鱼脊点翠。鲶鱼上方为累丝如意,如意头中央嵌珠子一颗,如意尾部嵌珠子三颗,枝叶点翠,如意周围红宝石嵌玻璃花,装饰风格华丽。附黄条:“银镀金年年如意簪一对,嵌无光东珠两颗,碎小正珠六颗,红宝石玻璃十块,共重一两三钱,道光十四年五月十三日收,张和交。”

银镀金灵芝纹簪(图13),银镀金质地,中央寿字点翠,寿字正中嵌珠子。点翠飘带与灵芝装饰四周,灵芝之上镶嵌蓝宝石、黄碧玺、绿玉、红宝石等各色珠宝,飘带枝叶为双色翠羽。头簪使用多种宝石,造型较大,装饰华丽。

碧玺镶宝石花簪(图14),宽12、长25厘米。簪子为黄碧玺花瓣,广片叶片,点翠花萼。花朵之间点缀嵌珠花蕊。粉碧玺花蕾衬于主体黄碧玺花朵之下。花朵之上挺立蝴蝶一只,广片翅膀,粉碧玺身体,触须嵌珠子。簪挺錾刻“宝华足纹”。此簪出自民间,风格清新淡雅。

纵观玉簪饰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玉簪饰的制作工艺在逐步提升,制作手法越发精美,也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创造才能及聪明才智。

猜你喜欢

发簪碧玺玉簪
玉簪属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及耐阴性研究
玉簪:角落里的“花仙子”
苏州档案馆藏品选
绾青丝 筑华梦——秀丽的发簪
作为市场上常见充填碧玺的鉴别及保养
丢失的金发簪
UPLC-MS法同时测定玉簪花中3种成分
铬碧玺与绿碧玺
巴西红碧玺吊坠
玉簪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