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一二科学衔接的几点思考
2018-08-16张燕琼
张燕琼
【摘 要】进入初二后学生的成绩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使这个差距减小。教育界有句谚语“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级分化”,这句话也在家长中流传,行业公认初二是孩子成绩下滑的高危期,而这个下滑主要体现在科学成绩上。很多人研究中小学科学的衔接,而我认为对科学来讲要克服初二的分水岭,更重要的是初一二的衔接。
【关键词】初中科学;初一;初二;衔接
初一二科学从内容上看似无多大的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我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对科学知识融会贯通成一个知识整体深有体会。根据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科学课程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互动与关联,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所谓衔接是指事物首尾连接,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或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初一二的衔接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帮助学生度过这一时期的能力。初二一开始就涉及到物质科学中的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华师大版),难度一下子上升不少,同学难以适应,教师若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要应从多方面出发。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起点,在进入教室时我们必须知道学生已经有了什么,需要什么,什么又是学生难以接受,需要我们重点解释的。
进入初二以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男生相对发育较迟,初一时期进入青春期的男生不多,本来处于落后状态的男生现在猛追上来并超过了女生),青春初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也逐渐接近成人的成熟期,抽象思维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一部分学习目的较明确,有毅力,学习自觉,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通过初一的适应与摸索,形成特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浓厚;而另一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越学越吃力。
初中生识记的有意识性更加发展起来。初一学生的无意识记忆常常表现得很明显,对有兴趣的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困难材料记得很差。从初二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贴近生活,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2)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思维;3)从动手实践到抽象理论;4)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5)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吃透教材
一进入初二学习难度增加,已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初一科学包含了比较多的生物知识,而进入初二以后,需要理解的、计算分析的、灵活应用的内容相对增加了不少,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八上第一章为例“机械运动和力”是物质科学中主题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的核心与基础,从课程标准规定的具体内容目标来看,这部分内容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体现了各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的密切的逻辑联系。
(三)变换教法
在科学课堂中加强探究教学有利于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当然,探究教学不是科学教学上的唯一方式,它应该与其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
如“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那些主要环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用实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2)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对于一些相对简单且器材容易得到的),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4)通过实例分析,提高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能力;5)更高层次地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改进使现象更明显。
(四)掌握学法
学习方法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还是有一定的的规律可循。小学学习时这方面关系不大,一旦进入初中以后,特别是在初一时就应掌握好学习方法。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壞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一是想学(目的态度);二是会学(学习方法)。什么是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法或途径。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大家一致倾向的学习方法是: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环节”以上课为中心,步骤节节相连、步步相通,构成了学习过程的有机整体。预习是起始环节,为上课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当然预习方法必须是科学的;上课是中心环节,既是预习的目的,又是对预习的检查,同时对下面几个环节起到关键的作用;课后整理和消化是中继环节,是上课的延续和加强,又为顺利做作业创造条件;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环节,既巩固前面的成果,又为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四环节”缺一不可,否则就使学习过程中断,破坏学习的连贯性和方法的整体性。
二、多角度的衔接
(一)初一二科学的衔接
初一科学中对知识的阐述较为浅显,语句描述涉及的都是学生已有的物理量,通俗易懂,如从CO■的物理性质在七下课本中仅仅提到“同体积的CO■的质量比空气的质量大,约是空气的1.5倍”,在八上的课本中实质就是密度,当运用合理的方法讲解密度后可以引出以前所讲的这句话,实际就是co2的密度是空气的1.5倍。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前后知识的连接。
又如初二第一节就涉及到速度的计算,初次遇到两个单位的合成,我们可以先从初一科学中学到的长度、时间的国际制单位出发得出速度的国际制单位及单位之间的换算。而在这方面的具体计算实际在初一的光速这部分的内容中已经有所应用,前后联系降低难度,使学生认为只是在初一的基础上略有改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类似的例子在课本中出现的很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不难找出前后的衔接。
(二)不同学科间的衔接
科学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科学课程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类比、演绎、归纳、转换等方法揭示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学习比较运动快慢的内容时,就可以和体育学科衔接起来。科学中比较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二是相同的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可以让学生思考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和观看比赛的同学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当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由此引出速度这一新的物理量。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学的学习中,更能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在学习欧姆定律时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该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该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而成正比和反比在数学中学生早已熟知,让他们根据实验结论来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
(三)生活与课堂知识的衔接
科学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自然事物所需要的整体眼界,为学生提供了解自然的机会。科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联系生活讲科学,科学问题生活化,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验所熟悉的事物材料。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要在科学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使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科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事物之间均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从而使学生一见到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科学问题就倍感亲切,学起来也兴致盎然。
三、适当合理的练习
适当合理的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但也绝对杜绝题海战术。过多的练习不仅使孩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些题目是重复做了很多遍的),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只是被动地接受。进入初二以后我们应该留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对当天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和消化。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每个错题进行反思,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进入初二以,后他们在接受知识,在认知、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了不少變化,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焦继红.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东辉.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科学教学[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