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民风民俗文化教学

2018-08-16肖清玉

文理导航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

肖清玉

【摘 要】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尊重多样的民族文化,带领学生走进民风民俗文化的世界,将传统文化融于生活,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认识与欣赏、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收获知识,陶冶情操, 开拓眼界,将会获得更完满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民风民俗文化;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包括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戏剧艺术、独特民居等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如何依托教材,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受民风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语文素养呢?我结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的教学,做了初浅的尝试。

一、走进文本,欣赏多样的民风民俗文化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教学本单元,我以教材为例子,以读代讲,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1.抓重点词句,在朗读中感受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节日习俗,教学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如出示描写除夕节日习俗的片段,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这个片段的同时,让学生抓住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体会除夕的热闹,抓词语“吃团圆饭”、“守岁”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学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与隆重,温馨和美好。

2.“读、思、议、观”相结合,领略绚丽多姿的地域风情。

《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人》是三篇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生活习俗等方面写了不同民族的特点。《藏戏》一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起着总起全文的作用,与后面写的藏戏特点前后呼应,教学时,以这三个自然段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抓住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的特点。然后因势利导,学习写藏戏特点的这一部分,以“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与前三个自然段照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同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学习面具时,出示面具图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在讲到演出特点时,观看一段藏戏视频使学生与藏戏亲密接触,直观地感受藏戏独特的魅力。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让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表格,通过对比阅读,分别从建造环境、建筑成因、形状结构、建筑材料、文化内涵等方面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激起学生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和田的维吾尔人》一文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画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品读文中的重点句,从中体会和田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和维吾尔人以苦为乐的民族精神。

借助教材,学生欣赏了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体会到一个多民族国家对多样文化的包容、理解、尊重,体现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民族风尚。

二、品读文本,领悟民风民俗文化的表达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确,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获取知识,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自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读议结合,品味详略。

学习《北京的春节》时,让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从整体感知课文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你喜欢哪个详写片段,深入地读一读,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学生在集体交流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四队,让他们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全班汇报交流。通过读议结合,学生体会到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凸显了北京春节的隆重、热闹、祥和的文化氛围。

2.对比阅读,习得写法。

在学完《北京的春节》和《藏戏》后,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表达方法。一看内容,《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藏戏》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二看表达顺序,《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藏戏》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三看表达方法,《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藏戏》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四看语言风格,《北京的春节》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藏戏》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3.以文带文,丰富认识。

《北京的春节》一文,课后《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教学时,让学生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习作有什么启发。学生在对比阅读后发现:第一段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年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这样多篇写春节习俗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写同样主题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材料,也可以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达情感。

三、走向生活,为民风民俗文化搭建写作之桥

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对民风民俗文化的认知,不仅从教材中感知,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多渠道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积累素材,为习作练笔做铺垫。

1.留心节日习俗,巧用写法随文练笔。

学习了《北京的春节》一文后,让学生回味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情景,仿照本文的写法,按时间顺序写家乡的春节。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我们家乡的春节可热闹了。早晨,___;中午____;晚上____。”从学生展示的小练笔作品来看,他们能灵活运用本文的写法,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彰显家乡春节的独特风情。

2.关注身边民风民俗,捕捉单元习作素材。

请喝擂茶,是家乡人民招待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早在唐代,就已有喝擂茶的习俗。擂茶這一传统习俗渗入家乡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屋乔迁、婚姻喜事、生日寿诞、开业庆典、欢庆佳节等等,都要宴请擂茶,款待佳宾。无论身处乡野,还是居住闹市,擂茶无处不在。喊喝擂茶习俗成为岁时节俗和人生礼俗的重要内容,是邻里乡贤和谐相处的一种润滑剂。教学本单元的习作,我因地制宜,一是引导学生收集家乡的擂茶歌谣、擂茶传说故事、擂茶礼仪,以及擂茶配料和制作方法等素材;二是组织学生采访学校校长,请校长介绍学校“弘扬擂茶文化,创建‘七个一”的特色文化。学生在采访中,听校长讲述了“擂茶室、擂茶操、擂茶舞、擂茶歌、擂茶画、擂茶文、擂茶队课”等饱含擂茶元素的校园文化。三是指导学生撰写擂茶文, 引导学生运用本组课文中积累的写法,将多渠道获取的素材进行整理、筛选,列写作提纲,布局谋篇,练习写作。最后汇编“擂茶飘香”习作集,并推荐优秀习作者参加学校举办的擂茶征文比赛。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各具特色。“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是中华民风民俗文化的典型特征。带领学生走进民风民俗文化的世界,将传统融于生活,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认识与欣赏、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收获知识,开拓眼界,获得更完满的生命体验。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
例说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策略
读写结合中的仿写策略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