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不可过了头
2018-08-16刘律廷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做家长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因此近年来快乐教育很受推崇。恰当的快乐教育不但能够释放孩子的天性,融洽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然而,孩子天性中也有黑暗放肆的一面,假如快乐教育没有了界限,则会造就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如何让快乐与界限并行,让自由与规则同在,避免过度纵容导致孩子无法无天,又在界限之内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是值得每位家长思考的大问题——
让孩子为快乐买单
(周女士,35岁,全职妈妈)
我出身小县城的工薪家庭,自幼被父母教导:“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自己做了家长以后,我发现很多人都推崇快乐教育、自然教育,顺应天性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
一天,我的车窗被一个“熊孩子”涂满泥巴。当我跟他的家长理论时,对方说:“我给你出洗车费吧!我们崇尚快乐教育,只要孩子快乐就好!”
两年后,我们小区登上本市晚报的“域内新闻”头条:二十余辆私家车被“熊孩子团伙”用钥匙划伤,还有车标被盗。我从新闻上发现,领头的孩子就是当年用泥巴涂我车窗的那位。此时,他已是小学生,却带出一群无法无天的小伙伴。看到网上他们的父母补偿车主、赔礼道歉的照片,我唏嘘不已——原来“快乐”是需要人买单的!如果家长不让孩子早点买单,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让社会或法律来惩罚孩子,那更是惨痛的代价!
以此为戒,我让自己的孩子尽早明白“快乐是需要买单的事儿”。我们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单纯的吃喝玩乐只能带来感官上的低级愉悦,真正的快乐来自对未知领域的体验和挑战自我的成就感。在行动上,我们也不是简单地只满足于孩子的表面快乐,而是让孩子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并追求真正的快乐。
首先,我们极力引领孩子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
一位家教专家曾提醒广大家长,当你在一个个综艺节目、海量的网络资讯及各种低质量的娱乐中变得注意力涣散时,孩子能够感受到你对他(她)的漠不关心,也会埋头于这样的娱乐而无法自拔。
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窘境,我家专门设立了一个7:30到8:30的“读书时间”。这一个小时内,一家人约好都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不碰ipad。我和丈夫都安静地看自己喜欢的书,女儿也专心地做她的作业。
我觉得快乐教育需要“量入为出,因材施教”,不让孩子学习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东西。但家长应该为孩子设定一个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当孩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自信,他就会越来越快乐。
我女儿从小喜欢音乐,我们告诉她世上没有任何一项知识和技能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鼓励她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付出努力。
女儿在8岁的时候创作了第一首歌曲,被儿童乐团采用。9岁时,女儿进入学琴厌倦期。她抗议我们管得太严,羡慕其他小朋友能随心所欲。我用“神童方仲永”的故事鞭策她——天赋再好,若不能克制自己,而是随心所欲,不愿付出辛勤的汗水,或者骄傲自满,结果必然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我们夫妻俩都喜欢长跑,经常一家人一起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女儿跑不完全程,但一次比一次跑得远。与那些八十多岁的队员及同龄小队员的接触中,她觉得这些坚持跑步的人真的很快乐。我借此告诉女儿,放任自由所带来的快乐,和克服困难之后获得的快乐截然不同,后者更加持久,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
其次,我们让孩子自己为“快乐”买单。
女儿5岁生日时举办生日聚会,请了六七个幼儿园的小伙伴。吃完生日蛋糕,她跟一帮小伙伴把塑料泡沫的蛋糕托当玩具玩,把泡沫撕碎了抛向空中,玩得很尽兴。
8:30,聚会结束,孩子们陆续离开。我让女儿清理碎泡沫——那可是一项大工程,很多泡沫落在旮旯缝里。泡沫很轻,一扫就飞,只能一点一点捡到垃圾桶里。那天,她捡到10点才清理了半个客厅。第二天,她又牺牲看动画片的时间捡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全部捡完。
这件事让她明白——快乐需要有人“买单、清场、负责任”。这种“权责相等”的意识,我是通过类似的小事情不断帮她加深的。上小学后,她自觉地做作业、温习功课,几乎不用我催促。暑假我们去旅游度假之前,她会赶紧把作业提前做完。她说:“度假的快乐是需要我先付出劳动来买单的!”
最后,我们借鉴古今中外的“读书快乐论”。
我家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古人对学习的艰辛与快乐都有深刻认识与体会,比如学习要“头悬梁、锥刺股”,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认识可以归纳为一句话:要先经历痛苦的积累和精进的思索,才能迎来令人兴奋的一丝丝光亮。
女儿有段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练“抄功”,抄录经典歌曲的歌谱。这个枯燥的过程本身谈不上有多快乐,但学习的成果让她很快乐——她自己编的曲子她能有模有样地写出来。
我陪女儿读过一些西方名人传记。精英人士们获得某种荣誉、掌握一门技术、经过钻研悟透了一番道理时那种了然于胸的通透与狂喜,都让女儿有抑制不住地呐喊欢呼的冲动。
很多朋友都羡慕我有一个特别“自觉”的女儿。其实,女儿性格开朗,很快乐,是班集体的“开心果”。
我非常庆幸自己从一开始就对“快乐教育”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将来的生活会加倍地让他吃苦。养孩子,总要为之计深远。早点让孩子明白廉价快乐与真实快乐的不同,十分必要。
“开心就好”是家教谎言
(郑女士,33岁,全职妈妈)
我家所在的小区是一个城中村拆迁安置小区,居民大都是拆遷户,文化素质不高但有钱,娱乐至上,几乎没有其他更高的追求。每天晚饭后,我婆婆约牌友打麻将,公公拉胡琴唱荤段子跟一帮老头儿逗乐,我老公则玩到半夜三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上幼儿园的儿子更是整天疯玩,跟一帮小哥哥讲脏话、惹是非。
我屡次想效法“孟母三迁”,无奈我这个外地媳妇在家里只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而且家人都不觉得这种生活有什么不好,用婆婆的话说就是:“干吗活得那么累?开心就好……小孩子嘛,成绩不好将来送他出国,反正不差钱!”
每次回娘家我爸都劝我:“孩子身边的人都贪玩,会沾染坏习气,钱多只会害了他……你们小时候咱家吃过晚饭就各自看书,我看医书,你妈备课,你和你弟自觉学习……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很大的,你要动动脑筋,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我开始跟小区里一帮熊孩子“斗智斗勇”。我用私房钱给儿子买了钢琴,请了音乐学院的学生来教他。儿子“弹棉花”般的练琴声惹得街坊们笑话我:“上万元买个弹棉花机……还请人来教呢,弹成这个样子!”
儿子练琴时,我守在窗户边,把喊他去玩的孩子一个个撵走;我忍受着邻居们的嘲讽,陪儿子练琴一坐就是俩小时。半年后,儿子渐渐弹出了名堂,公公婆婆对我直竖大拇指,老公也开始牺牲“娱乐时间”接送儿子去合唱团。
但公公婆婆几乎一辈子以收租为生,市侩心理严重,觉得全天下就他们孙子最可爱,谁都得让着他。为此,我跟他们不知争吵过多少次。我常给公婆看网上各种熊孩子惹事的新闻,但他们还是喜欢教孙子占小便宜,比如坐地铁,如果没人让座他们就怂恿孙子跟别人“讨”。我说:“孩子站一会儿又累不着。”他们却理直气壮地说他们的孙子是小孩,别人应该给让座。时间久了,我儿子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而且缺乏边界感。
有一次参加兴趣班活动,老师说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能得到礼物。可我儿子不听,认为他是“配受优待”的,跟老师强要,自然被拒绝了。为了得到礼物,我儿子就抢了另一个小朋友的礼物,结果俩孩子发生冲突,我儿子被对方揍了一顿,鼻子都出血了。
我公公婆婆认为自己孙子吃了亏,要去找对方家长理论。可幼儿园的视频录像显示,我儿子抢别人礼物在先,两人发生冲突在后,我们不占理。虽然对方家长还是赔了医药费并道了歉,我公婆仍愤愤不平。我老公借机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咱孩子这次招惹的是同龄人,倘若长大了还不知死活地去招惹比他更强壮的人,那就不是流鼻血这么简单了!为什么咱家孩子要吃了亏才能学到功课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此前我曾跟老公就“开心就好”式的所谓快乐教育讨论过,一致认为放任教育是有问题的。他据此启发我公婆反思他们对孙子的教育——一味地让孩子追求快乐,他就真的快乐吗?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是在满足家长宠爱孩子的欲望,还是真正为孩子的一生着想?假如孩子十几年的自由、快乐需要他以未来几十年的辛苦付出为代价,是否值得?
值得欣慰的是,公公婆婆听进了我老公的话,渐渐改变了对孙子的教育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溺爱孙子。而且婆婆到社区老年大学报了英语培训班,并以出国旅游能听懂外国话为诱饵,带动几个牌友一起上课,还在小区里搞了一个“英语组”一起练习口语。如此一来,我家的玩乐意识渐渐淡化,学习氛围越来越浓。
如今,我儿子再也不是以往那个整天只知道四处疯玩的孩子,正一步一步向好的方向转变……
警惕孩子沉迷“奶头乐”
(方教授,儿童心理学家)
1995年,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提出著名的“奶头乐”理论。所谓奶头乐(tittytainment),是指一些发达国家管理者故意采取娱乐化、低智化、游戏化、低成本、轻易就能获取刺激性快乐的办法,让较为贫困的人群(特别是底层人群的孩子们)快乐地、无知无觉地安于现状,碌碌无为,虚度一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外的“奶头乐”毒素正日渐危及我国少年儿童,甚至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渗透他们的生活——娱乐与游戏低龄化,综艺与真人秀随处可见,低智甚至堪称脑残的动画片占据电视屏幕。
教育学家发现,一个暑假,一个小房间、一部手机、一个外卖电话就足以毁掉一个孩子。当孩子置身于充满感官刺激的娱乐中,被碎片化的信息和无规则的游戏包围时,他的时间被全部消耗,欲望轻易被满足,自律与意志力逐渐丧失。最终,这个孩子即使回到学校也不会再努力学习。
如何避免这种“奶头乐”文化对孩子的荼毒呢?
首先,筛选孩子的娱乐方式,限制孩子的屏幕时间。
幼儿是缺乏自律的,这就需要家长管控。然而,“管控”不如“陪伴”。幼儿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得到父母充分爱抚的幼儿,长大后会较少依赖电子产品。
故此,家长可以多给幼儿听一些高雅的音乐与朗诵——这样既保护视力,又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活泼喜乐、平稳安静的性格。美术也是一种能陶冶孩子情操的娱乐方式,家长跟孩子一起欣赏图画、亲手涂鸦,是学习也是快乐享受。睡前故事也是适合孩子的娱乐方式,而且可以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使用电子产品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
当我们自律而专注的时候,就有足够的精力陪伴孩子。自制力强的父母有底气约束孩子,有能力带领孩子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有一位叫沈茂德的中学校长对家长说:“要带孩子去行走。不要带孩子去游玩,去海滩,住五星级酒店,那是离休老干部的生活。要带孩子去名校,去企业,去了解社会。”
其次,别让孩子太容易获得成功。
王尔德有句名言:“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一直得不到,另一种是太容易得到。”如今的孩子太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太容易赢得掌声与喝彩。案例中的周女士深谙此道——孩子崭露音乐天赋的时候,她没有“秀娃”,而是引导孩子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成长取决于不断地自我挑战,明知很苦,仍然前行;明知不易,仍然坚持。最终,她的孩子突破了练琴的瓶颈期,不断成长。
这对其他家长是个提醒——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天赋与特长,都要锻炼他们保持高强度的自律性,目标明确,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当孩子突破瓶颈,获得成长时,他就能体会到更高层次的快乐,而且这个过程会让他一生受益。
最后,营造积极向上、精神快乐的家庭文化。
茅以升总结自己的一生时曾说:“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为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和无条件的爱,更要有“为之计深远”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要让整个家庭都充满一种“学习为乐、奋斗为乐”的氛围。案例中的郑女士就是很好的例子。
她意识到家人们在追求低俗的快乐,对孩子成长不是好事。于是,她积极想办法,与家人沟通,坚持原则,并获得丈夫的理解与支持,最终促使公公婆婆做出调整。
年幼的孩子其實对物质要求并不高,积极向上、精神富足的家庭文化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幼儿时期的快乐体验,会成为他们将来追求快乐的依据,成为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的精神动力。因此,给孩子更健康、更高尚、更有意义的快乐,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