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水井过一夏
2018-08-16丁云
记者 丁云
老房留下的莲花底座
井里冰冻西瓜
打桶水降降温
老街老巷、控保老房、街坊邻居,一口水井、一段古城墙、一条护城河,这些都是从前苏州人生活里的日常“布景”、日常“道具”。今天,阊门底下依旧继续着这样的生活。生活中无数细节改变了模样,生活中又小心翼翼地尽可能多地维持从前模样。从前是什么样?满足于现有生活,再尽己所能地腾挪转移,在心底过得幸福。
热水瓶里拷冰水
老苏州从前的生活,用阊门社区80多岁的老先生周振华的话来说,条件肯定比不得现在,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甚至没有电扇。但大家都住在街巷弄堂里,也安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夏季,至少是人手一把蒲扇扇风,四肢涂抹点清凉油,舒爽连带驱蚊,睡觉拉上蚊帐,睡得踏实。
老先生家里,小瓷碗里盛上小半碗煮好了的甜哒哒的绿豆沙,冰镇薄荷水一倒,吃到嘴里冰清可口,咽下去清凉一线喉。薄荷是天井里自家种的,煮水撩去叶片后,灌进容器,储存在冰箱中。不过这冰水冲兑的法子不是现在有,从前就时兴外面去买冰水,一席话真是打开了老里八早的苏州人夏季生活图卷。
阊门附近的人们去石路买冰水。各大食品店门口矗立着一两个巨大的冰桶,装的冰水5分钱一壶。大家从家里带只热水瓶去,拷上一壶回家用。“像一品香、蜜饯店门口都有的。”那冰凉程度,老苏州话讲就是“冰伤节骨头冷”。食品店门口的冻饮也这样,玻璃杯里倒点酸梅汁,旁边冰桶笼头打开倒满,一杯酸梅汤也是5分钱。
比起那一壶冰水,这一杯酸梅汤有点舍不得了,所以大家自己熬酸梅汁。药房买乌梅,回家自己熬浓汁。人们要到药店里买的降暑用品可多了,菊花、金银花、青蒿、清凉油、仁丹……
凉茶苦口降暑气
周家阿姨记得那时喝青蒿茶。沐泰山的青蒿1角6分钱一斤买上几斤,回去一把把扎好,晒干。天热时每天早上用一扎泡一缸茶,可以喝上一整天。泡出来的水带有清香,晚上还可以泡饭吃。但青蒿水不能置隔夜,会馊。青蒿清热凉血,解暑除蒸益气,凉血利尿,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就因其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老苏州可是在几十年前的夏天就坚持喝青蒿泡茶的。
此时此刻,街头有见人提着一篮碧绿的莲蓬头,莲子上市了。但购买的人没有从前多。莲子清甜可口,莲心略苦,带苦的莲心恰是宝。环秀社区已近60岁的王吉林说,小时候住在农村,条件艰苦,要喝绿豆百合汤是不可能的。他们就利用家门口荷塘里的莲藕、莲子消暑。他母亲每天把莲子剥好,取出莲心泡水。现在说起来,莲子茶清心开胃,缓解工作一天的焦躁,还有降血压、促睡眠的功效,可他小时候因莲心茶入口微苦,很不喜欢那味道。现在回想那苦后上来的丝丝回甘,是他对母亲的想念。
周老先生在早晨把装着西瓜的网兜送到了井下。要吃了,他吊一桶水上来,然后把西瓜拎上来,用打好的井水冲洗几把,拿进有空调的屋子切开了瓜。
相比之下,这井水凉透的西瓜,是一种温和的“冰冻”,与冰箱里拿出来,长驱直入、气势汹汹的“冰冻”,真是两种体验。周家阿姨的话,这井里的西瓜是“鲜洁”的。井是天然的冰箱、空调,老苏州里里外外的生活都围绕那口井展开。
一口老井过夏季
井水冬暖夏凉。井泥清凉解毒,得了腮腺炎用井泥不断地敷。井水冰凉沁骨,每天早上打一桶井水上来洗脸,眼目清凉,但不能洗脚、洗身,得了关节炎不得了。
周老先生至今井水洗衣、洗菜、淘米,生活里大部分用水都以井水为主。“我们小时候用井水烧粥吃,烧出来的粥是碧碧绿的。”阳井水里有钙的成分,老苏州相信,吃了对身体有益处。打井要是打得好,再加上几家共用一口井,水流频繁,水质就绝对好。
夏季,家家将西瓜吊在井中降温,当天吃不完的饭菜也搁在篮中,悬在井内,隔夜不腐。
太阳西下时,先打几桶井水上来,往地面浇上几把,驱散热气。等晚上家务收拾结束,各个搬把藤椅或拎张躺椅出来,坐在天井里边乘风凉边聊天,或手上做点家务,小孩在一旁背书。一会儿热气上来,再打一桶井水,浇两把。
没有空调外排的那么多热气儿,室外比家里凉快得多,空气也好。街坊里的住房过去没那么密集,也没那么高,风在街坊里自由穿行。大家都开着门、开着窗睡。
天井乘凉的人多了,或者风进不来时,人们干脆再多走两步到马路边睡。西中市那里夹道是三两步就摆一张乘凉位子的人们。聊着聊着,舒坦了睡意就上来了。有凉意时,纷纷起身回家睡去。
周家阿姨开玩笑,从前街上不但汽车少,街上的狗也远比现在少,好像是这么回事。
石路一带的人们到护城河游泳。旧城墙上野草丛生,小孩上去捉蟋蟀、打鸟,大人总是不停关照,别从上面摔下来。